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研读

《伤寒论》语译(四)

任应秋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伤寒论》语译()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31127)

 

 

31. 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校勘】《外台秘要》“无汗”作“反汗不出”。“风”字下《外台秘要》、《玉函经》、可发汗篇都有“者”字。

【串解】陆渊雷云:“葛根汤为发热头痛,脉浮无汗之主方,应用最广,不必见显著之项强也,其异于麻黄汤证者,麻黄证有喘,葛根证无之;麻黄证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葛根证纵有骨楚,亦颇轻微,病有汗者,麻黄汤绝对禁用,若有咳嗽,或胃肠证时,虽有小汗,葛根汤犹为可用,若不咳,汗较多者,当然属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证在上篇十四条,两证的主要不同点,即在有汗无汗,所以魏荔彤说:“其辨风寒,亦重有汗无汗,亦不以畏恶风寒多少为准。”

【语译】患太阳病,颈项部有拘急强直的感觉,不出汗,怕风,这时恰好用葛根汤。

葛根汤: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一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校勘】《外台秘要》麻黄作四两,桂枝作桂心,芍药下,成无己添有“切”字。“味”字下《玉函经》、成无己本有“咀”两字,《外台秘要》有“切”字。“白沫”,《玉函经》、《千金翼方》、《外台秘要》都作“上沫”,成无己本只作“去沫”二字。“似汗”句下,《玉函经》、成无己本、《千金翼方》有“不须啜粥”四字,《外台秘要》有“出,不须吃热粥助药发”九字。成无己本没有“诸汤皆仿此”五字。

【释方】柯韵伯云:“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而舒其牵引,故以为君,麻黄生姜,能开玄府腠理之闭塞,祛风而去汗,故以为臣,寒热俱轻,故少佐桂芍,同甘枣以和里,此于麻桂二汤之间,衡其轻重,而为调和表里之剂也,葛根与桂枝,同为解肌和里之剂,故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皆可用,与麻黄专于治表者不同。”因此使用葛根汤的标准,是比桂枝汤证为重,较麻黄证为轻。

32.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原注:“用前第一方,一云用后第四方。”

【校勘】《玉函经》无“者”字、“下”字,《脉经》作“太阳与阳明合病,而自利不呕者,属葛根汤证”。《千金翼方》注云:“一云用后葛根黄芩黄连汤。”

【句释】合病,成无己云:“伤寒有合病,有并病,本太阳病不解,并于阳明者,谓之并病,二经俱受邪,相合病者,谓之合病,合病者,邪气盛也。”成氏最后一句话颇中肯,所谓合病,就是比较不单纯而重笃的疾病,即或是某病并发某病,也可以称为合病,不必局限于文字的面貌。论中谈合病的有三二、三三、三六、一七二、二一九、二六五、二六八等共七条,可以参看,互相发明。阳明,为高热里实,说已见前,并详阳明病篇。下利,即是腹泻。

【串解】《医宗金鉴》云:“太阳与阳明合病者,表里之气,升降失常,故下利也。治法解太阳之表,表解而阳明之里自和矣。”即是说在患太阳表证的同时,胃肠的机能亦发生了障碍,尤其表现在吸收机能的障碍,因而腹泻下利,而成为表里俱病,以葛根为主药的葛根汤,能输达津液,使消化管中的营养液吸收入血管,灌输于肌表,则项强消失,下利自止。

【语译】太阳病与阳明病合并出现时,而有腹泻症状的,应该以葛根汤为主方。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校勘】《玉函经》无第一句,与三二条合成一条。

【串解】陆渊雷云:“胃肠为津液之策源地,在肠之津液被迫,则下注而为利,在胃之津液被迫,则上逆而为呕,各从其近窍出也,下利者,得麻桂之启表,葛根之升津,而利自止,呕者,犹恐升津之力助其逆势,故加半夏以镇之。”本条着重在呕,表邪不解,热刺激呕吐中枢,势必作呕,半夏虽镇呕,是治标,葛根汤解表散发,才是治本。

