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研读

《伤寒论》语译(九)

任应秋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伤寒论》语译()

7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得欲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原注:即“猪苓散是”。

【校勘】《脉经》“后”字作“若”字,“干”字作“燥”字,没有“躁”字。“欲得饮水”句,《玉函经》作“其人欲引水”。《玉函经》、《脉经》“少少与”三字,作“当稍”两字,“胃气”作“胃中”。“五苓散”上成无己本、《玉函经》都有“与”字。

【句释】胃中干是烦躁口渴的形容词,并不是指胃脏干燥,实际是唾腺和口腔黏膜的分泌缺乏。

【串解】汪琥云:“此条论当作两截看,太阳病发汗后云云,至胃气和则愈,此系胃中干,烦躁作渴,正须饮水以和胃气,非五苓散证也。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此系水热积于膀胱而渴,乃为五苓散证。”大汗后损伤了津液,唾腺和口腔黏膜无所分泌,因而烦躁很厉害,口渴要喝水,这时只好慢慢地补充他的水分。水得补充,唾腺分泌的机能恢复了,这就叫做胃气和。五苓散证就不这样简单,肾脏泌尿机能障碍而小便利,血液中水毒充积,胃肠便不再吸收水分入血,胃里亦发生蓄水,这样体液代谢障碍的结果,唾腺和口腔黏膜还是不分泌,所以仍口渴。因而知道了缺水或蓄水同样会引起口渴,缺水的便补充水,蓄水的便要利水。脉浮发热,这是表证还存在的关系,陆渊雷云:“凡霍乱、肾脏炎、糖尿诸病,小便不利、口渴、而兼表证者(脉浮发热),皆五苓散证也。”

【语译】因患太阳病要发汗解表,便出了多量的汗,以致唾腺分泌缺乏而干渴烦躁,很想喝水,这时只好慢慢地给水它喝,使它唾腺的分泌机能,逐渐得到恢复。假如渴而小便不利,微微散发,脉搏现浮象,这里肾脏机能发生障碍的五苓散证,便当处以五苓散方。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校勘】成无己本泽泻“铢”字下有“半”字。成无己本、《玉函经》“桂”字下无“枝”字。“捣为散”句,金匮、成无己本、《玉函经》作“为末”二字,《千金翼方》作“各为散,更于臼中治之”,《外台秘要》天行病门作“为散水服”,千金方亦作“水服”。“多饮暖水”、千金方无“暖”字,《外台秘要》温病门作“多饮暖水,以助药势”,成无己本没有“如法将息”四字。

【句释】白饮,即白米饮,见《医垒元戎》,即煮饭的米汤。方寸匕,《名医别录》云:“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匕,是古人的食具之一,曲柄浅斗状如今之羹匙,有饭匕、牲匕、挑匕、疏匕四种,形制都相同,只是大小长短因所用而异,量药一般用挑匕。白饮和服,陆渊雷云:“因水入则吐故也。”魏荔彤云: 五苓必为散,以白饮调服,方能多服暖水,而汗出始愈,设煎法而服,则内外迎拒,药且不下,故必服药如法,然后可效。

【释方】陆渊雷云:“此方以猪苓、泽泻、茯苓利小便,恢复肾脏机能,术以促吸收,排除胃肠之积水,桂枝以降冲逆,使服散不吐,兼解其表,故桂枝为一方之关键。”

72.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校勘】《玉函经》“已”字作“后”字,“脉浮”下有“而”字,《脉经》、《千金翼方》“烦”字上有“后”字。

【串解】方有执云:“已者,言发汗毕,非谓表病罢也,烦渴者,膀胱水蓄不化津液,故用四苓以利之,浮数者,外表未解,故凭一桂以和之,所以谓五苓能两解表里也。”蓄水的尿中毒证亦可以使人烦。陆渊雷云:“但云烦渴,不云小便不利者,承前条而言省文也,急性肾脏炎,多为他种急性病之续发病,前条云发汗后,此条云发汗已是也,其病亦能自发热;前条之脉浮发热,此条之脉浮数,或亦肾脏炎之热,未必皆是原发病之热也。”

