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研读

《伤寒论》语译(十一)

任应秋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伤寒论》语译(十一)

82.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原注:“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校勘】《玉函经》“发汗,汗出不解”句作“发其汗而不解”,“”字下有“而”字,《脉经》、千金方、《千金翼方》“真武”作“玄武”。

【音义】,见三十八条,擗,脾后切,,僻同,倒也。振振、《医宗金鉴》云:“耸动不已”貌。

【串解】《医宗金鉴》云:“大汗出,仍然不解者,阳亡于外也,心下悸,筑筑然动,阳虚不能内守也,头眩者,头晕眼黑,阳微气不能升也,身动者,蠕蠕然动,阳虚液涸,失养于经也,振,耸动也,振振欲擗地者,耸动不已,不能兴起,欲堕于地,阳虚气力不能支也。”总之,这是汗后亡阳,表里上下俱虚的证候,因而用真武汤的回阳剂,方列少阴篇三百一十六条。

【语译】太阳病会用发汗剂解表,但汗出了,仍然发热,更增加了胃部悸动,头晕眼花,肌肉动,上重下轻,摇摇欲坠等现象,这是大汗亡阳,阳虚已极的证候,可以用真武汤回阳剂。

83.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校勘】《脉经》无“喉”字,《玉函经》“汗”字上有“其”字。

【串解】钱潢云:“咽喉干燥者,上焦无津液也。”营养不良,津液便缺乏而干燥,再发汗,便会再消失其水分,所以禁汗。

【语译】咽喉素常干燥的人,津液已经缺乏,不要再发汗了。

84.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校勘】《玉函经》作“发其汗必便血”。

【句释】淋家,系指患有膀胱病和尿道病的人。便血,犹言尿血。

【串解】程应旄云:“淋家热畜膀胱,肾水必乏,更发汗以竭其津,水府告匮,徒逼血从小便出耳。”淋家,津液缺乏,应为虚弱性的慢性淋病,但不能一概而论。

【语译】患慢性淋病的人,身体虚弱,不要发汗,万一发了汗,提防引起尿血。

85.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

【校勘】《玉函经》“发汗”作“攻其表”,“”作“痉”。

【音义】,充自切,音厕。集韵云:“风病也。”正字通云:“五之总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

【句释】疮家,包括一切疮伤,出血过多的,或者患慢性溃疡而贫血的。

【串解】张锡驹云:“疮家久失脓血,则充肤热肉之血虚矣,虽身疼痛而得太阳病之表病,亦不可发汗,汗出必更内伤其筋脉,血无营筋,强急而为也。”

【语译】有创伤或久患疮疡的人,血少津枯,纵然有表证,不宜发汗,发汗再损伤了体液,便会使肌肉组织失掉荣养,演变成为项背强直的病。

86.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原注: “音唤,又胡绢切,下同,一作瞬”),不得眠。

【校勘】《玉函经》“发汗”作“攻其表”,“必额上陷”句作“必额上促急而紧”,巢氏病源同,惟“促”字作“”,《外台秘要》引巢氏病源,“促”作“脉”,都没有“陷”字。《脉经》作“必额陷脉上促急而紧”。

【音义】,目动也。

【句释】额上陷,据校勘,陷字疑衍文,因为额部的颅骨,非是强有力的损伤,不会下陷的。脉急紧,乃因额部缺少营养,再发汗,便筋脉拘急,而成为局部的证。直视不能,由于动眼神经亦因失掉濡养而拘急造成的。

【串解】成无己云:“衄者,上焦亡血也,若发汗,则上焦津液枯竭,经络干涩,故额上陷,脉急紧,诸脉者,皆属于目,筋脉紧急,则牵引其目,故直视不能也,针经曰,阴气虚则目不瞑,亡血为阴虚,是以不得眠也”,衄家,素有衄血病的人,当然他的失血情况,便比较严重,所以发汗后的种种病变,都是由于亡失血液体液造成的。

【语译】有衄血病的人,不要轻易发汗,汗出多了,再耗损体液,额部的筋脉和动眼神经等,都会发生脱水拘急的症状,更不能安眠。

87.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校勘】《玉函经》、《脉经》“不可发汗”句作“不可攻其表”,“发汗则”作“汗出则”。

【句释】亡血家,亡,失也,指一般有失血病的人。

【串解】成无己云:“针经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亡血发汗,则阴阳俱虚,故寒栗而振摇。”寒栗而振,即是体温低落的亡阳现象。

【语译】一般有失血病的人,不要轻易发汗,汗出多了,恐怕引起体温的过度低降。

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原注: “方本阙”)

【句释】汗家,指容易出汗的人,恍惚心乱,钱潢云:“恍惚者心神摇荡,而不能自持,心乱者,神虚意乱,而不能自主也”,为阴虚阳越的现象。小便已阴疼,即小便后尿道口作痛,由于气弱不利的原故。

【串解】成无己云:“汗者心之液,汗家重发汗,则心虚,恍惚心乱,夺汗则无水,故小便已阴中疼。”其实,即是脱水亡阳,心力不支的征候。

【语译】平素惯爱出汗的人,再使用大量发汗剂,过分脱水的结果,轻则小便后尿道作痛,重则心脏不能支持,而出现心虚烦乱的险象。

89.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原注:“作逆”)

【音义】,音回,即蛔字,人体寄生虫之一。

【句释】有寒,指胃肠虚寒而言,二百七十七条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与这条同一意义。吐蛔,仍以原注作吐逆较妥,一般胃肠虚寒,不会吐出蛔虫的。

【串解】陆渊雷云:“里寒之人,虽有表证,仍当先温其里,否则表证虽除,里寒转甚,胃中冷而吐逆作矣。”所谓胃中冷,即胃肠机能减退,不能消化饮食,而作吐逆。

【语译】素有虚寒体质的病人,如果轻易发汗解表,胃肠再受损伤,势必引起吐逆的发作,应该留意。

表八: 《伤寒论》8289条简解。八十二至

八十九条不可发汗的示例咽喉干燥。(八十三)

淋家: 便血。(八十四)

疮家: (八十五)

衄家: 脉紧急、直视不、不得眠。(八十六)

亡血家: 寒栗而振。(八十七)

汗家: 恍惚心乱。(八十八)

虚寒人: 胃中冷、吐逆。(八十九)

过汗亡阳主证: 心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八十二)

治疗: 真武汤。(八十二)以上八条提出禁止轻率发汗的几个例子。

 

 

 

 

 

任应秋论伤寒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