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研读

《伤寒论》语译(七)

任应秋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伤寒论》语译(七)

58.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校勘】成无己本没有“亡血”两字,《玉函经》、《脉经》“亡津液”作“无津液”,“阴阳”句上有“而”字。

【句释】亡血,指一切原因的失血。亡津液,又叫做“仿津液”,如过汗过下都足以损伤津液,即一般叫的脱水,伤津液的病理变化,为血浆被分泌过多,体内的营养液因而感到极度的缺乏。阴阳自和,陆渊雷云:“盖细胞之生活力恢复常态,消化、吸收、分泌,俱无障碍,是为‘阴阳自和’,犹言气血自和。”

【串解】张锡驹云:“盖汗吐下三法,皆可亡血亡津液者也,用之不当,不惟亡血亡津液,而亡阴亡阳也,用之得宜,虽亡血亡津液,而亦能和阴和阳也,故曰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所谓阴阳自和就是机体整个机能恢复正常,足以战胜疾病。

【语译】凡治病,无论用汗法、吐法、下法,只要没有弄到亡血亡津液的程度,它的整个机能容易恢复正常,病就很容易好转的。

59.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校勘】《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汗”字下有“其人”二字,“得”字作“其”字。

【串解】成无己云:“因亡津液而小便不利者,不可以药利之,俟津液足,小便利,必自愈也。”勿治之,是说不要用利小便的药再亡其津液。

【语译】服用了大量的泻下剂,又经过发汗,相当损耗了一部分体液,所以小便不通畅了,这时再不要用利尿药,等它体液逐渐得到补偿以后,小便自然就会畅通的。

60.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校勘〕《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汗”字上有“其”字。

【句释】振寒,谓振掉而恶寒,是体温低落所造成的。

【串解】陆渊雷云:“前两条是津伤而阳不亡,此条是阳亡而津不继,即太阳误治而成少阴也。振寒脉微为阳亡,脉细为津不继,内外俱虚者,下之虚其内,发汗虚其外也,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故两条皆云必自愈,阳亡而津不继者,其津不能自复,故此条不能自愈,然则姜附四逆之辈当择用矣。”

【语译】体力不好的人用泻下剂后,再用发汗剂,过量的脱水,因而引起脉搏微细和振掉恶寒等症状,这是体温低落,心脏衰弱,表里两虚的严重证候,应特别留意。

61.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校勘】《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汗”字上有“其”字,“渴”字上有“而”字,“脉”字上有“其”字。

【句释】脉沉微,排血量弱小,因而脉跃不足,便见沉微脉,所以《金匮要略·痰饮篇》也说:“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脉沉微而手足厥逆,更足以证明脉跃不足而致四肢的贫血。

【串解】程应旄云:“昼日烦躁不得眠,虚阳扰乱,外见假热也,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阴气独治,内系真寒也,宜干姜附子汤,直从阴中回阳,不当于昼日烦躁一假证狐疑也。”所谓虚阳扰乱,就是虚弱人的过敏性感觉,过敏的人,虽然刺激很微小,而反应却大,白天的刺激因子多些,便感到烦躁不得眠。

【语译】用了泻下剂,又用发汗剂,弄得阴阳两虚的时候,病人呈现一种过敏性反应,白天老是烦躁睡不好,晚上比较安静,不呕不渴,脉搏沉微,更不发热,这时只有用干姜附子汤的强心剂。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校勘】附子下“切”字,成无己本作“破”字。

【音义】顿,敦去声,次也,食一次曰一顿,世说:“欲乞一顿食耳”,顿服,犹言一次服。

【释方】柯韵伯云:“茯苓四逆汤,固阴以收阳,干姜附子固阳以配阴,二方皆从四逆加减,而有救阳救阴之异,茯苓四逆,比四逆为缓,固里宜缓也,姜附者,阳中之阳也,用生附而去甘草,则势力更猛,比四逆为峻,回阳当急也,一去甘草,一加茯苓,而缓急自别。”并参看四逆汤方。

