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研读

《伤寒论》语译(二)

任应秋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伤寒论》语译()

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校勘】《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阴弱”均作“阴濡弱”。千金方“啬啬”,“翕翕”作“噏噏”。

【音义】啬啬,音色,悭吝怯退的样子。淅淅音锡,微风的音响,谢惠运诗:“淅淅振条风。”翕翕,音吸,轻附浅合的形容词。

【句释】阳浮而阴弱,轻诊脉搏,则现浮象,稍重按,则感到脉的搏动不太鼓指。阳浮者,热自发,应解释为因为充血发热,所以轻诊脉搏则现浮;阴弱者,汗自出,应解释为因为不断的出汗,所以重按脉搏,则搏动力不足。啬啬,淅淅,都是病人怕冷的表现。翕翕,即由恶寒而转到发热时的形容。鼻鸣,为鼻黏膜充血发炎,呼吸障碍发生的音响。干呕,由发热刺激呕吐神经而然,即一般所谓胃气上逆。

【串解】程应旄曰:“阴阳以浮沉言,非以尺寸言,观伤寒条,只曰脉阴阳俱紧,并不着浮字可见。惟阳浮同于伤寒,故发热同于伤寒,唯阴弱异于伤寒,故汗自出异于伤寒,虚实之辨在此。热自表发,故浮以候之;汗自里出,故沉以候之,得其同与异之源头,而历历诸证,自不可爽。”即是说太阳中风的桂枝证,表现在证方面,为热自发,汗自出,表现在脉方面,为浮而弱,这是与太阳伤寒大不同处。而鼻鸣干呕,并不是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喻嘉言云:“后人相传,谓伤风恶风,伤寒恶寒,苟简率易,误人多矣。”的确,这里既谈恶风,又谈恶寒,可见恶风恶寒,只是主观感觉上的轻重不同罢了。

【语译】在太阳期的伤风症状,脉搏往往是浮而弱,因为它发热,所以脉浮;又因为它不断地出汗,所以浮中见弱,当它还没有发热之先,常呈显一番啬啬淅淅地恶寒状态,一会儿便翕翕然发热了,如热高时,亦有出现鼻道的呼吸障碍和干呕症状的,但都可以桂枝汤为主方进行治疗。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校勘】擘,《玉函经》作“劈”。成无己本无“三味”两字,“离”作“漓”。“小促”下有“役”字,“不出”下有“者”字。《金匮·下利篇》,“流离”作“淋漓”。仲景全书,“遍身”作“通身”,“小促”上有“当”字,《玉函经》亦有“当”字,“周”作“啐”,没有“禁生冷”以下十五字。“若病重”以下,《千金翼方》为“重病者,一日一夜乃差,当啐时观之,服一剂汤,病证犹在,当复作服之,至有不汗出,当服三剂乃解”。《外台秘要》则为“若病重者,昼夜服,特须避风,若服一剂,啐时不解,病证不变者,当更服之”。

【音义】炙,音只,加热炮制也。擘,音陌,分裂也。咀,读如虎居,碎药成粗块之意。滓,音纸,也,浊也。,音啜,饮也。温覆,即服药后,以衣被覆盖病人全身,使其出汗。,音至,细雨绵绵的样子,似,作“嗣”字“续”字解,有持续之意,《诗经·周颂》:“以似以续”。差,音菜,病除也。两,升,章太炎以汉钱计算,武帝三铢钱最重,一两当今之五钱一厘一毫,王莽货泉最轻,一两当今之三钱四厘八毫,又以王莽的大泉寸法来计算,汉的一斗,当今之一升八合三勺强。陆渊雷云:“从章先生所考,而折取其中,则汉之一两,当今之四钱二厘九毫半,汉之一斗,当今之一升六合五勺也。”又唐新本草苏恭曰:“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后汉以来,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古方惟张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则水为殊少矣。据此,则药秤又当折半计算,然则桂枝汤桂、芍、姜各三两,分为三服,今当每服用各二钱,三服之水七升,今分三次煮,则每服用水三合八勺半也。”章氏陆氏所算,均系旧秤,再折算成市秤,一两只能合八钱三分八厘,一升只能合九合六勺六撮,约重市秤三两四钱。

