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研读

《伤寒论》语译(十三)

任应秋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伤寒论》语译(十三)

96.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校勘】《玉函经》作“中风五六日,伤寒往来寒热”,《脉经》作“中风往来寒热,伤寒五六日以后”,仲景全书作“伤寒中风五六日”,《脉经》“心烦”作“烦心”,《玉函经》、《脉经》“鞭”作“坚”,“心下悸”作“心中悸”,“身”作“外”。《外台秘要》作“心下卒悸”,成无己本“嘿嘿”作“默默”,“小柴胡”句上有“与”字。

【音义】嘿,密北切,音墨,与默同,方有执云:“静默不言也。”鞭,同硬,坚也。满,与懑通,读如闷。

【句释】伤寒五六日中风,系倒句法,犹言伤寒或中风也。五六日,方有执云:“大约言也。”往来寒热,恶寒的时候不感觉热,发热的时候不感觉寒,寒和热间代出现,即所谓间歇型热。胸胁苦满,谓肋骨弓下面有困闷的自觉证。大约和胸胁部脏器(肝脾等)淋巴腺等的炎症有密切关系。喜呕,即是时常作呕。

【串解】方有执云:“此少阳之初证,往来寒热者,所谓半表半里,少阳所主之部位,故入而并于阴则寒,出而并于阳则热,出入无常,所以寒热间作也。胸胁既满,谷不化消,所以静默不言,不需饮食也,心烦喜呕者,邪热伏饮,搏胸胁者,涌而上溢也,或为诸证者,邪之出入不常,所以变动不一也。”胸胁苦满,为干性肋膜炎的习见证,心烦喜呕,大部都是由于胸胁部有炎症,病毒附着于隔膜附近,而影响了胃机能的原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是小柴胡汤的主要证候,以下的或然证,并不是用小柴胡汤的主要目标了。

【语译】病太阳伤寒或中风,大约已经有了五六天了,发间歇型热,胸胁部感觉困闷,不爱谈话,不想饮食,常常烦躁作呕,有的只是烦躁并不呕,有的口渴,有的肚子痛,有的两胁部胀满,有的胃部现悸动,小便不畅利,有的并不口渴,只是些微发烧,有的咳嗽,像这一系列的证候,都可以小柴胡汤作主要的方剂来随证加减治疗。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鞭。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校勘】《玉函经》“七味”下有“咀”两字,“再煎”作“再煮”,没有“三服”的“服”字。“若渴”下有“者”字,成无己本亦有。《千金翼方》无“栝楼根四两”句。《玉函经》、《千金翼方》“鞕”作“坚”,下有“者”字。“牡蛎四两”,《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作“六两”。成无己本、《玉函经》、《千金翼方》缺“桂枝”的“枝”字。仲景全书大枣作“十三枚”。《千金翼方》柴胡作“八两”。

【释方】陆渊雷云:“药治之原则,在利用人体之天然抗病力,而顺其趋势,证在上在表者,知抗病力欲外达,故太阳宜发汗,证在下在里者,知抗病力欲下夺,故阳明宜攻下,至于证在表里上下之间,则抗病力之趋势不可知,故汗吐下诸法,皆禁施于少阳(参见二百六十四、二百六十五条),夫阳证祛毒之治,舍汗吐下,更无他法,汗吐下俱在所禁,则少阳之药法,几于穷矣。独有柴胡一味,专宜此病,此造物之妙用也。征诸实验,服柴胡剂而中病,有汗出而解者,有微利而解者,非柴胡兼有汗下之功,特能扶助少阳之抗病力,取适宜之径以祛除病毒耳,亦有不汗不利,潜然而解者,昔贤因称柴胡为和解剂,意者,柴胡特能产生少阳之抗素力,与病毒结合,而成无毒之物,故不假祛毒,而病自愈欤,小柴胡汤之主药柴胡,专治胸胁部及胸膜肋膜之病,又能制交感神经之兴奋,能疏涤淋巴之壅滞。