6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校勘】《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身”字下有“体”字,“脉”字上有“其”字,并作“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

【句释】脉沉迟,心动弛缓,排血量减少,同时脉管收缩,脉搏便见沉迟。三百五十七条:“大下后,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三百六十六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说明沉迟脉都是气衰血少的脉搏。

【串解】《医宗金鉴》云:“发汗后,身疼痛,脉浮紧或浮数,乃发汗未彻,表邪未尽也,仍当汗之,宜桂枝汤,今发汗后,身虽疼痛,脉见沉迟,是营卫虚寒,故宜桂枝新加汤以温补其营卫也。”这是因为发汗太过,不惟表证没有消失,反而损耗了体液。血里浆液少了,血管不得不收缩来维持它的血压,因而反映在肌肉方面,是失掉营养而拘挛,全身疼痛,反映在脉搏方面,便现沉迟,方于桂枝汤里增加芍药弛张血管,增加生姜人参振奋生活机能。

【语译】使用发汗剂量太大了。以致发生身体疼痛,脉搏沉迟等津液耗损的症状时,便得用桂枝新加汤的强壮剂。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校勘】《千金翼方》生姜下有“切”字,成无己本不载本方,惟于第十卷云:“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余依桂枝汤法服。”《玉函经》“味”字下有“咀四味”四字,“本云”作“本方”。

【句释】新加汤,张志聪云:“新加汤者,谓集用上古诸方,治疗表里之证,述而不作,如此汤方,则其新加者也,亦仲祖自谦之意。”

【释方】陆渊雷云:“加芍药者,弛放血管,疏津液之流委也,加生姜人参者,振起胃机能,浚津液之源泉也,用桂枝汤者,治其未解之太阳,即五十七条更发汗宜桂枝汤之义也,不用附子者,津伤而阳不亡也。”

63.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校勘】《玉函经》、《脉经》“杏仁”作“杏子”,成无己本“汤”字下有“主之”两字。

【音义】行,施也,用也。方有执云:“更行,犹言再用。”

【串解】陆渊雷云:“发汗后,表未尽者,当用桂枝汤更发之,亦有不可更用桂枝汤者,其证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是,盖本是呼吸器病,有喘咳为主证,故发汗剂仅能略解表热,不能恰中病情,此与小青龙汤之伤寒表不解(四十条)同一事理,二方亦同为治呼吸器病之主方,惟彼属寒,此属热,又不治胸膜炎而已,汗出而用麻黄,无大热而用石膏,或疑经文有误(按: 柯韵伯云:“无字旧本讹在大热上”),今考本论,麻杏甘石证两条,皆云汗出而喘,无大热,知非传写偶误。又,本方即金匮越婢汤去姜枣加杏仁,越婢汤证云: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加术汤证云:腠理开,汗大泄。《千金·肉极门》解风痺汤、西州续命汤,皆君麻黄,其证皆云汗大泄,解风痺汤且云:麻黄止汗通肉,外台引删繁同,是知汗出者不必禁麻黄,无大热者不必禁石膏矣。凡言汗出禁麻黄者,惧其放散体温,汗多亡阳也,无热禁石膏者,惧其遏制造温也,今考仲景用麻黄诸方,欲兼放散体温者,必合桂枝,不合桂枝,则但治喘咳水气,欲遏制造温者,必合知母或麻桂(惟麻黄升麻汤可疑,证亦不具),不合知母麻桂,则但治烦渴,方药之用,因其配合而异,岂可拘拘于一味之宜忌乎。”

【语译】太阳病经过发汗以后,热虽不太甚,但有出汗咳喘等证时,用麻杏甘石汤宁肺镇喘。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石膏半斤(碎、绵里)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