【释方】桂枝是发表解肌的必需药,即是能鼓舞血行,抵抗疾病。《本草经》称芍药除血痹,《名医别录》谓通顺血脉,散恶血,逐贼血。《本经疏证》说能破阴凝,布阳和。是芍药同样能亢奋血行,协合桂枝,增加抗力,排除病毒,甘草和中助液,大枣培中和血,生姜暖胃,都能够补偿自汗的消耗。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校勘】《脉经》“风”字下有“若恶寒”三字,成无己本有“者”字。

【串解】柯韵伯云:“此条是桂枝本证,辨证为主,合此证即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今人鉴分风寒,不知辨证,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四证中头痛是太阳本证,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证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便非桂枝证。”柯氏之说,极有见地,这条等于是第十二条的重点提出,互相发明,有是证用是药,最是《伤寒论》的本色。

【语译】凡患太阳病,只要有头痛、发热、出汗、恶风这几个症状,便是服桂枝汤的主要证候。

14. 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校勘】“”,程应旄本作“兀兀”。《玉函经》“反”字上有“而”字。末句为“桂枝汤主之,论云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十五字。千金方同,惟“论云”作“本论云”。

【音义】“”,成无己本音“殊殊”,并解为“短羽鸟飞,伸颈之貌”。成氏是据《说文》解释的。陆渊雷说:“说文之,所以状短羽之飞,非所以状项背之强,且项背强者,不得伸摇,成氏乃谓伸颈摇身,伸引其头,非也。《豳风》赤舄,《毛传》云:,貌。释文不出音,则当读如几案之几,者,履头饰。郑注士冠礼云,之言拘也,以为行戒,状如刀衣鼻,在履头,然则《豳风》之,所以状之强,《伤寒论》之,亦所以状项背之强,其读皆当如几案矣”,陆氏似较成说为胜。反,作“复”字解。

【句释】项背强,是由于肌肉里的末梢神经失掉濡养而发现的拘急现象。反汗出恶风,即是说又有出汗恶风等的症状,这时既要解表,又不宜多出汗,还要维护其体液,所以用桂枝加葛根汤。

【串解】成无己云:“项背者,当无汗,反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与桂枝汤以和表,加麻黄、葛根以驱风。”成氏加麻黄之说不妥。

【语译】患太阳病,已经发现了颈项和背部的强直拘急情况,而又有汗出,恶风等症状时,这便是桂枝加葛根汤的主证。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去皮)。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臣亿等谨案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校勘】《玉函经》方中没有麻黄,“一斗”作“九升”,并无“将息及禁忌”五字,成无己本同。芍药二两,在“可发汗”篇作三两,桂枝二两,《玉函经》和仲景全书都作三两。

【音义】内,读如纳,义同。沫,音末,即凝于水面的泡沫。

【释方】据本草经载,葛根能起阴气,张洁古说葛根升阳生津,这说明葛根确能输送津液,对于肌肉神经失掉濡养而强直时,当有效验,其余桂枝汤仍为解表作用,汗出恶风不应有麻黄,当从《玉函经》改正。

15.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校勘】《玉函经》、《千金翼方》没有“后”字和“方用前法”四字,“得”作“可”,成无己本同。

【句释】气上冲者,这是对病变机转的概括认识。气,即正气,指机体的调节机能,调节机能不断地和疾病作斗争,有趋上向外,排除病毒的机势,便是正气上冲,如太阳病的发热脉浮,汗出恶风,头痛项强,鼻鸣干呕等,都是正气上冲的具体表现。

