理论动态

创新络病理论催生四项国家大奖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本报记者 宗宝泉

  今年1月11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以岭医药集团承担的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应用研究”,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以中医络病理论为指导开发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药物,也是以岭医药集团自2000年以来第四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日前在广州召开的第五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说:“以岭的络病理论创新以及应用,为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岭医药集团在我国中医药领域独树一帜地开展络病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并不断取得新成果。2000年,“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络病理论及应用研究”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虫类药超微粉碎技术及应用”,又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4年,185万字的《络病学》专著出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著作一等奖。在此基础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络病学》问世,并在全国30多所大学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和研究生班开设课程,英文版《络病学》在新加坡中医学院开课,还纳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师继续教育课程,络病学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一门独立完整的重点中医学科。业界人士认为,以岭医药集团的络病理论创新,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以岭医药集团在络病理论创新催生四项国家大奖的背后,是他们坚持走产学研之路,打造了一条企业自主创新链条。

  络病理论:老树绽放新蕾

  关于中医的经络学说,诞生在2500多年前。而络病学,这个公众有些陌生的词汇,却在最近几年才悄无声息地进入公众的视线。

  络病学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病特点、病机变化、临床表现、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及治药方法的应用理论;不但可以在理论层面上推进中医学自身理论的完善,而且在临床层面上极大地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神经肌肉疾病的治疗效果。

  面对心脑血管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以岭医药研究院的科技人员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遍览中国古代医籍,总结古人治疗经验,从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的“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观点中得到启发,从此走上络病理论创新性研究之路。

  一直以来,对经脉的研究很多,而对络脉的研究被忽略了。络脉相当于现代医学中说的小血管。活血化瘀,就是针对血液流通不畅,血液瘀滞进行的一种针对血液的治疗方法。瘀血阻滞在络脉,除了血液的黏稠凝聚外,还有血管本身的原因,如容易引起心肌梗死的血管内皮损伤、血管痉挛等。以岭医药集团在系统整理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络病理论研究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络脉与经脉时空与功能的统一性研究络病理论,科学阐明络病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创立了络病辨证八要和“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按功能重新分类治络药物,首次在中医发展史上形成系统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络病新理论,为中医学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在大量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形成《络病学》专著,这是他们创新络病学理论和实践的结晶。这项创新,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0 年,他们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科研课题“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国内著名专家对该课题进行鉴定,认为该研究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为络病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属国内外创新性科研成果。2005年7月,科技部公布2005—2006年度立项的973项目,由以岭研究院为牵头单位,包括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复旦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国内10家高校院所共同申报,“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的基础研究”中标国家973课题,获得1800万元立项资助。这一切,为2006年该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提供了强力的人力和财力支撑。几年来,围绕络病理论进行的创新性研究已先后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真正的意义在于激励研究院和集团创制更好的中药,推进络病理论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建立了国内首家络病实验室,被列为河北省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根据络病学科分支的研究特点,确立现代医学中与络病理论联系紧密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及血管病变等研究方向,运用现代实验技术,阐明通络药物作用机制及络病的科学内涵,证明络病理论的科学价值。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成立,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也相继成立了10 个络病学专业委员会,在全国几十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下,形成了一支由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络病研究高素质人才队伍。近年来,召开络病学学术研讨会500多场,络病学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络病学的创新研究,引起国外医学界的关注。随着五届国际络病学大会的召开,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荷兰等国医学界掀起络病学研究热潮,多项国际合作相继开展。美国德州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瑞典卡罗琳卡学院等7家机构,主动与以岭医药研究院合作进行通络方药研究;与美国德州贝勒医学院合作的“通心络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2007年获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资助,目前已获阶段性成果;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合作的“通心络对动物粥样硬化转基因动物作用”研究,现已取得良好的实验结果。

  络病理论:结出丰硕果实

  纵观中医学术发展史,只有重大的学术理论创新,才能带来治疗方法和药物的革命性变化。理论创新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根本保障。

  以岭医药集团在络病理论的研究中始终遵循三个原则: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构建络病理论体系;坚持络病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坚持络病理论研究促进新药研发。

  以络病理论探讨心脑血管病的中医病理机制,提出冠心病、脑梗塞的发病关键在心、脑脉络,提出冠心病“脉络瘀阻、绌急而痛”新病机并首次将全蝎、蜈蚣等搜风解痉通络药用于临床治疗,形成了不同于活血化瘀的治疗理念,经10多年临床研究应用,研制成国家新药通心络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病疗效显著,为心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开辟了新的有效治疗途径,并因此而荣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药目前已在全国10000多家医院应用,成为心脑血管病一、二级预防的有效药物。现在,每年服用通心络的患者达500万人以上,该药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年销售额达10亿元,并作为药品注册出口韩国。

