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研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剖析(十三)

刘渡舟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剖析(十三)

太阳病兼变证治中,既有上述肺热作喘的麻杏甘膏汤证,也有阳虚心悸的桂枝甘草汤证。阳气是心脏运动变化的主宰,《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这段话的大意,指出了心为生命之根本,有主宰神明变化之作用,其关键在于心阳支配之权,方能发挥主血脉、司神明的生理功能。如果心一旦离开了阳气的鼓舞,就停止了活动,便会血脉不流,神明消灭,就失掉了生命之本。所以,“少阴病篇”的“脉微细,但欲寐”之证,充分反映心阳一虚既不主脉又不主神的具体表现。

由此可见,心以阳气为本则是辨证之第一义。

造成心阳虚的原因,仲景在第64条指出“发汗过多”损伤了心阳;或由于各种心脏病的诱发;或老年人的阳虚阴盛;以及误用寒凉药品而内戕阳气,则皆能发生心阳虚的心悸证。

在临床辨证心阳虚发生的心悸,须注意以下几个证候特点:

1 心悸喜按,得按则心悸稍缓。根据喜按为虚,拒按为实的理由,故辨为心虚无疑。

2 阳虚心悸,有时伴发呕吐,体疲无力,少气懒言,与精神不振等证。

3 脉来缓软,有时出现结象。舌质淡嫩,苔薄白而润。

心阳虚的心悸,不能用炙甘草汤治疗,应当用桂枝甘草汤治疗。

桂枝甘草汤组方之义是辛甘为阳,力补心胸之阳气,又贵在药味单捷(桂枝12克,炙甘草6克),药力专一,直达病所,而发挥疗效。

《伤寒论》凡两味药组成的方剂,除本方外,尚有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栀子豉汤、干姜附子汤等。这些药方,临床疗效是惊人的,切不可等闲视之。

《印机草》载马元仪治一妇,病经一月,而脉虚浮,自汗恶风,此卫虚而阳弱也。予黄芪建中汤一剂汗遂止……越一月,病者叉手自冒心间,脉之虚濡特甚。此汗出过多而心阳受伤也。仲景云: 发汗过多,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与一剂良已。

但是使用桂枝甘草汤往往也有不效之时,这是因为对桂枝甘草汤的剂量比例与煎服方法的差错有关。今加说明如下:

1 桂枝甘草汤的剂量比例是桂枝剂量大于炙甘草一倍以上。

2 煎服法,要求浓煎而一次顿服。

按以上要求服药,则未有不愈者。然根据临床观察,此类患者还可见到心前区憋闷不适等证。对比桂枝去芍药汤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之证,亦用桂枝、炙草,而另加生姜、大枣兼调荣卫。本方只用辛甘合化温助心阳,减去姜、枣,是使药力精锐,直抵心膻发挥药效,以免药杂反犯掣肘之弊。

在桂枝甘草汤证下,便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它是治疗“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之病证。

桂枝甘草汤,治疗“心下悸,欲得按”;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则是治“脐下悸,欲作奔豚”。可见两证均有“悸”证,但有上下之分。

我们从桂枝甘草汤可悟出兼有胸满之证,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可以悟出本证当有小便不利之情。因为本方的茯苓用至250克,而又要求先煎,自然以利小便而驱逐水邪为主。意在言外,当于无字处求之。

本方所治“奔豚”是一个证候名。《金匮要略方论》指出:“奔豚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如死,复还止”,基本描述了本证的主要临床表现: 病人自觉有气由下向上如豚之奔,其气之所至,则发生胃脘胀满,胸闷心悸,窒息如死,甚至伴见冷汗淋漓。如果气下则诸证尽消。时发时止,呈阵发性发作,间歇期多无所苦。构成“奔豚”病因,多为中、上焦阳气不足,导致下焦水寒邪气乘机上犯,也就是阴来博阳,水来克火。以豚命名,一则以喻气上冲如同小猪奔跑,一则因豚为水畜,借喻水气上为患之意。

本证之“脐下悸”是奔豚病的前驱症状,故叫“欲作奔豚”,这是水与气相搏击于脐下,欲上冲而未发作之证。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阳中之太阳,坐镇于上,普照于下,安伏水气于下。脾为中土,运化水湿,有堤坝之义焉,保护心阳不受水寒之邪所犯。今发汗太过,损伤心脾阳气,则使心则不能坐镇于上,脾土不能守护于中,下焦水寒之邪就要蠢蠢欲动,乘机欲上而与气搏阳表现为脐下悸动。治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温阳气,培脾元,伐水邪,降冲降而有防治两用之美。

 

 

 

 

 

刘渡舟论伤寒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