【串解】成无己云:“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凡治病,正气上冲时,便不可抑之使下;向外时,也不可遏之使内,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表证之所以要解表,就是原则上确定的。假使正气向外向上时,不解表而攻里,这无疑是给正气以打击,如身体健壮,虽遭到打击而不败,便应抓紧时间,赶快协助正气解表;如身体不健,已经因误治而变坏,便当随机应变,不要还是机械地执着于解表这一方面。

【语译】太阳病本应解表,假如误下了,观察它病变的机势仍还向外向上,欲从表解时,便当给桂枝汤以解表,并照着原方的方法服用,假设病机已经因误下而改变了其他的趋势,没有表证的征候时,便不能一成不变地服用桂枝汤了。

16.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校勘】《玉函经》、《千金翼方》“仍”字作“而”,“不中与”句作“不复中与也”,“桂枝”下有“汤”字,“汗不出”作“无汗”,“不可与”下无“之”字,成无己本同。“桂枝本为解肌”句以下《玉函经》,成无己本分作两条。

【音义】中,读如仲,作合字解。

【句释】温针,《明医杂著》云:“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法,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蒸温之,多取效。”坏病,柯韵伯云:“坏病者,即变证也”,败坏之义。解肌,犹言解散肌表之邪气,即是发汗的另一名称,有人说桂枝解肌,麻黄发汗,也不尽然,如名医别录称麻黄解肌,《外台秘要》有麻黄解肌汤,而《伤寒论》本身又常常有“可发汗,宜桂枝汤”的记载,均足以说明。

【串解】张志聪说:“太阳病至三日,而已发汗,则肌表之邪已去,假使里证除,若吐之而治其中膈,若下之而清其肠胃,若温针而理其经脉,里证仍不解者,此为坏病,夫自败曰坏,言里气自虚,而自败也。”柯韵伯云:“坏病者,即变证也。若误汗,则有遂漏不止,心下悸,脐下悸等证;妄吐,则有饥不能食,朝食暮吐,不欲近衣等证,妄下则有结胸痞鞕,协热下利,胀满清谷等证;火逆则有发黄圊血,亡肠奔豚等证,是桂枝证已罢,故不可更行桂枝汤也。”这说明病有变例,不可执着,“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最是要紧。成无己云:“脉浮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可与桂枝汤解肌;脉浮紧发热,不汗出者,伤寒也,可与麻黄汤,常须识此,勿妄治也。”这里主要提出桂枝证和麻黄证的鉴别法,即在于脉缓自汗,与脉紧血汗,假如是脉紧无汗的伤寒证,桂枝汤的力量太和缓了,不能开发汗腺的闭塞,而使其放汗,所以是不中用的。

【语译】患太阳病二三天以上,表证已经发汗解除了,而所余的里证,虽使用了吐,下,温针几种方法,仍没有解决,这可能是变坏了的证候,不仅桂枝汤已不合用,还要仔细的平脉辨证,审查其变坏的所在,而随证施治。本来桂枝汤是发表剂,但只适应于脉缓、发热、汗出的伤风证,而不适应于脉浮紧、发热、不出汗的伤寒证,治疗一定要掌握这个原则,才不会犯错误。

17.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校勘】《玉函经》、《千金翼方》没有“若”字“病”字“以”字。“得之”,成无己本作“得汤”。

【句释】酒客,即是有饮酒嗜好的人。酒客病,犹言嗜酒的人患了太阳中风病。

【串解】成无己云:“酒客内热,喜辛而恶甘,桂枝汤,酒客得之,则中满而呕。”嗜酒的人,好吃辛辣刺激品,不喜甜食,一部分的有这情形,但不可能一概而论,假如有这情形时,富含甜味的桂枝汤,似不很适合,柯韵伯说:“仲景用方慎重如此,言外当知有葛根连芩以解肌之法矣。”

