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研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剖析(一)

刘渡舟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剖析(一)

中篇之文共97条,有方35首,内容较多。本篇之要点,在于仲景将伤寒与杂病一线贯通而对比发挥,又在六经辨证的同时,和五脏辨证而互相发明。

本篇从第31条至第45条是论太阳病伤寒证治之法。其中包括了三个主要方证,即:葛根汤证、麻黄汤证及新的桂枝汤证等。兹撮其大要,分述如下:

葛根汤证

风寒外袭,太阳先受。若邪客其经,而使经输不利,除见无汗、恶风诸表证外,而引人注目的是患者之“项背强”的拘急紧张症状。对于这个病证的辨认方法,我认为汤本求真氏的“指诊”之法大可借鉴。他说:“知项背强者,谓自腰部,沿脊柱两侧,上至后头结节,其肌肉有强直性痉挛也。故病者苦诉肩凝,或诉腰背挛痛时,可以指头沿上述肌肉之横经而强按压之,倘触知其凝结挛急,同时病人诉疼痛者,即可认为项背强,百无一失。”汤本氏之“指诊”法来自于实践,参考意义较大,可不妨一试。那么,“”两字,在此又如何解释?《金匮直解》云:“按《说文》: 字无钩挑,有挑钩者乃几案之几字也。,乃鸟之短羽,象小鸟毛羽未盛之形,飞也。”盖形容其头项强急之意。

葛根汤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同第14条的桂枝加葛根汤对比,只多了一味麻黄。如果一般的推理,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者,可以用桂枝加葛根,那么,项背强,无汗恶风者,为什么不可用麻黄汤加葛根?所以钱天来认为就是麻黄汤加葛根,而与桂枝汤加葛根意在“两方并峙,互相骈偶也”。

然而钱氏之言又殊失仲景之旨。何哉?其不知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今又增加葛根之升腾,则发越之力为更胜矣。喻嘉言说:“设以麻黄本汤加葛根,大发其汗,将无项背强者,变为经脉振摇动惕乎?”故仲景选用了桂枝汤加麻、葛,取其发汗解表,而不至损伤津液。因有芍药、大枣之滋血养液,以缓经脉之拘急,其瞻前顾后之处正仲景之精义入神也。

葛根气平而凉,味甘而辛,能解肌透表,升腾津液、疏通经脉而为其长。余在京西门头沟带学生实习时,曾治一崔姓女,年18岁。患口噤不能张口,勉强张之可至2 .5厘米,如再强张则两颊疼痛难以忍耐。经北京各大医院确诊为“颞颌关节炎”。切其脉见弦,舌苔白黄相杂。细察患女所病之处,为大迎、颊车,乃足阳明胃经之所循行。今邪客其经,则使经脉不利而拘急,故其口不能张开。观其舌苔杂有黄白,则主经中有热而灼血脉;然脉弦内应于肝,非肝风袭络何耶?乃书: 葛根24克,生石膏24克,玉竹10克,丹皮10克,白芍10克,钩藤10克,甘草3克。

方义: 重用葛根升津滋液,以疏通阳明经脉之拘急;石膏以清阳明气分之热;白芍、丹皮平肝凉血;玉竹、钩藤熄风解痉;少佐甘草以调和诸药。此方初服无效,至第三剂,则口张能容两指,又服三剂,口张如常人,迄今亦未发病。

值得指出的是,服葛根汤后,如药力达于病所,往往出现后背发热,继之背汗遂出而遍及全身,则“项背强”可爽然而愈,其效如此,斯亦奇矣。

葛根汤不但治疗经输不利之项背强急,同时它还治“二阳合病”的必自下利之证。“二阳合病”,是指太阳与阳明合病,两经同时受邪,又同时发病,方为“二阳合病”。然此证之发作,有的邪气侧重于太阳,有的邪气侧重于阳明,必须加以辨认。如第37条的二阳合病,证见“喘而胸满”,则为侧重于太阳,故治用麻黄汤;如二阳合病证见下利或者呕吐的,则为邪气侧重于阳明。若只是下利者,则治用葛根汤;不下利而只呕吐者则治用葛根加半夏汤。或有人问曰:“二阳合病”既为经表之邪,为何反见下利等里证?这因为二阳受邪,邪盛于表,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及于肠胃;同时表有邪亦可影响里气而使升降不和也。故陆渊雷说:“是此证之下利,正由表证造成,非里证也。”

或问: 二阳合病之下利、呕吐已闻之矣,那么,二阳合病而于表证的又为何为?曰: 二阳之经表证既见太阳病之发热、恶寒等证,又见阳明经之缘缘面赤、额头作痛,目疼鼻干等证,而葛根汤能两解二阳在经之邪,故可治二阳合病之下利,即所谓“逆流挽舟”之义矣。

 

 

 

 

 

刘渡舟论伤寒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