【语译】太阳病与阳明病合并出现时,并没有腹泻症状,而仅现呕吐的,只在葛根汤这主方里加半夏一味就行了。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一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三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校勘】《玉函经》麻黄作二两,成无己本“麻黄”下有“汤泡去黄汁焙干称”八个字。可发汗篇、成无己本“生姜”都作三两。“白沫”,《玉函经》作“上沫”。

【释方】《神农本草经》称半夏主“胸胀咳逆”,呕,亦属于咳逆一类,《名医别录》以后,都有半夏治呕逆的记载,现在药理实验证明半夏确有抑制呕吐中枢,镇静呕吐的作用。

34. 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原注:“促一作纵。”

【校勘】《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遂”字在“利”字上。“脉”字上有“其”字。

【句释】桂枝症,即是吃桂枝汤的证候,也就是太阳中风证。医反下之,桂枝证是表证便应用桂枝汤解表,这是治疗的原则,表证不解表,而用下剂,便违反了治疗原则,这不合理的疗法,便称做反。

【串解】成无己云:“桂枝证者,邪在表也,而反下之,虚其肠胃,为热所乘,遂利不止,邪在表,则见肠脉,促为阳感,虽下利而脉促,知表未解也。”要知道体温和血循环是分不开的,太阳病桂枝证,本是肌表充血,血热在表,用发表解肌的方法,便热散而病减,今反用下剂,便引起腹腔里的充血,由表热一变而为里热的腹泻证。虽如此,脉搏还有促急的现象(参看二一条),是机体的正气仍有趋于肌表的机势,这时应该对准证候,适当地选用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等,仍从表解。假使误下后,脉不促,而有喘息出汗等情况时,这是热已陷里了,便只有用清里法,而选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所以成无己说:“喘而汗出者,为因喘汗出也,即里热气逆所致。”

【语译】患太阳中风证,应服桂枝汤解表,假如不解表而用下利,便会引起严重的腹泻。这时诊断他的脉搏,如有亢奋急促的形象,说明机体抗力仍有从表解的趋势,应及时酌用解表的方剂。假使腹泻而脉搏不促,并有喘息出汗的情况时,这是已经转变成里热证了,可以处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校勘】《千金方》、《外台秘要》方名作葛根黄连汤。葛根“半斤”,《外台秘要》作“八两”,《外台秘要》黄芩下有“切”字,成无己本作二两。黄连下《外台秘要》有“金色者”三字。“味”字下《玉函经》有“咀”二字,《外台秘要》有“切”字。“二升”下,《外台秘要》有“掠去沫”三字。

【释方】陆渊雷云:“凡有里热,而病势仍宜外解者,皆葛根芩连所主,利与喘汗,皆非必具之证,黄芩黄连,俱为苦寒药,寒能泄热,所谓热者,充血及炎性机转是也,黄连之效,自心下而及于头面,黄芩之效,自心下而及于骨盆,其证候皆为心下痞,按之濡而热,或从种种方面诊知有充血炎性机转者是也。”陆氏之说,系根据诸泻心汤而言,因为诸泻心汤,都以心下痞满为主证,心下痞满,是内部脏器有充血的病变,所以都属于里热证,都用芩连。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校勘】《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身疼”作“身体疼”。《千金方》“恶风”作“恶寒”。《外台秘要》作“伤寒头疼腰痛,身体骨节疼,发热恶风,汗不出而喘”。

【句释】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为汗腺闭塞,汗液瀦留腺口,对末梢神经发生酸刺激的结果。无汗而喘,说明,无汗是致喘的原因,因为皮肤汗腺闭塞了,体温的放散和整个新陈代谢作用,都大受到影响,肺部便要加大加快呼吸的作用,来增加吸养排炭的工作。