神经症,古医书称为肝,其兴奋过度者,又称为胆,肝胆之经相为表里,胆又与淋巴系之三焦称少阳经,故柴胡称肝胆药,又称少阳药,主药柴胡,及不足轻重之副药甘草大枣而外,芩参姜夏皆胃药,胃邻接胸膈,受胸膈病之影响最大故也,然其与柴胡相伍,必有特殊之效。”从张洁古、李东垣等说柴胡为升提发汗峻药后,一般多不敢用,而不理解仲景少阳禁汗,偏重用柴胡,孙思邈以柴胡治产后头风痛,杨仁斋用柴胡治诸出血,可见张李之说,不是事实。

97.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原注: 一云藏府相违,其病必下,胁鬲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校勘】《玉函经》“饮食”作“食饮”,《千金翼方》同,“结”字作“在”字,“故使”下有“其”字。“服柴胡汤已”句下,《玉函经》、成无己本另列为一条,《千金翼方》“已”作“而”,《玉函经》“属”字上有“此”字,成无己本“阳明”下有“也”字。

【句释】王宇泰云:“血弱气尽至结于胁下,是释胸胁苦满句。正邪分争三句,是释往来寒热句,倒装法也。嘿嘿不欲饮食,兼上文满痛而言,藏府相连四句,释心烦喜呕也。”方有执云:“服柴胡已毕而渴,其为热已入胃,亡津液而渴可知,故曰属阳明也。”钱潢云:“但云以法治之,而不言法者,盖法无定法也。”

【串解】成无己云:“人血气虚,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缓,腠理开,毛发残,理薄,垢落,当是时遇贼风,则其入深者,是矣。

邪因正虚,自表之里,而结于胁下,与正分争,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下为自外之内,经络与藏府相连,气随经必传于里,故曰其痛下,痛一作病,邪在上焦为邪高,邪渐传里为痛下,里气与邪相搏,逆而上行,故使呕也,与小柴胡汤以解半表半里之邪,服小柴胡汤表邪已,而渴,里邪传于阳明也,以阳明治之。”

【语译】气血虚弱的人,皮肤不健康,调节机能也很差,容易遭受感冒,被感冒以后,正气开始抵抗,病理演变的结果,胸胁部发生炎证,大大地影响了胃,便不想吃东西,精神疲乏,成天不想谈话,呈间歇型热。

如脏器不断地受到影响,病变当然愈是演变严重,或者还要发生呕吐,仍然处以小柴胡汤进行治疗。吃了药以后,更现口渴,说明已经转变成为里热证,这是属于阳明病的范围了,必须用处理阳明病的方法来治疗它。

98.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与也,食谷者哕。

【校勘】《玉函经》、《脉经》“胁下”上为“其人”两字,不作“而”,“本渴饮水而呕者”,成无己本作“本渴而饮水呕者”。《玉函经》“不中”作“不复中”。

【音义】哕,于月切,音月,逆气也,一般叫做“打干哕”。

【句释】脉迟,即迟脉,就是脉搏的波动很迟缓,凡心动迟缓的结果,脉搏必然现迟。后必下重,钱潢云:“后,谓大便也,下重者,非下体沉重,即大便后重也。”

【串解】柯韵伯云:“浮弱为桂枝脉,恶风寒,为桂枝证,然手足温而身不热,脉迟为寒,为无阳,为在藏,是表里虚寒也,法当温中散寒,而反二三下之,胃阳丧亡,不能食矣,食谷则哕,饮水则呕,虚阳外走。故一身面目虚黄,肺气不化,故小便难,营血不足,故颈项强,少阳之枢机无主,故胁下满痛,此太阳中风误下之坏病,非柴胡证矣。”

这条的病变主要在胃肠,虽然胁下苦满,却和少阳证不同。不可不加辨识地一概用柴胡汤,不仅身面黄,食谷哕,是胃肠症状,即它的满痛是在胁下肠胃,而与胸胁满的在体躯,也是大不相同的。脉浮弱,恶风寒,手足温,颈项强,自然很像桂枝证,但脉搏迟而身不热,正如柯韵伯所说的表里虚寒现象,这时单的解表,都还要考虑,哪里还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泻下呢?

