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研读

《伤寒论》语译(十二)

任应秋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伤寒论》语译(十二)

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校勘】《玉函经》无“若”字,“先发汗”“先下之”两句下各有一个“者”字。

【音义】复,反也,与下文的“反”字同一意义。逆,误也。

【串解】成无己云:“病在表者,汗之为宜,下之为逆,病在里者,下之为宜,汗之为逆”,这是临床上治疗的一大原则,因而特地提出来。

【语译】本应该发汗的病,反而施用泻下剂,这是错误的,假如首先用发汗解表的办法,表解后,有里证时,再行泻下,这才是正确的。本应该先用泻下的病,反进行发汗,这是错误的,假如先用泻下剂,里证解除了,还有表证存在时,再行发汗,这才是正确的疗法。

91.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校勘】《玉函经》“身疼痛者”作“身体疼痛者”。

【句释】清谷不止,清谷,犹言完谷,即消化不良的粪便。救表,疑是攻表之讹,二十九条云:“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三百七十二条云:“攻表宜桂枝汤”,足以证明。

【串解】张锡驹云:“伤寒下之而正气内陷,续得里虚之证,下利清谷不止者,虽身疼痛,表证仍在,急当救里,救里之后,身疼痛而清便自调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以复其阳,救表宜桂枝汤,以解其肌,生阳复而肌腠解,表里和矣,本经凡曰急者,急不容待,缓则无及矣。”张氏指清谷为里虚,即是胃肠虚寒,消化机能完全丧失了的象征,这时虽然有表证,也应当急为培养胃肠机能以后,再行解表。陆渊雷云:“太阳证之亢盛于肌表,自然疗能祛病之趋向也,医者因势利导,助自然疗能祛病毒于肌表,则有发汗解肌之法。胃肠者,后天水谷之本。胃肠虚寒,自然疗能内顾且不暇,夫何能祛病于外,当此之时,与解表之药,既无所凭藉,乃不能祛除病毒,反伤其阳,阳既伤,病毒且内陷而益猖獗,以是急当救里也,及其清便自调,则肠胃之机能已复,内顾无忧,自然疗能必奋起祛病,斯时设仍有身疼痛之表证,自当急解其表矣。”前条先发汗,后泻下,是阳症,所以主要目的在祛邪,这条先温里,后解表,是阴证,所以主要目的在扶正。

【语译】伤寒病经过误下,便继续的腹泻,并泻出不消化的东西来了,这说明病人的胃肠机能坏透了,这时虽然有身疼痛的表证,仍应当急为强壮胃肠机能,扶其正气;等到清便自调,胃肠机能好转了,还有表证存在时,再进行解表,强壮胃肠机能用四逆汤,解表用桂枝汤。

92.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校勘】《玉函经》“疼痛”上有“更”字。

【句释】脉反沉,末梢动脉血液减少,即浅层动脉的贫血,便会诊察到沉脉,一般为体力衰惫的象征。

【串解】陆渊雷云:“若不差上,当有阙文,身体疼痛,亦未见是急当救里之候,以意推之,当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可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若不差,身体疼痛,下利呕逆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盖发热头痛,是太阳证,其脉当浮,今得少阴之沉脉,故曰反。证则太阳,脉则少阴,此即内经所谓两感之病,其实乃正气祛病而力不足之现象,宣发汗温经并行,则麻附细辛为对证之方,且以文势论,亦必有可与一句,然后若不差句有所承接,下文云:‘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一百条)’可以为例也,身体疼痛,虽太阳少阴俱有之证,究不得为里,必有下利呕逆而脉沉,乃为里寒,合于救里之义也。”

【语译】患发热头痛的表证,脉搏反而现沉,这是体力衰弱,不能抗病的现象,以致身体疼痛等证长时间的不好,便应该及时用四逆汤强壮体力。

93.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校勘】成无己本“先下”下有“之”字,《玉函经》、《脉经》无“以此”两字,“冒家”下有“当”字,“里未和”《脉经》作“表和”,成无己本作“得里和”。