【校勘】本方千金方名四物甘草汤,“杏仁五十个”,《玉函经》作“杏子五十枚”。甘草“二两”《玉函经》作“一两”。成无己本、《玉函经》、《千金翼方》“煮麻黄”上有“先”字。《玉函经》没有“本云黄耳”五字,《千金翼方》“”作“杯”,汪琥云:“黄耳,想系置水器也。”

【释方】钱潢云:“李时珍云,麻黄乃肺经专药,虽为太阳发汗之重剂,实疗散肺经火郁之药也。杏仁利气,而能泄肺,石膏寒凉乃泻肺肃肺之剂,非麻黄汤及大青龙汤之汗剂也。世俗不晓,惑于活人书及陶节庵之说,但见一味麻黄,即以为汗剂,畏而避之,不知麻黄汤之制,欲用麻黄,以泄营分之汗,必先以桂枝,开解卫分之邪,则汗出而邪去矣,所以麻黄不与桂枝同用,只能泄肺邪,而不至大汗泄也,观后贤之麻黄定喘汤,皆因之以立法也。”总之,麻杏甘石汤之主要证候为烦渴喘咳,凡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百日咳、白喉等有烦渴喘咳证候的,都是使用本方的对象。

64.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音义】叉,音差,指相交也,叉手,即拱手,唐温庭筠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与此同一意义。冒,同帽字音,覆也,冒心,犹言覆按心脏部位。

【串解】成无己云:“发汗过多,亡阳也,阳受气于胸中,胸中阳气不足,故病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与桂枝甘草汤,以调不足之气。”汗出多而心悸,是脱水而心脏勉力挣扎的感觉,所以柯韵伯云:“叉手冒心,则外有所卫,得按,则内有所依,如是不堪之状,望之而知其虚矣。”

【语译】因发汗而失水过多,病人感觉到心脏悸动的难过,便不得不用双手交叉覆按着心脏部,冀其稍安,这时急宜用桂枝甘草汤温补心阳。

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释方】柯韵伯云:“此用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心之阳,则汗出多者,不至于亡阳矣,甘温相得,气和而悸自平。”陆渊雷云:“所以不用芍药者,以发汗已多,血浆被泄而血压已降,若更弛张血管,恐血压从此低落,而心脏愈益大张大缩以为救济,则动悸将益甚耳”,这和柯韵伯说:“并不用芍药者,不欲其苦泄也”,同一意义。

65.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校勘】《玉函经》、《脉经》“奔”作“贲”。

【句释】奔豚,《金匮要略》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诸病源候论》云:“奔豚者,气上下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系一种发作性的神经性疾患。

【串解】柯韵伯云:“脐下悸时,水气尚在下焦,欲作奔豚之兆,而未发也。”这是因外感病而引发水饮旧病的疾患。因为发汗剂是帮助正气上冲外向抵抗疾病的,但这人素有水饮,水饮因发汗的冲激而牵动了,以致脐下筑然动悸不安,好像害奔豚病似的,但究竟不是奔豚病的发作。

【语译】素有水饮疾病的人,因服发汗剂,便牵引水饮的发作,脐下动悸不安,好像要发奔豚病似的,宜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降逆利水。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烂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一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烂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校勘】《玉函经》“烂”作“澜”,《千金翼方》作“水一斗”,无“甘烂”二字。

【句释】甘烂水,成无己云:“扬之有力,取不助肾邪也。”徐彬云:“甘而轻,取其不助肾邪,而益脾土也。”柯韵伯云:“甘烂水,状似奔豚,而性则柔弱,故又名劳水。”钱潢云:“动则其性属阳,扬则其势下走故也。”张锡驹云:“扬之无力,以其不助水气也”,说法很多,但没有一个恰意的。

【释方】《医宗金鉴》云:“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也,彼治心下逆满,气冲胸,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盖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术,水停下焦,故倍茯苓,其病由汗后而起,自不外乎桂枝之法也。”陆渊雷云:“苓桂甘枣以茯苓利水,以桂枝降冲,以甘草缓其急迫,以大枣舒其拘挛。”

 

 

 

 

 

任应秋论伤寒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