一再误下了,胃气大伤而不能食,并引起了胁下满痛,饮水而呕,食谷而哕等胃炎症状,身面俱黄,小便难,大便后重等肠炎症状,这样病既在里,当然不是处理半表半里证的柴胡汤可以解决的了。

【语译】害了六七天的病,脉象虽现浮弱,而搏动数却减少了,手足虽觉温热,身上并不发烧,这是表里虚寒的情况,医生没有掌握住这种病情,不惟不温中散寒,反而一再地用泻下剂,便弄得胃气大伤,不仅不能吃东西,同时胁下满痛,喝水便呕,吃东西便哕等胃炎症状,周身黄疸,小便滞塞,大便坠胀等肠炎症状都出现了,这样很显著的消化道疾病,便不能一成不变地再用小柴胡汤。

99.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校勘】《脉经》、《千金翼方》“身热恶风”作“身体热”。

【串解】钱潢云:“身热恶风项强,皆太阳表证也,胁下满,邪传少阳也,手足温而渴,知其邪未入阴也。以太阳表证言之,似当汗解,然胁下已满,是邪气已入少阳,仲景原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故虽有太阳未罢之证,汗之则犯禁例,故乃以小柴胡汤主之,但小柴胡汤,当从加减例用之,太阳表证未除,宜去人参加桂枝,胁下满当加牡蛎,渴则去半夏加栝楼根为是。”这条与九十八条比较,有身热表证,而无脉迟、身面黄、饮食呕、食谷哕等里证,所以这条用柴胡汤,上条不用柴胡汤。

【语译】病太阳伤寒已经有四五天了,本来就有发热、怕风、项强等证,现在又增加了胁部胀满,口渴,说明病变已逐渐移向少阳阶段,可以用少阳主方小柴胡汤。

100. 伤寒阳脉搏,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校勘】成无己本“急痛”下有“者”字,“小柴胡”上有“与”字。《玉函经》“者”字作“即与”两字。

【句释】脉涩,血液减少,循环滞涩,或者动脉硬化而脉管壁的弹力减少时,脉搏都可能现滞涩,这是体力衰竭的象征。脉弦,弦脉的血液仍然不充实。但脉管壁的收缩神经颇兴奋。涩而弦,是血流弱小,脉管收缩神经紧张所致,这可能和腹中急痛有关系。阴阳,仍是轻重取脉的意义。急痛,拘急而痛,多属虚寒证,所以金匮有虚劳里急腹中痛的记载,都用小建中汤温补药。

【串解】汪琥云:“此条乃少阳病兼挟里虚之证,伤寒脉弦者,弦本少阳之脉,宜与小柴胡汤,兹但阴脉弦,而阳脉则涩,此阴阳以浮沉言,脉浮取之,则涩而不流利,沉取之亦弦而不和缓,涩主气血虚少,弦又主痛,法当腹中急痛,与建中汤者,以温中补虚,缓其痛,而兼散其邪也,先温补也,而弦脉不除,痛犹未止者,为不差,此为少阳经有留邪也,后与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以和解之,盖腹中痛,亦柴胡证中之一候也。”这是先补后攻的办法。

【语译】患伤寒少阳病,肚子痛而拘急,脉搏浮涩沉弦,这是虚寒证,可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吃了药没有好转,再用小柴胡汤解表祛邪。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校勘】《玉函经》、成无己本“内饴”作“内胶饴”。《外台秘要》作“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火微煮,令消解”。“用”字作“服”,《玉函经》、《千金翼方》同,没有“建中汤”三字。《玉函经》,成无己本、金匮甘草作“三两”,《千金翼方》大枣作“十一枚”。

【句释】胶饴,吴绶云:“即饧糖也,其色紫深如琥珀者佳”,系半流动体的糖质。小建中汤,成无己云:“温建中藏,故以建中名焉。”陆渊雷云:“大建中汤药力猛,此则和缓,故曰小。”

【释方】陆渊雷云:“古人称脾胃为中州,胃主消化,脾主吸收,其部位在大腹,故药之治腹中急痛者,名曰建中汤,建中者,建立脾胃之谓,然此方君胶饴之滋养,佐芍药之弛缓,则知病属营养不良,肠腹部神经肌肉挛急,致腹中急痛,非真正脾胃病也。”本方不用饴糖,便是治太阴病腹满时痛的桂枝加芍药汤,可参看二百七十九条。

 

 

 

 

 

任应秋论伤寒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