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验方

呕吐方集锦

沈仲圭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呕吐方集锦

概说

呕吐,总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为主。前人以有声有物为呕,属阳明;有物无声为吐,属太阴;有声无物为干呕,属少阳。导致呕吐原因多端,有寒、有热、有痰饮、有宿食、有淤血、有气攻。因此可见于多种疾病,尤在急性胃炎,贲门痉挛、胆囊炎、胰腺炎、肝炎等病,更为常见。

胃为冲繁要道,乃水谷之海,气血之乡,以通降为顺。若邪气犯胃,浊气上逆,可成本证;胃气虚、 胃阴涸,腑气失于通降,亦可致呕吐。《金匮》将其并入下痢篇共论,显然以阳明(胃)病为多见故。景岳提出“最当详审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其虚则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可谓中肯切要,提纲挈领。

集方

镇逆通阳法

【主治】  肝气犯胃,呕吐、吞酸。

【组成】 旋覆花(包)、瓜蒌、半夏、茯苓、竹茹、金铃子、钗石斛各15克,薤白10克,橘皮7.5克、左金丸(吞)3克,生姜3片。

【方解】 本方用旋覆花、竹茹、半夏降逆和胃;瓜蒌、薤白畅膈通阳;金铃子、左金丸,疏肝和胃;石斛生津养胃;橘皮、茯苓和中运湿;生姜散寒止呕。此方有降逆和胃,疏肝化浊之功。

按: 此方隐括瓜蒌薤白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橘皮竹茹汤诸方之意,从清凉镇吐为主方之旨,乃王香岩氏经验止呕方。编者体会此方可用于肝炎、胆囊炎及胃炎引起的呕吐,颇为切当。

降泄肝火法

【主治】 肝火犯胃,冲逆呕吐,胸胁胀满。

【组成】 法半夏、陈皮、竹茹各7.5克,茯苓15克,焦山栀10克,黄连5克,吴萸1.5克。

【方解】 本方用二陈合竹茹,和胃降逆以化湿;山栀、黄连清泄肝火制冲逆;吴萸温开为使。此方寓清泄于降,佐温开以利气机之下行。

按: 编者常用此方治胆囊炎、胃炎、胰腺炎之呕吐有效。若肝火炽盛,加龙胆、柴胡;胃气虚者,加白术、茯苓;气郁者,加佛手、苏梗;阴不足者,酌加麦冬、石斛均可。

增损代赭旋复汤

【主治】 凡气逆填胸,呕吐哕噫,心下痞鞕,胁下胀痛诸证,因痰涎壅盛者。

【组成】 旋覆花(包)10克,代赭石(打)15克,制半夏、陈皮、枳壳、香附各7.5克,茯苓、竹茹各20克,吴萸、沉香各2.5克,川连5克,枇杷叶(刷)25克。

【方解】 本方用代赭、旋覆降气镇逆;香附调气解郁,合温胆之和胃清痰;沉香降气归肾;吴萸温寒开结;川连清热降火;枇杷叶宣肺和胃。此方祛痰利气,和胃降逆,为健胃镇呕之剂。

按: 此方载《时氏处方学》。系代赭旋覆汤、温胆汤、茱连丸三方增损而成。有清肝火,降胃气,止呕吐哕噫之功,适当加减,可用于神经性呕吐、各种胃病呕吐。编者体会,方中损气之品较多,胃气虚寒者,尚应审慎用之。昔年编者曾治一建筑工人,噫气声声不绝,舌无苔,舌心有脱液一条,余无所苦,初用温胆合代赭旋覆,乏效。后用此方增减(方用: 代赭、旋覆花、生姜、半夏、茯苓、陈皮、砂仁、沙参、麦冬、白芍、沉香曲、枇杷叶),复怀而愈。

橘皮竹茹汤

【主治】 胃虚呕吐、哕逆。亦治妊娠恶阻。

【组成】 橘皮、竹茹各100克,大枣30枚,生姜400克,炙甘草250克,人参50克,清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 本方用橘皮理气和胃;竹茹清热降逆,生姜温中止呕;甘草、大枣甘缓益脾;人参益气补虚。综观本方为健胃制吐,益气和中之剂。用于中虚之神经性胃病,消化不良呕吐有效。

橘红半夏汤

【主治】 痰饮呕吐。

【组成】 半夏、橘红各10克,茯苓20克,生姜15克。

有火者,加黄连5克;因寒者,加砂仁、蔻仁各5克;虚者,加人参5克。

【方解】 本方用半夏、生姜温化痰湿;茯苓,利湿消饮;橘红调气和胃。此方以温中化浊,降逆和胃为法。

加减正气散

【主治】 暑热、湿热呕吐。

【组成】 藿香、六一散(包)各15克,薄荷、枳壳、厚朴各5克,焦山栀、黄芩、半夏、陈皮各7.5克。

表实无汗者,可加香薷10克。

【方解】 本方用藿香、薄荷芳香宣化;山栀、黄芩、六一散清暑热以和胃;枳壳、厚朴、畅中除满;陈皮、半夏和中止呕。此方为清暑和胃之剂。乃近代胡光慈氏所创。其谓:“用于暑湿感冒,有清暑解热、健胃镇吐之效”。

加味连梅饮

【主治】 肝强犯胃,胃阴亦虚,呕吐泛恶,脉细弦数,舌红苔糙或无苔。

【组成】 太子参、北沙参、麦冬各15克,白芍、乌梅各7.5克,川连 2.5克,竹茹10克。

吐蚘者,加川椒、干姜各5克。

【方解】 本方用乌梅、白芍酸味敛肝;川连苦以泻肝;太子参、北沙参、麦冬甘味缓中,养阴生津;竹茹和降胃气。此为甘酸化阴,苦泄通降之剂。周兰若氏用治呕逆、胁胀等症之由肝阴胃阴不足者,颇为应效。

加味香砂六君汤

【主治】 胃虚脾弱,食少腹胀,呕吐形冷。

【组成】 党参、白术、益智仁各15克,广木香、砂仁、陈皮、炙甘草各5克,茯苓、焦六曲各20克,姜半夏10克。

【方解】 本方用四君健脾和胃;陈皮、半夏降逆止呕;木香、砂仁温中理气;益智仁益肾温阳。此方具补脾胃,止呕逆,理气和中之功。

小结

《内经》谓:“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又谓:“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阐明呕吐一证,有寒、有热。其因寒者,痛而呕;因热者,呕吐酸液或吐泻并作。张洁古谓:“吐有三因,乃气、积、寒也。”李东垣分辨阳明、太阴、少阳之呕、吐、哕三证,均对临床有参考价值。张景岳强调分别虚、实,尤为切用。

严用和谓:“若脾胃无所伤,则无呕吐之患……胃既病矣,则脾气停滞,清浊不分,中焦为之痞塞,遂成呕吐之患焉。”指出呕吐必伤脾胃,所以治当以调和脾胃为首务。本篇列方,镇逆通阳法以降逆和胃为主,治肝气冲逆之呕有效;增损代赭旋覆汤,虽亦以降逆为法,然此方主治胸膈有痰,胃气上逆,故又有异;降泄肝火法,以苦泄降逆为治,宜肝火犯胃;加味连梅饮,法为酸甘化阴,以肝胃阴虚,风扰胃气呕吐之症为当;痰饮呕吐,橘红半夏汤治之;胃虚呕逆者,橘皮竹茹汤和之;脾胃俱虚者,加味香砂六君汤调之;因暑湿、湿热扰中者,加减正气散疏泄清热为治可也。

 

 

 

沈仲圭论杂病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