【串解】柯韵伯云:“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外束,阳气不伸,故一身尽疼,风寒客于人,则皮毛闭,故无汗,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郁于内,故喘。”本条即上篇第三条太阳伤寒的证治,太阳伤寒病,是浅层动脉收缩,汗腺闭塞,体温不能照常放散。汗腺收缩,汗液瀦留的结果,便遭致一身疼痛;体温不得散泄的结果,便遭致肺呼吸加大的喘息。柯氏说“阳气郁于内故喘”。可能是指这种病理机转而言。

【语译】患太阳伤寒病,而出现头痛发热,周身骨节疼痛,恶风,不出汗,喘息等症状时,这是表实证,应处麻黄汤方,发汗开表。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校勘】桂枝二两,《医统正脉》本作三两。甘草一两,《千金翼方》作二两。杏仁七十个,《玉函经》、《千金翼方》作“七十枚”。“去”字上成无己本有“汤”字。“炎”字下《千金翼方》有“两仁者”三字,《外台秘要》作“去皮尖两人碎”六字。《千金方》云:“喘不甚,用五十枚。”“味”字下,《玉函经》有“咀”两个字,《外台秘要》有“切”字。“覆取微似汗”,《玉函经》作“温覆出汗”。

【释方】陆渊雷云:“麻黄之治喘咳,正由发汗之故,盖发汗之目的不一,排除水气,一也;蒸散体温,二也;有表证而汗闭者,汗出则病毒亦出,三也。然其配伍之药,则视发汗之目的而异,为发表祛毒,则伍桂枝,麻黄汤,葛根汤,大小青龙汤是也;为发越郁阳,则伍石膏,麻杏甘石汤,越婢汤是也;为止咳定喘,则伍杏仁,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是也;为排除水气,则不伍他药,甘草麻黄汤,麻黄醇酒汤是也,甘草与酒,不足为配药,且汗出则水气无有不泄,不须配药故也。惟蒸散体温,未见有特配他药以达此目的者。盖麻黄所以发汗,热病宜汗者为太阳,太阳之热,为正气抗毒之表现,而为体力所能堪,不可以抑遏或蒸散故也。由是言之,太阳用发汗剂,而体温暂时降低者,特汗剂之副作用,非其主目的,惟其是副作用,故大青龙汤有汗多亡阳之戒也。”徐大椿说:“麻黄治无汗,杏仁治喘,桂枝甘草治太阳诸证,无一味不紧切,所以谓之经方。”

36.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校勘】成无己本,《玉函经》“汤”下有“主之”两字。

【串解】陆渊雷云:“阳明可下,合病则表证未解,故不可下。阳明病,腹满者可下,今合病而胸满,则其满不在肠,故不可下。喘而胸满,因汗不得出,热毒壅迫于肺脏故也,与麻黄汤发汗,则喘满自除。”表里证同时出现,先解表,后攻里,亦为治疗原则之一,本条就说明这个道理,表解了,里证也会自然消失的。

【语译】太阳病与阳明病合并出现时,见着呼吸喘促而胸部胀满的症状,这是由于表实汗闭的关系,不要错误地去攻里,仍然以麻黄汤解表为最适合。

37.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校勘】《玉函经》、《千金翼方》“以去”作“已去”,“脉”字上有“其”字。“外已解也”,《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作“此为外解”。

【句释】十日以上,犹言十日以上。脉浮细,是虽然轻按可以诊察到脉搏,而脉波的搏动却细小不张,这象征着表证的机势,不再亢盛了。嗜卧,为正气与疾病作斗争后,精神疲乏的原故。外,指表而言。胸胁,指两肋骨弓下的部位,胸满胁痛,是少阳病的症状。

【串解】《医宗金鉴》云:“太阳病十日以上无他证,脉浮细而嗜卧者,外邪已解,不须药也。设有胸满胁痛等证,则知少阳之外邪未解,故与小柴胡汤和之,若脉但浮不细,而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等证,则仍是太阳之外邪未解,当以麻黄汤汗之。”这条主要是说明临床要灵活地随证施治,不可执一。

