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研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剖析(十五)
刘渡舟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剖析(十五)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之后,“大论”的第67条的内容,则是论述“水心病”的辨证论治。
“水心病”是我起的名称,原名叫“水气凌心”,用意在于同现代的“风心病”相提并论,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第67条是:“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本文开头的若吐若下后,先点出了证机是虚而非实。正是由于心阳先虚,然后才导致了“水心病”的发生。
心脏属火,为阳中之太阳。上居于胸,秉火阳之威,以震慑水寒之邪于下。今因吐、下内伤心阳,心阳一虚,则坐镇阴寒无权,所以阴寒水气之邪得逞,上冲心胸发为“水心病”之变。本证虽然以心阳虚为主,同时也应该看到脾气虚于中,肾气虚于下,制水之外围松弛亦大有关系。
“心下逆满”,“逆”之一字,义有双关: 既指水气上逆之病机,而又概括心下之证候。“满”,就是胀满,或者叫做痞满。指心下的上腹部有痞塞不通、胀满不舒之感觉。
腑气以下行为顺,上行则为逆。今者心下胃脘之满,乃为水气上逆,而腑气不得下行所致。故用“逆满”两字刻画尽备,又对“气上冲胸”一语,引针穿线,妙成一体。
在“心下逆满”之证上,亦寓有“气上冲胸”之形势。水宫之气,既上冲于胸,必有其相应之证候出现。今仲景略而不言者,是否即“无字中求之”之义矣?今试补其证如下: 胸为心之城郭,阳气所会之地。高学山所谓“光芒四射中,但觉一团太和之元气相聚耳”是也。今心阳被水寒之邪所遏,则自觉胸中满闷,或兼见憋气与疼痛。肺居胸中,行使治节之令。水寒凌肺,则金寒津凝,可出现咳嗽、气喘,痰涎较多,面部虚浮等证。
“起则头眩”,是指病人头晕为重,只能静卧而不敢起动。造成眩晕的原因有二: 一是心脾阳虚,清阳之气不足以上养清窍;一是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清阳既虚且抑所致。
我们从水气上冲头目体会,本证当见视力下降、目见黑花、耳聋、鼻塞、不闻香臭等证。
根据临床观察,水气上冲还往往出现咽喉“梅核气”症样,梗塞喉中,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文革”前余带学生在城子矿实习。某生治一白姓妇,患梅核气,经用《金匮》半夏厚朴汤,已三服而丝毫无效,乃转余诊。切其脉弦,视其苔则水滑欲滴。问呕恶否?无。仅头有微晕而已。余知为水气上冲,咽喉弊痹之证。乃用桂枝12克,茯苓3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连服五剂,咽喉通利,病已愈矣。
某生讶以为神,问余曰: 半夏厚朴汤方无效乎?曰: 半夏厚朴汤治痰气上凝之喉痹;苓桂术甘汤则治水气上冲之喉痹。脉弦、舌水而是其候,汝误认为痰气之证,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也,某生叹服。
“脉沉紧”,寓有沉弦之意。沉主里,又主水病,弦主饮邪,沉弦正是水气为患的反映。
刘渡舟论伤寒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