  由北京阜外医院牵头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证实,通心络可显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介入后心肌无复流,显示出络病理论及通络药物在解决这一世界医学界难题方面的重要价值。

  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心律失常的中医病理机制及治疗,提出心律失常“络虚不荣”新病机及临床证候特征,制定“络虚通补”治法,研制具有整合调节特色的参松养心胶囊,经鉴定居国内领先水平。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南京医大第一附院、北京朝阳医院为组长医院的36家三甲医院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非器质性室性早搏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器质性室性早搏显著优于西药慢心律;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与西药心律平相当,并且对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缓、病窦、传导阻滞、快慢综合征等也具有较好疗效,填补了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空白。这标志着中药在某些治疗领域堪比西药甚至超过西药,并且长期用药安全。

  应用络病理论探讨慢性心衰的中医病理机制,指出心气虚乏、心阳亏虚是其发病之本,络脉瘀阻是其重要的病理环节,研发的国家准字号新药芪苈强心胶囊,既能强心、利尿、扩血管以治标,又能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阻断心室重构以治本,既能缓解慢性心力衰竭所致心慌气短、尿少、水肿和肝肿大等临床症状,又能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长期预后,而且中药利尿还拥有不会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优势。

  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并没有把络病理论的临床研究范围局限在心脑血管病上,而是将其扩展运用到了糖尿病并发症和很多世界性疑难病的治疗上,研究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周络通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通肾络胶囊、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的芪黄明目胶囊。针对世界性疑难病肌萎缩,络病理论更是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近年来,以岭医药集团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先后研发出包括通心络胶囊在内的9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目前,在心脑血管、呼吸、泌尿、糖尿病、肿瘤等5个领域正在形成系列产品群,其中通心络胶囊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该企业开发的具有现代特色的创新中药产品,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7 个品种享受国家专利保护,6个为国家医保品种。

  系列创新产品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他们所开发的具有现代特色的中医药产品,科技含量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内外均不能仿制,令同行难以望其项背。

  产学研之路:实现三级跳

  当了解一个通心络胶囊,年销售额达10亿元,并作为药品出口韩国的时候,有谁会想到,以岭医药当初以10万元创办研究所,如今发展成为拥有以岭医药研究院、以岭医院、石家庄以岭药业、安国以岭中药饮片公司、北京以岭药业5大机构的集团。以岭医药集团现有员工3000多人,300多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研发团队,承担并完成获国家和省部级奖的科研项目20多个,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9个准字号的国家创新药物已批量生产,3个主要产品成为市场主导品牌,7条现代化生产线年处理中药材6000吨,年产值达30多亿元。企业连续两年跻身全国中成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十强”。

  追踪以岭医药集团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实现了“三级跳”。

  第一级跳:创办研究所。

  科技人员带着技术下海,创办经济实体,如果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还是新鲜事,那么,到90年代,就已经比比皆是了。然而,端铁饭碗的科技人员,走出原有的体制,面临着两难:一是捧着铁饭碗,干不成自己想干的事;二是要确有一技之长,在短时间内,技术要换来钱,否则就要挨饿。

  这种思想上的激烈斗争,哪个下海的人没经历过?

  最终,几位专家选择了到石家庄开发区创办研究所的路。那天,正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的1992年6月16日。

  研究所尽管不大,但目标大、胸怀大,建立之初就明确了发展方向,建立科研、临床、生产三位一体的适合中医药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当时的国家科委一位领导曾到研究所视察,称之为“我国中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创举”。此外,研究所还明确了科研的大方向,建立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开展临床治疗与新药开发的发展方向。

  中国缺研究所吗?不缺。但缺这样的研究所!

  第二级跳:打造科技创新体系。

  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谈何容易!科技人才哪里来?科研投入经费又从哪里来?

  科研投入,能争取到国家的项目支持,这点固然重要。但另一方面,企业自己要有钱,更要舍得往科研上花钱,才能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然而,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仅仅是有钱还不够,还要有一支勇于创新、能够创新的人才团队。

  引进。花重金买来的人才,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创新环境,人才也会成为“候鸟”。“来了,又走了”的事例,在企业中不在少数。