【语译】患太阳病已经过十天以上,所有症状基本上都消失了,只是脉搏浮而细小,精神不好,时时想睡,这是病已解除,体力还没复原的关系。假使这时出现了胸满胁痛等症状,这是病机有转向少阳的变化,快处以小柴胡汤方。假如脉搏浮而不细,汗不出,热不退,仍应给以麻黄汤发汗退热。

小柴胡汤方(见后九六条)

3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校勘】《千金方》“太阳中风”句作“中风伤寒”。《玉函经》、《脉经》、《千金方》“身”字下有“体”字。“不汗出”,《千金方》、《外台秘要》作“汗不出”。《玉函经》、《脉经》“烦躁”下有“头痛”两字,无“厥逆”的“逆”字。成无己本“不可服”下无“之”字,“逆也”下,有“大青龙汤主之”六字。

【音义】惕,梯激切,音剔,怵惕也。,如匀切,音纯,掣动也。筋惕肉,即指肌肉的跳动。

【句释】筋惕肉,是体温低落,脱失水分,筋肉得不到煦濡所致,多为亡阳而津不继的症状。

【串解】柯韵伯云:“盖仲景凭脉辨证,只审虚实,故不论中风伤寒,脉之缓紧,但于指下有力者为实,脉弱无力者为虚,不汗出而烦躁者为实,汗出多而烦躁者为虚,证在太阳而烦躁者为实,证在少阴而烦躁者为虚,实者可服大青龙,虚者便不可服,此最易知也。大青龙汤为风寒在表,而兼热中者设,不是为有表无里而设,故中风无汗烦躁者可用,伤寒而无汗烦躁者亦可用。盖风寒本是一气,故汤剂可以互投,论中有中风伤寒互称者,如大青龙是也;有中风伤寒并提者,如小柴胡是也(指一百零五条)。仲景但细辨脉证而施治,何尝拘拘于中风伤寒之别其名乎”,柯氏之说,最有见地,本条前半段是实证,后半段是虚证,因此前半段证候可以用大青龙汤,后半段证候便不可用大青龙。即是说本条着重在辨认证候的虚实,而不在中风伤寒名词的争论。大青龙汤证,是表里俱热,至重至笃的实证,因为出汗发热,是体温过高时的反射动作,体温愈高,出汗便愈多愈易,而大青龙证,虽发高热,仍不能出汗,病变的严重性可以想见。用于高热汗闭烦躁的方药,假如施之于脉微弱,汗出恶风的虚证,无可讳言,是有极大的危害性的。

【语译】患太阳病,无论伤寒或中风,只要有脉搏浮紧,发高热,恶寒,周身疼痛,不出汗,烦躁不安等症状时,便是服用大青龙的主要症候。假若脉搏细微软弱,出汗怕风,这是表虚证,便不是服大青龙汤的证候了。万一错误地吃下去,便会引起虚脱,而发生四肢厥冷,由于亡阳伤津的关系,甚至筋肉也会呈现出跳动的险象来。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原注: 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校勘】杏仁下“枚”字,成无己本作“个”字。《千金翼方》“尖”字下有“两仁者”三字。大枣十枚,成无己本、金匮要略、《玉函经》、《千金方》都作“十二枚”。石膏“碎”字下《玉函经》、《千金翼方》、《外台秘要》都有“绵里”两字。“味”字下《外台秘要》有“切”字。“取微似汗”,《玉函经》作“覆令汗”,《外台秘要》作“厚覆取微汗”。“粉之”成无己本作“扑之”,并无“若后服”三字。

【句释】温粉粉之,相当于用爽身粉,可以吸收汗液,后汉书华佗传云:“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与这同一意义。