【句释】冒,程应旄云:“冒者,清阳不彻,昏蔽及头目也”,即是头目昏冒不清的现象。

【串解】程应旄云:“先下之而不愈,阴津先亡矣,因复发汗,营从卫泄,阳津亦耗,以此表里两虚,虽无邪气扰乱,而虚阳戴上,无津液之升以和之,所以怫郁而致冒,冒者必得汗出津液到,而怫郁始去,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张锡驹云:“然后者,缓词也,如无里证,可不必下也。”冒者是否可以汗出而愈,当以有可以发汗的表证为依据,里未和是否可以一下而愈,仍应以有可以攻下的里证为依据,不能凭空臆造,这是应注意的。

【语译】太阳表证,误用下法而病不愈,又从而发汗,弄得表里两虚,头目昏冒不清爽,这时如真有表证,可以酌量病情的轻重而发汗解表,如真有里证,亦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而用泻下法。

94.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原注: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原注: 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原注: 一云用大柴胡汤)

【校勘】《玉函经》“脉阴阳俱停”句下作“必先振汗而解,但阳微者先汗之而解,阴微者先下之而解,汗之宜桂枝汤,下之宜承气汤”。《脉经》“调胃承气汤”作“大柴胡汤”,“阳”“阴”下无两“脉”字,“汗出”作“汗之”。

【句释】脉微,心弱血少,脉管又不能适量紧张,便见微脉,是神经衰惫,动脉血压低降的征候。脉停,成无己以下各家,都解释为均调的意义,但《素》、《灵》、《难经》、《脉经》等,均没有停脉的记载,程应旄、钱潢、《医宗金鉴》等又释为停止,亦不妥,仍以原注的微脉为是。

【串解】成无己云:“脉阴阳无偏胜者,阴阳气和也,经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今阴阳既和,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阳不足而阴有余也,经曰阳虚阴盛,汗之则愈,阴脉微者,阴不足而阳有余也,经曰: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成氏虽作如此解说,究非临床事实,如但阳脉微,为什么可以断为阴便盛?但阴脉微,为什么可以断为阳有余?都无从解答,总之,本条颇难解释,但阳脉微以下,更不可解。

【语释】太阳病表证不解,诊察他的脉搏,无论在浮沉部都极微弱,说明他的体力不强,即或要发汗,都必先有振栗战震很吃力的经过,汗才能发表得出来(以下不译)

95.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校勘】本条《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都列在太阳上篇桂枝汤方后面,“救”字《玉函经》作“解”字。

【串解】成无己云:“太阳中风,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荣虚,荣者阴也,卫者阳也,发热汗出,阴弱阳强也,内经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与桂枝汤解散风邪,调和荣卫。”由于卫强而发热,由于发热而出汗,由于出汗而阴弱,这是说明太阳中风证的病理机转。可参看五十三、五十四两条。

【语译】患太阳病中风症,在病理变化上之所以叫做“荣弱卫强”,这是由于它不断地发热出汗而造成的,所以要用桂枝汤来调和荣卫,也就是调整机体的调节机能,不使它荣卫偏强偏弱。

以上六条主要是辨论表里俱病的治疗方法,九十四条的词意虽不可解,仍是在企图说明表里的问题,九十五条照《玉函经》列在桂枝汤方后较妥。

表九: 表里俱病简解。表里俱病表证主证: 发热恶寒。(九十五)

里证主证: 清谷不止。(九十一)

脉搏: 沉、微。(九十二、九十四)

治疗原则: 表病不可下,里证不可汗。(九十)

误治结果: 表里俱虚。(九十三)

治疗方法解表: 桂枝汤。(九十一、九十五)

攻里: 调胃承气汤。(九十四)

救里: 四逆汤。(九十一)

 

 

 

 

 

任应秋论伤寒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