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验方

哮喘方集锦

沈仲圭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哮喘方集锦

概说

喘者,促促气急,喝喝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哮者,嗽而气急,喉中痰鸣,呷嗽如吼,以时而发。临床所见,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也。本证可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喘息性支气管炎、心脏性哮喘、肺炎等疾病。

引起本症之因,约之有三: 外邪侵袭,无论风寒郁束其外,风热客居于上,常使气道壅阻,宣降失司,此其一;痰饮留伏,或从热化,或从寒化,痞塞通道,气机不利,此其二;肺肾虚弱,出纳失衡,短气少纳,肺气涣散,肾失藏纳,此其三。前人尝谓:“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夙根”者,或指停痰、留饮,或言肺、肾素亏。说明内因是变化根据,外因是变化条件,辨证施治则应分清标本、缓急。

方集

五虎二陈汤

【主治】 哮吼痰盛,喘急气粗,胸膈烦闷,脉滑数,苔黄。

【组成】 麻黄3克,半夏、陈皮、木香、人参各4.5克,杏仁、茯苓、细茶各9克,生石膏12克,沉香1.2克。

【方解】 本方用麻黄、杏仁宣肺豁痰;生石膏清热; 二陈和胃化痰;木香、人参益气运脾;沉香温下元;茶叶具利尿除湿之功。此方组合成为宣肺清热、化痰和中之剂。

二加麻杏石甘汤

【主治】 咳逆痰喘,烦渴胸闷。

【组成】 麻黄4.5克,杏仁6克, 生石膏、桑白皮各12克,南苏子9克,生甘草3克。

【方解】 本方用宣壅清热之麻杏石甘汤,加肃肺降逆的桑皮、苏子,共收清热平喘、宣降肺气之功。

鹅梨汤

【主治】 风痰壅肺,咳嗽经久,哮喘屡发。

【组成】 蒌仁、杏仁、苏子、茯苓各9克,贝母、桑叶、当归各6克,半夏、橘红各7.5克,麻黄3克,鹅管石12克,梨汁一杯。

【方解】 本方用鹅管石、苏子、半夏,降逆平喘;麻黄、杏仁、贝母、橘红、桑叶,宣肺化痰;蒌仁、梨汁,润肺;茯苓,渗湿;当归,养血。综合药物性能,具宣降肺气、祛风化痰之功。

哮喘方

【主治】 哮喘痰鸣,胸闷,小便涩少。

【组成】 麻黄、银杏、萹蓄各9克,灯芯0.6克,甘草4.5克,生姜9克,葱白一枚,细茶2.4克。

有寒热者,加紫苏9克;久咳不止者,去茶叶,加冰糖50克。

【方解】 本方用麻黄、生姜、葱白,散寒宣肺以化痰;银杏,敛肺气而平喘;萹蓄、细茶,利湿而调水道;甘草和中。

按: 编者用此方治支气管哮喘,恒多有效。该方用萹蓄、茶叶之利水道以祛湿,为治痰饮、哮喘别开一径。

已椒苈黄丸

【主治】 喘息脘腹胀满,口舌干燥,苔白腻微黄,脉弦。

【组成】 汉防己、制大黄、葶苈子各4.5克,川椒目3克(或量随症变,而择药为君)。

【方解】 本方用防己利水,大黄通腑,葶苈下气,椒目温运。合之而成苦温宣泄之剂,收上下分消,行水逐饮之功。

按: 此方源出《金匮》,仲景本治痰饮。早年《中医杂志》曾报告刘氏等用本方治愈肺原性心脏病一例。编者用以治喘息、溺闭、臌胀(血臌)、胸痹等症有效。

苏子降气汤

【主治】 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肺逆喘嗽,胸膈噎塞。

【组成】 苏子、半夏、前胡、厚朴、陈皮、炙甘草各3克,当归、沉香各2.1克。

(一方加茶叶;一方无沉香,有肉桂;一方无沉香、当归、陈皮,有肉桂)

【方解】 本方用苏子下气定喘,前胡肃肺化痰,半夏、夏朴、陈皮宽中理气、燥湿化浊,炙甘草和中,沉香降逆纳肾,当归和血下气。此方诸药共奏降逆除痰、证咳平喘之功。

按: 胡光慈谓:“余尝用于老年人哮喘痰稀薄不任小青龙汤发汗者,颇有良效,惟痰黄稠者忌用。”笔者体会,此方温燥为主,宜湿痰、浊饮上泛之喘,“虚阳上攻”、“上盛下虚”之证,用之似欠妥帖。