【释方】柯韵伯云:“此即加味麻黄汤也,诸证全是麻黄,而有喘与烦躁之不同,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质沉,其性寒,恐其内热顿除,而外之表邪不解,变为寒中,而协热下利,是引贼破家矣。故必倍麻黄以发汗,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以调营卫,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大青龙清内攘外之功,所以佐桂麻二方之不及也。”石膏对发热中枢有镇静作用,抑制热中枢的兴奋性,即所谓清内热,麻黄桂枝协合振奋汗腺,放散体温,即所谓散发郁阳,所以用之不当,可能使体温低落,心力衰弱,而致厥逆亡阳,不可不慎。

39.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校勘】《玉函经》、《千金翼方》“者”字下有“可与”二字。

【句释】少阴证,即指三八条的“脉微弱,汗出恶风”等证而言。

【串解】陆渊雷云:“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口渴者,大青龙汤之主证也,身疼非必见之证,因汗不出,热不减所致,与麻黄证同理,麻黄证亦有身不疼者矣,虽不疼而重,且有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口渴,则主证已具,仍是大青龙所主,然身重疑于少阳阳明之一身尽重难转侧(一○七条、二一九条),故别之曰,乍有轻时,又疑于少阴之四肢沉重(三一六条),故别之曰无少阴证,所以示辨析疑似之法也。论中多有但言副证,不言主证者,盖一方必具一方之主证,举方名则主证可知,故可不言,言副证以辨析疑似而已,前贤或不知此理,以为病不过脉浮缓身重,何必投大青龙险峻之剂,于是徐大椿疑之,程应旄张潞竟改为小青龙,疑之固非是,改小青龙亦岂有一证近似哉。”

【语译】伤寒大青龙汤证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恶寒,汗闭,烦躁,口渴等,纵然脉搏不浮紧而浮缓,身体不疼痛而仅感觉到轻度的沉重,只要没有脉微弱,汗出恶风等少阴症状,仍得用大青龙汤的清里发表剂。

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校勘】《千金方》“不解”作“未解”。“干呕发热而咳”句,《玉函经》、《千金翼方》作“咳而发热”。《玉函经》、《脉经》、千金方“少腹”作“小腹”,“喘”字上有“微”字。

【音义】噎,乙界切,音隘,声败也,义与嗄同。

【句释】表不解,即指太阳表证,汪昂云:“仲景书中,凡有里证兼表者,则以表未解三字赅之。”这里应该作这样看。心下有水气,陆渊雷云:“仲景书凡言心下者皆指胃,独此条之水气,不在胃而在呼吸器,以主证为咳喘故也。小青龙之水气,即上述诸病之炎性渗出物(按: 指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以其浸润而非停瀦,故不曰饮而曰气。”干呕,为呼吸器渗出物刺激呕吐中枢所引起。发热而咳,或喘,这是小青龙汤证的主要证候,因而“或喘”两字,可照千金方更正为“微喘”。渴、利、噎、小便不利、少腹满等,都是小青龙汤的必然证,而只是某些时间的并发,所以都有“或”字。

【串解】成无己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饮,则水寒相搏,肺寒气逆,故干呕发热而咳,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此之谓也。与小青龙发汗散水,水气内渍,则所传不一,故有或为之证,随证增损,以解化之。”成氏解释小青龙汤证的心下有水气,为寒水相搏,肺寒气逆,属于呼吸道的病变,完全是正确的。如急性支气管炎的发作,一般都有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喘息等症状,也就是所谓表证,但就不是一般表证,而是心下有水气的呼吸道炎证所引起的,所以用一般的解表药,而表终不能解。必须用有助于呼吸道的小青龙汤。

