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研读

太阳脉症麻黄汤证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三

潘澄濂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太阳脉症麻黄汤证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三

麻黄汤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解热袪痰剂,它的适应证是:“脉浮紧(或浮数),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柯韵伯说:“予治冷风哮,与风寒湿三气成痹之症,用此辄效,非伤寒一症可拘也。”柯氏所说的冷风,风寒湿痹,充分地体现了它是适应于寒湿性的病变。《伤寒论》曰:“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它所以能够解热,主要是由于麻黄和桂枝的配合,能促进新陈代谢,兴奋发汗中枢,以增加体温的放散。《医宗金鉴》曰:“麻黄汤之峻与不峻,在温复与不温复也,……若不温复取汗,则不峻也。”温复与不温复,固然有些影响,但是汗量的多少,而与患者的体质、发病季节和疾病性质,是有很大关系。麻黄汤另外一种功能是: 麻黄和杏仁的配合,有相互制约作用,而达到袪痰平喘的目的。

麻黄汤又名还魂汤,“救卒死,客忤死”。千金方曰:“主卒忤,鬼击,飞尸及诸奄忽气绝而不复觉,或已无脉……。”这或许是由于与肾上腺素类似功能的麻黄硷,能解除过度刺激物作用所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障碍时,所引起的全身无力,颜面苍白,冷汗,体温降低,脉搏微弱而频数,呼吸浅表的休克症。

有个别的人,服了麻黄汤,没有汗出,反引起少量的鼻腔出血(又称红汗)而热解病除的,也是临床上所常见的事实,故曰:“伤寒,脉浮紧者,麻黄汤主之;不发汗,因致衂。”又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衂,衂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这是临床经验记录,根据这些记录,也可以了解它的副作用。仲景对发汗剂的应用,有一定范围,而且是十分慎重,并不是一般恶寒发热都可以应用的。它说:“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这是告诉我们有贫血体征和脉迟的衰弱患者,即使有太阳伤寒症,也不宜麻黄汤的发汗。此外,如“衂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注: 正珍氏曰: 外台作额上脉急而紧,无陷字,颇似妥帖),不能炫(注: 炫音县,说文: 目摇也),不得眠。”又曰:“疮家身虽疼,不可发汗,汗出则痉。”又曰:“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又曰:“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这是指出有出血、淋病、或化脓性病变等的病人,妄用发汗剂,很容易招致各种不同的不良后果。

《伤寒论》太阳篇里,还有一类证候,正如方有执、吴谦等所说的“风寒两感,营卫俱病”的合并症。如“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注: 无少阳柴胡证),清便欲自可(注: 清与圊通,清便欲自可,即大便通调),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注: 汤本氏曰热色二字,为颜面汎赤之意也)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又“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再“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及“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是一种复方,它的药量较原来的桂枝汤和麻黄汤轻而且少,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表解热作用,然各有其特点: 如桂枝麻黄各半汤的面色反有热色。《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曰:“此方可活用于外邪之坏症者,或类疟者,不必论;并宜于其他发风疹而痒痛者。”桂枝二麻黄一汤就没有面热赤的体征,寒热的程度,也较轻。桂枝二越婢一汤可能有口渴烦热。汤本求真氏也说:“若渴者宜。”《类聚广义》曰:“风湿痛风之初起,寒热间作,肢体疼痛,或挛痛,或走注肿起者。”大青龙汤必须是体力充实,不汗出而烦躁者。故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这是误服大青龙汤后所引起的变症。

由于药物辅佐的不同,使它的性质和作用,起得一定的改变,这从桂枝二越婢一汤和大青龙汤的不同分量的石膏,把桂麻的辛温性,而改变为辛平或辛凉性制剂。更显著的是,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它的适应证是:“汗出而喘,无大热(注: 无大热,并不是无热,而是身热不扬)者。”这是无汗不恶寒的证候,也应用麻黄的例子。正珍氏说:“麻黄之所以能发汗者,唯在其辅佐之任,而不在麻黄一品之力矣。”确有卓见。

张兼善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经验,有这样的说法,他说:“今汗出而喘无大热,乃上焦余邪未解。”张氏所说的上焦余邪,可能就是指呼吸器系的病变而言。根据我们临床经验,本方是治疗急性气管枝炎、肺炎等,呈现热性证征的都有疗效。在小儿科领域里,有更多的光辉成绩。

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同样治疗呼吸器系病变、而性质相反的方剂是小青龙汤(《金匮要略》的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等与此也有些类似性能),它的适应证是:“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注: 胸胁部有浆液性渗出液之谓,中医一般称之为痰饮);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噎,乌结切,咽喉蔽塞之名),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及“咳逆倚息不得卧。”喻嘉言说:“方名小青龙汤者,取其翻波逐浪,以归江海,不欲其兴云升天,而为湿云之意,若泥麻黄过散,减去不用,则不成其为龙,将何恃翻波逐浪乎。”这一段譬喻,充分地形容了小青龙汤对呼吸器系炎症病变的作用,特别是浆液性支气管炎,有它一定的疗效。

以上面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和小青龙汤,作为治疗支气管部分炎症的热性和凉性典型的方剂话,我们可能找出它的一些处方的规律。总的来看,仲景对支气管等部分炎症病变的方剂,约分为热性的和凉性的祛痰镇咳剂: 热性的主以干姜,凉性的主以石膏,是基本原则。但是干姜和石膏同用的方剂,也不是没有,如《金匮要略》:“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这里就很难区别它为热性或凉性了。阎德润说:“用石膏可减少一般植物性神经系统之兴奋。”而据我个人不成熟的经验来说,小青龙加石膏的作用,与木防己汤里的石膏,可能有同样意义,是加速部分炎症病灶分泌物的溶解和吸收,以利炎症机制的好转,是否确切,尚待研究。

在祛痰镇咳剂里面,可分析一下: 一般镇咳的,大抵以细辛、五味子;痰多而呕者,加半夏;平喘以麻黄和杏仁。据中医应用杏仁,有这样的习惯: 凡是初起的急性或热性症征的咳嗽,应用机会较多;如果是慢性或寒性症征的咳嗽,杏仁的应用,就要考虑,例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就不用杏仁,是有它的分寸。这里所谈的,还仅限于《伤寒论》的一部分,但是在《金匮要略》里面如“上气咳嗽痰饮篇”等,都要联系起来研究,不可忽视。

另外,仲景也有利用麻黄类的制剂,来治疗黄疸。如“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就是一个先例,《千金》有用麻黄醇酒汤,《外台》深师的艾叶汤,都是应用麻黄以治黄疸。《内经》里很早就说:“湿热相交,民多病瘅。”《伤寒论》的瘀热发黄,可能就是指传染性黄疸,所以不列在金匮黄疸病篇。《类聚方》广本方条曰:“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加反鼻(即蝮蛇)有奇效……”汤本求真氏曰:“余曾以本方兼用伯州散(按柏州散是日本方,我国不用),治湿疹内攻性肾炎。”的确,我在临床上,也曾碰到过好几例皮肤湿疹病人,突然疹消,全身面目俱浮,尿汗亦减,以此方数剂而痊,这些经验,诚不吾欺,附志之以作参考。

 

 

 

 

 

潘澄濂论温病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