  以岭医药集团的做法,是引进人才先“筑巢”。

  首先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为使用好科技人才,制定了科技人员的待遇政策、科技人员的培养政策、科技奖励条例、科技管理条例。整套“科技法规”,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他们采取切实措施,为科技人员积极拓展事业发展空间铺路,创造展现人生价值的宽广舞台。首先人人科研课题有保证。以岭医药研究院研发人员全部承担过或正在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同时根据临床、市场需求,集团内部也设立了许多科研课题、产品开发课题,仅2000年以来,除已成功研制6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外,处在不同开发阶段的新药就达几十项。第二,科技人员科研经费优先保证。凡是科研课题或是新产品研制开发所需的经费,需要多少都能足额到位,并优先于生产流动资金,确保科研项目开发正常进行。第三,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的奖励办法。集团公司设立了新药开发成果奖、医院技术进步奖、药业公司技术进步奖、科学技术合作奖等,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以后,集团公司还要给予奖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奖励课题组50万元,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奖励课题组30 万元,三年来奖励金额达700多万元。第四,技术持股分红。许多高层科研人员在集团公司都持有一定的股份,他们每年都能分到一定数额的红利。第五,解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按国家规定解决他们的养老、医疗、失业等各种保险,解决子女上学,协助安排家属工作。正是依靠“以人为本”“凝聚、激励、约束”的人才战略,以岭医药集团18年来凝聚了一大批科研、医疗、生产、营销精英,有博士、硕士学位及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达300多名,其中博士和博士后19名,硕士 79名,形成了强大的科研群体。同时他们还采用外聘、客座、顾问等形式,邀请国内外专家定期讲学,进行项目合作,为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科研立项与营销公司定单、医疗需求结合,医院依托科研开设医技科室,形成从临床到产品开发的最佳组合。科研成果与中试紧密衔接,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过程。营销为新产品进入市场打通快速通道,使新产品迅速转化为效益,使科研再投入和企业进一步发展有资金支撑。通过教学,使科研人员提高了学术水平,拓宽了思路,同时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

  第三级跳:高技术“嫁接”。

  如果说第一次将超微粉碎技术成功用于中成药生产,是以岭医药集团的一大创新,是迈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那么,参松养心胶囊、连花清瘟胶囊通过循证医学研究,可以说是对中药走向国际化的大胆探索,具有标志性意义。

  以岭医药集团通过“两级跳”,完成了最初的创业和实现了二次创业,把小研究所打造成了医药集团,构建了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打造了一支自主创新的团队。而他们的“第三级跳”,是向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进军。

  几千年蒸煮在砂锅里的中药,如何走向现代化、国际化?

  以岭医药集团的答案是:与高科技“嫁接”。为此,他们不惜本钱,建成了包括复方中药研发、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中药指纹图谱研究、分子生物学、药物动力学、新药安全性评价和药效评价等7个研发技术平台,以及7条现代中药生产线的生产和现代企业管理平台。

  现代化平台的建立,实现了用超临界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吸附技术、分子蒸馏技术等设备和手段,筛选研究中药处方,提取、分离、纯化中药有效成分,对中药化学成分进行活性筛选,对原料、中间体、成分进行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

  中药生产研发实现现代化难题很多。其中,如何提高药物的吸收率,使最小剂量发挥最大药效,就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超微粉碎技术,是近几年在国际上兴起的高新技术,可以把原材料加工成微米、甚至纳米级粉末,能够打破细胞的完整性,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和溶出速度,从而大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

  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支持下,以岭医药集团投资1亿元,与清华大学联合攻关,将超微粉碎技术用于中成药生产。历经5年,终于完成了“超微粉碎技术在含虫类动物药中成药的产业化示范研究”。临床研究表明,用超微粉碎工艺生产的通心络胶囊,原料减少1/3,有效率相当,显效率提高,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此项成果荣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中药生产研发的另一个难题,是如何科学、公正地评价中药的疗效,让世界同行服气。为此,他们把参松养心胶囊、连花清瘟胶囊、通心络胶囊拿出来,作循证医学研究。

  连花清瘟胶囊是以岭医药研究院自主研制出的一款抗流感的中药,列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曾于2008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循证医学研究,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新兴的药物研究方法,公认为最有权威性。其特点是大范围(收入大量病例)、多样本(收入各种病例)、双盲实验(医生和患者都不知道使用的是哪种药物)。而中药开展循证医学研究却寥寥无几。

  “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甲型H1N1流感循证医学研究”,可谓典型一例。这项循证医学研究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为组长单位,联合了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湖南省疾控中心,沈阳市、成都市、济南市传染病医院等9家甲型流感收治医院。研究结果显示:连花清瘟胶囊在抗病毒作用方面与达菲无差异;在缓解流感症状,特别是退热和缓解咳嗽、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症状方面优于达菲;从药物经济学角度,连花清瘟胶囊是达菲治疗费用的1/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这项研究进行了论证,专家一致认为,连花清瘟胶囊是目前唯一经循证医学研究评价证实治疗甲型H1N1流感疗效确切的中成药,值得大力推广应用。为此,连花清瘟防治甲流入选2009国际十大科技新闻。

  如今,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连花清瘟胶囊,成为以岭医药集团的主导产品,2009年年销售额达20亿元。

  18年来,以岭医药集团打造了一条企业自主创新的链条,探索出一条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宽广大道。

转自:科技日报www.jmnews.com.cn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