【语译】有种很像一般伤寒表证的疾病,但服解表药全不中用,这是由于呼吸道炎证所引起的病变,不单纯是表证,所以它在发热恶寒、头痛等证中而有咳嗽、喘息等的主证,这时可以用小青龙汤解热镇咳,如有干呕、口渴、腹泻、声嗄、小便不利、少腹胀满等症状时,便须斟酌方药加减应用了。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止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校勘】荛花,《千金方》作“芫花”,《总病论》同。“若噎者”,《外台秘要》作“饮食噎者”,《总病论》“噎”作“咽”。《玉函经》没有“且”字,“主喘”作“定喘”,没有“此语”两字,“反之”下有“者”字,《外台秘要》同,成无己本没有“且荛花”以下二十字。

【句释】如一鸡子,鸡子即鸡蛋,犹言用荛花的重量,要像鸡蛋那样大一团。大小青龙汤,方有执云:“夫龙一也,于其翻江倒海也,而小言之;以其兴云致两也,乃大言之。”前者指小青龙汤的作用,后者指大青龙汤的作用,所谓“翻江倒海”,就是指小青龙汤的“散水表寒”而言;所谓“兴云致两”,就是指大青龙汤的“发汗解烦”而言。

【释方】陆渊雷云:“小青龙汤为麻桂合方去杏仁生姜,加细辛五味子半夏,姜杏为麻桂发表之佐使,细辛辛散,五味酸敛,辛味相伍,开阖相济以镇咳,干姜温肺,半夏降逆涤痰,姜夏相伍,温降相藉以逐水,故本方发表之力,劣于麻黄,于桂枝,而镇咳逐水之力则至优。”柯韵伯云:“两青龙俱治有表里证,皆用两解法,大青龙是里热,小青龙是里寒,故发表之药相同,而治里之剂则殊也。”

41.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校勘】《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已”字下有“而”字。《玉函经》、《千金翼方》“此”字下有“为”字。

【句释】伤寒,陆渊雷云:“此不待发表,表不解,起病即识为小青龙证,然犹冠有伤寒之名,可知古人所谓伤寒,所包者广。”说明这是书名《伤寒论》的伤寒,而不是太阳伤寒中风的伤寒。寒去,即指呼吸道炎症消失,渗出物减少。

【串解】钱潢云:“与上文同义,发热不渴者,因心下有水气,故虽发热,亦不渴也,服汤,谓服小青龙也。服汤已而渴,则知心下之水气已消,寒湿已去,但以发热之后,温解之余,上焦之津液尚少,所以反渴也。前已有水气,故发热不渴,今服汤已而渴,故知寒水去而欲解也。小青龙主之句,当在发热不渴句下,今作末句者,是补出前所服之汤,非谓寒去欲解之后,更当以小青龙汤主之也。”

【语译】急性呼吸道炎症,咳嗽、喘息、发热这几个症状比较显著时,便可以处小青龙汤方,假如服药后现口渴,这是呼吸道炎证才消失,唾液腺还没有恢复正常的原故,而整个病况是已经基本好转了的。

以上十一条是辨识麻黄汤证一类的证治。

表三: 麻黄汤证简解。麻

证本证脉象: 浮。(三十七)

症状1. 太阳病,身痛骨节疼,无汗而喘。(三十五)

2. 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三十六)

禁忌: 不可下。(三十六)

变证一、 葛根汤证1. 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三十一)

2. 太阳阳明合病,下利。(三十二)

二、 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呕吐。(三十三)

三、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桂枝汤证,下利,喘而汗出。

(三十四)

四、 小柴胡汤证: 太阳病已去,胸满胁痛。(三十七)

五、 小青龙汤证: 太阳病,心下有水气,干呕咳喘。

(四十、四十一)

六、 大青龙汤证1. 脉象: 浮紧、浮缓。(三十八、三十九)

2. 症状: 太阳病,身疼痛,身重,不出汗,

烦躁。(三十八、三十九)

3. 禁忌1. 脉微弱,汗出恶风。(三十八)

2 少阴证。(三十九)

 

 

 

 

 

任应秋论伤寒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