平肝降逆理气豁痰法

【主治】 喘逆,咯痰不顺,苔黄腻。

【组成】 川贝、西洋参各6克,杏仁、旋覆花(包)、白蒺藜各9克,蛤蚧尾、化橘红各3克,半夏4.5克,紫石英12克,沉香1.5克,竹沥(生姜汁和冲)一杯。

【方解】 本方川贝、杏仁、竹沥用化热痰,化橘红、紫石英镇冲平肝以降逆,半夏化湿痰,旋覆花斡旋胸中阳气而下气,白蒺藜祛风热、下气除烦,西洋参养阴润肺,沉香、蛤尾暖下元、纳肾气。此方治上实下虚之证。

补肾纳气法

【主治】 脾肾两虚,浊饮上泛,哮喘屡发,痰嗽经久,少气神疲。

【组成】 附块、五味子、桂枝、炙甘草、远志各3克,补骨脂、胡桃肉、熟地各12克,茯苓、白术各9克,萸肉4.5克,沉香1.5克。

【方解】 本方用附块、沉香、补骨脂、胡桃肉,温下元、益命火;熟地、五味子、萸肉,育肾水,纳肾气;茯苓、桂枝、白术、炙草,温脾阳,化痰湿;远志,祛痰浊、通心肾。

蛤蚧丸

【主治】 肺肾两亏,痰喘咳逆。

【组成】 蛤蚧(炙)一对,杏仁、葶苈(另研)各60克,贝母,款冬,诃子肉各30克,炙甘草15克。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桑白皮汤下,每食后服20丸。

【方解】 本方用蛤蚧补肾纳气,诃子肉收敛肺气,杏仁、贝母化痰清热,葶苈、款冬下气肃肺、炙草和中。此方补肺肾、清痰热,以收降逆平喘之功。

定喘膏

【主治】 哮喘因寒引发。

【组成】 麻黄、细辛、桔梗各15克,杏仁、半夏、生姜、人参、麻参各30克,白蜜60克。

缓火熬膏,膏成漆黑色,临卧时服二三匙,开水冲。

【方解】 本方用麻黄、生姜、杏仁、桔梗,宣肺散寒;细辛半夏,辛通苦降;人参,益气培中;白蜜、麻油,润肺利腑。

定喘化痰汤

【主治】 哮喘。

【组成】 淡豆豉、苏子、杏仁、浙贝母各9克,白芥子、半夏、陈皮各4.5克,莱菔子、麦冬、双叶各6克,瓜蒌12克,生姜3克。

【方解】 本方用三子、瓜蒌、贝母、半夏、陈皮、杏仁,皆降气化痰之品;双叶,清肺祛风;生姜、豆豉,驱散风寒;麦冬,养阴润肺。此方半夏与麦冬并用,苏子、白芥子与瓜蒌、浙贝同施,使无论偏润偏燥、偏凉偏温之弊;双叶、生姜、豆豉之合入,收表里兼顾之妙用。

按: 此方为哮喘证之通用方。笔者曾治一小儿哮喘,屡治少效,投服此方奇效立显,特附数语,以资推广。

小结

《证治汇补》谓:“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而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此段叙述,指出哮与喘的关系;并阐明本证发作因素“痰气相搏”,感非时之气而引起。

何梦瑶谓:“哮者喉间痰气作响,以胸中多痰,黏结喉间,与呼吸之气相触成声。”故喉间哮鸣,病重者发作时,张口抬肩,目张睛突,烦躁不安,唇甲青紫,额出冷汗;若将黏痰咳出,则窒闷得以渐减。此证历时日久,常因反复发作,导致身体虚弱,正气不足;又缘正虚邪乘,而发作更频。所以,发病之时,急以祛邪而安正;未发之际,以补肺、健脾、益肾等法,用预邪侵。前人亦有“发则治肺,平昔治肾(或治脾)”之说。

哮之分类,前人有虚、实、咸、糖、水、寒、热等,概言之则有冷哮、热哮两大类。冷哮宜“温肺散寒,豁痰利窍”;热哮当“肃肺清热,化痰降逆”为治疗大法。本篇所列之二加麻杏石甘汤、五虎二陈汤、已椒苈黄汤、平肝降逆理气豁痰法等,宜用治热哮;定喘膏、苏子降气汤(尚有“信豉丸”一豆豉、砒霜)等,可治冷哮。寒热不明显者,可投定哮化痰汤、鹅梨汤;肺肾两虚者;蛤蚧丸治之;脾肾两虚者,补肾纳气法出入;外寒束肺,通调失利者,咳喘方分消之。

 

 

 

 

 

沈仲圭论杂病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