【语译】平素嗜酒的人患了太阳中风病,不要毫不考虑地便给以桂枝汤,桂枝汤味很甜,有些嗜酒人不欢喜吃甜的,甚至于吃了有的还要发呕。

18.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校勘】《玉函经》、《千金翼方》“杏子”作“杏仁”。

【音义】佳,音街,美好的意义。

【句释】喘家,即指平素有喘息病的人。

【串解】喘家作桂枝汤,犹言有喘息病的人又感受了太阳中风证,应服桂枝汤的时候,要注意他的喘病。厚朴、杏仁,都有降气定喘的作用,可以适当地加进汤方里。这说明治病要灵活兼顾。

【语译】平素有喘息的人,要服桂枝汤的时候,应适当加入厚朴、杏子等降气定喘的药,比较完善些。

19.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校勘】《玉函经》、《千金翼方》没有“凡”字和“也”字。

【句释】其后必吐脓血,钱潢说:“乃未至而逆料之词也。”吐脓血的症状,多见于肺坏疽、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等病,假如服桂枝汤后,便吐出脓血,必然先有这一类的疾病存在,服桂枝汤决不是吐脓血的因子,即或桂枝性热,可能遭致吐血,也不会即时便有脓。钱潢说:“各注家俱言胃家湿热素盛,更服桂枝则两热相搏,中满不行,势必上逆而吐,热愈淫溢,蒸为败浊,必吐脓血,此一大禁也,不知桂枝随已吐出,何曾留着于胸中,岂可云更服桂枝,两热相搏乎”,是吐脓血另有原因,已在钱氏言外了。

【语译】凡患有肺胃出血病的人,虽有太阳中风证,应审慎用辛温性的桂枝汤,以免引起它的出血。

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校勘】《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汗”字上有“其”字,“漏”字下有“而”字。

【音义】漏,音陋,渗泄不止的意义。难,不通畅也。急,拘急,即屈伸运动的不自如。

【句释】发汗,遂漏不止,为发表太过,汗腺过分兴奋,不能遏止,而失去平衡的现象。小便难,正是水分消失的结果,由于水分消失太多,体液缺乏,运动神经失掉濡养,便使四肢屈伸不自如,而微现强直拘急。

【串解】成无己云:“太阳病,因发汗遂汗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腠不固也。小便难者,汗出亡津液,阳气虚弱,不能施化;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亡阳而脱液也,与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凡发表药分两失当,服不如法,或者药不对证,均能够使水分脱失,体温耗散,而造成阳虚脱水的证候,所以桂枝汤的煮服法说:“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这条的“遂漏不止”,也就是成了如水流离的大汗,以至于有阳虚脱水的演变。所以急用桂枝加附子汤扶阳生津。

【语译】太阳病本应当发汗解表,假如发汗太过,汗出多了,而造成体温耗散,水分脱失的阳虚证候时,病人便越是恶风,小便也不很通畅了,四肢运动有拘急感,屈伸不自如,这时只有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扶阳生津。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校勘】《玉函经》甘草作二两,“味”字下有“咀三物”四字,“本云”作“本方”。成无己本不载本方,只于第十卷云:“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释方】陆渊雷云:“此方以桂枝汤畅血运,敛汗漏,即所谓调和营卫也。以附子恢复细胞之生活力,即所谓回阳,所谓温经也。附子为兴奋强壮药,能兴奋全身细胞之生活力,起机能之衰弱,救体温之低落。至桂枝加附子汤之证,本不甚剧,不过津液略伤,阳气微损而已。若真正伤津亡阳,又非此汤所主矣。又,此条药证相对,丝丝入扣,汗漏者,桂枝芍药附子所主。恶风者,附子桂枝生姜所主。小便难者,桂枝附子所主。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附子芍药甘草大枣所主,学者于此等处,最宜体味”。总之,本方的基本精神,是以桂枝汤的调和营卫为基础,加附子的温经回阳。

 

 

 

 

 

任应秋论伤寒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