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研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剖析(十四)

刘渡舟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剖析(十四)

上述之苓桂术甘汤方的煎服方法别具一格,甚关重要,亦不可不知。

第一,此方必须用“甘澜水”煎,不能用一般水煎。因为水寒邪气欲上冲心胸,如用常水煎药势必以资水寒之气上冲,故代之以甘澜水煎法,而无流弊。

“甘澜水”的做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中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邹澍注:“急流水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相逐,取珠用之,名曰甘澜水。”

张锡驹认为“扬之无力,以其不助水气也”。李时珍则以“水性本咸,劳之则甘而轻,取其不助肾气而益脾胃也”。总的来说,用甘澜水煎药是有一定的科学意义的,故不得加以蔑视。

第二,煎本方时,应先煎茯苓,然后再入诸药。这是因为本方的茯苓剂量为八两,如不先煎,则药力不能尽出,达不到利水于下之目的。另外仲景对专重之药味,法必先煎,方能任其治。例如: 栀子豉汤之先煎栀子;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之先煎蜀漆等等,不可尽言。

茯苓桂枝大枣甘草汤既能预防脐下悸,欲作奔豚之证;又能治心阳上虚,小便不利而奔豚已发之证。观仲景治疗心下悸,欲得按而重用桂枝;其治脐下悸,欲作奔豚而重用茯苓。因悸在上者以正虚为主,悸在下者则以邪盛为主。两条对比发挥,以加强读者之印象,使人玩味无穷。

在苓桂枣甘汤证后,也就是第66条仲景揭出中焦脾虚气滞所造成的腹胀证治。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考腹胀满为临床常见的症状。如从六经辨证角度衡量,其原因则有寒热虚实之不同。如果兼见大便燥结,腑气不畅,腹中痞满疼痛拒按,则为阳明胃家实之腹满;如果兼见便溏下利,腹满而喜温喜按等证,则为太阴脾家虚寒之腹满。然而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证的“腹满”与以上两证则均不相侔。

本证的原因: 或因误治,或因饮食所伤,或因邪陷,而使脾气先伤。脾气既伤,则运输不利,水湿痰气,梗阻中焦,因而出现了“腹胀满”之证。如果以本证脾伤为虚,则又有痰湿淤结,气机不利的一面;如果以本证气阻为实,则又有脾气先伤的一面。故本证非虚非实,属于虚中挟实之证。据临床观察,本证脉多弦沉,舌苔则多为白而略厚。

本方药味为: 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切),半夏半斤(洗),人参一两,甘草二两(炙)。

方用厚朴苦温下气燥湿,以消痰湿之邪,而为治胀满之主药;生姜辛散通气,健胃以化痰水;半夏降逆和胃,燥湿豁痰以去坚满。生姜、半夏两药辛开利气为治胀满之佐药。人参与炙甘草健脾补中,以收复脾气之虚,因本证如单用消胀利气之药,恐使脾气愈虚,故配用参、草实为上策。然而虚中挟实,对甘补之品,又恐发生中满之患,故补药之量不宜太大,大则滞,而小则自无留滞之患也。

陈慎吾老师在临床带学生实习时,一青年教师治腹满症而用本方无效,乃请于陈老。观其方所用之人参、炙草皆与厚朴量相等,则失仲景制方之旨。陈老乃于原方减人参,甘草之剂量,投之即效,腹胀顿消。

 

 

 

 

 

刘渡舟论伤寒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