【语译】经过发汗后脉搏仍呈浮数,烦躁口渴小便不利,这是五苓散的主要症状,应服五苓散。

73.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串解】陆渊雷云:“此条以汗出而渴不渴,辨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之异,二方之证皆不具,然五苓证承前二条言,省文从可知。茯苓甘草证,则必有阙文矣,厥阴篇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三五六条)据此知茯苓甘草汤本是治水饮之方,其证有心下悸。”柯韵伯亦持此说。

【语译】伤寒病,因发汗而出现口渴的,可服五苓散,发了汗而不渴的,便应该用茯苓甘草汤。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生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校勘】茯苓,《玉函经》作三两。

【释方】《医宗金鉴》云:“五苓去术泽猪苓者,因不渴不烦,里饮无多,惟小便一利可愈,恐过于燥渗伤阴也。”茯苓甘草汤证的蓄水比五苓散证轻,但却有阳虚的现象,因而便去掉了主要的利水药而加重桂枝并增入姜草的温中扶阳药。

74.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校勘】《玉函经》、《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名曰”二字作“此为”。

【句释】有表里证,魏荔彤云:“里证何,即所谓烦渴饮水,水入即吐是也,表证何,即前所谓头痛项强,而恶寒发热汗出是也。”

【串解】陆渊雷云:“此亦承前数条而言,故不举主证,但举水入则吐之异证也。肾脏炎糖尿诸病,多并发续发于他种急性传染病,故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者,多有五苓散证。”

【语译】患太阳中风病,已经发热六七天了,头痛项强等表证依然存在,更进而发现烦躁口渴等里证,但水喝下去,胃又不受而吐,这是里面有蓄水的情况,应该服用五苓散。

75.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声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校勘】《脉经》“手叉”作“叉手”,《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不咳”作“不即咳”,“重发汗”作“重发其汗”,“如此”两字作“也”字。“发汗后”以下十四字,《玉函经》、成无己本另析为一条。“多”字下《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有“者”字。

【句释】饮水多必喘,七十一条云:“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假如短时间饮水太多,胃肠吸收不及,水势上侵,因而作喘。水灌,成无己云:“冷水灌洗”,钱潢云:“冷水灌濯”,可见水灌是冷水疗法之一。

【串解】张璐云:“此示人推测阳虚之一端也,阳虚耳聋与少阳传经耳聋迥别,亟宜固阳为要也。叉手冒心加之耳聋,阳虚极矣,尝见汗后阳虚耳聋,诸医施治,不出小柴胡加减,屡服愈甚,必大剂参附庶可挽回也。”冒心,可能是心悸亢进的关系,认为阳虚是适合的。汗后津液损伤,便一时恣意狂饮,影响胃肠机能,固可能现喘,而发汗之后,皮肤放散体温的工作还没有完结,骤然又用冷水灌濯,皮肤由于冷的刺激又从而收缩,不继续发散体温,便增加了肺的呼吸工作,因而亦现喘促。成无己云:“饮水多喘者,饮冷伤肺也;以冷水灌洗而喘者,形寒伤肺也”,可能是指这等作用而言。

【语译】还没有诊察脉搏的时候,便见到病人两手交叉按着心脏部,叫他咳嗽看看他心窝部是否有痛楚,他却是聋得听不到,这是由于发汗太过,阳虚已极的原故。同时发汗以后,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水的补偿,不能一时喝得太多,太多了,它吸收不了,反而会引起喘息。第二,不要用太大的冷的刺激它,免得引起汗腺紧缩,增加肺呼吸的负担,也会现喘,这些都得留意。

以上五条,都是辨识五苓散证的一类证治,惟七十五条是由失水而引起的阳虚证,附列于此。

表六:《伤寒论》7175条简解。七十一至

七十五条五苓散证脉象: 浮、浮数。(七十一、七十二)

症状: 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出汗、烦渴、水入则吐。

(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

鉴别: 茯苓甘草汤证: 心下悸、不渴。(七十三)

过汗可能引起的病变: 烦躁不眠、饮水、叉手冒心、耳聋。

(七十一、七十五)

 

 

 

 

 

任应秋论伤寒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