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研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剖析(十七)
刘渡舟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剖析(十七)
苓桂术甘汤治验
山西大同干部王君,面黑如煤,胸满短气,不能登高爬坡,心悸而自觉“早搏”,西医诊断为冠心病。
余切其脉沉弦带结,舌苔水滑。
辨证: 面黑为水,脉沉主水;胸闷短气,乃是水寒之气窃踞胸阳之位,已成凌心射肺之势。
治法: 通阳下气,利水消阴。
方药: 桂枝12克,茯苓30克,炙甘草10克,白术10克。
此方服至5剂,则面之黑色渐退,胸满觉舒。又服5剂,揽镜自照,黑色变浅变薄,心悸转稳,气短大减。
于是连服此方,约有50余剂,从未服他药,严重之冠心病竟霍然而愈。
由此可见,此方治疗水气上冲,凌心犯肺诸证,结合现代医学而论,确为治疗心脏病之理想方药。
苓桂术甘汤经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及正性肌力等作用。所以,苓桂术甘汤能治疗“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炎”等各种心脏病绝非偶然之事。
苓桂术甘汤加减
1 苓桂杏甘汤,即本方减白术加杏仁。
此方治水气上冲,迫使肺气不利,肺气不能通调水道,则见小便困难,面目浮肿以及咳喘等证。
1980年我带硕士研究生在门诊实习,治一老年妇女,患心脏病多年。最近咳嗽而微喘,面目浮肿,小便较少。曾百般治疗而面肿迄未消退。切其脉弦,舌质略胖,苔水滑。
辨证: 心阳虚,水气得逞,凌心则悸;乘肺则咳喘;肺受邪则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不利。“心之华面也”,水气上壅,是以面肿。
治法: 温心胸之阳气,兼利肺气以行制节而消肿。
处方: 茯苓30克,桂枝12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
患媪见药仅4味,又皆普通药物,甚疑其效。然服5剂,则小溲畅利,面肿顿消,咳喘皆平。
2 苓桂术泽汤,即本方减甘草加泽泻。
此方治水气上冲,阴邪冒蔽清阳,除见心悸胸满等证以外,尤以头目眩晕为甚。脉弦而沉,舌体肥大、苔则水滑是其应矣。
1978年,治一翟姓男,患心脏病,胸满,气短,不时发生心悸,头目眩晕特甚,而精神昏昏,不能支持。
余见其舌体胖大,苔水滑欲滴而脉弦小紧,辨为水气上冲,蒙蔽清阳。头为诸阳之会,故又见眩晕之证。
处方: 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10克,泽泻20克。
此方服至6剂,则眩晕不发,自觉精神油然而生,昏昏之状遂去。
3 茯苓杏苡汤,即本方减甘草、白术加杏仁、苡米。
此方治水气上冲,兼挟湿浊之邪。水湿不同性,但每易相因而生,多见心悸气短、咳嗽多痰,头重如裹,胸满似塞,周身酸楚,小便不利,不欲饮食。
曾治一李姓,为八旬老翁,然身体犹健,生活尚能自理。入冬以来,时觉胸满,气逆作咳,吐白色痰较多,周身酸懒,不欲行动。
切其脉弦缓无力,视其舌质淡、苔白腻。
辨证: 心胸阳虚,阴霾用事。水、湿之邪填塞,是以胸满而气短;水、湿皆盛,化而为痰,阻于肺则咳而吐痰;滞于胃则恶食荤腥。
治法: 通阳化饮,渗利水湿。
方药: 茯苓30克,桂枝12克,杏仁10克,苡米12克。
此方服至6剂,则诸证皆减,从此将养月余而安。
4 苓桂茜红汤,即本方减去白术、甘草加茜草、红花。
此方治水气上冲诸证,而又兼见胸中刺痛,控及后背。证为阳气不宣,而血脉又滞之证。因加茜草、红花行血活瘀,又能顺从血性濡润特点,亦发挥其治疗之长。
近来治疗“冠心病”之活血化瘀之品,多用川芎、木香、香附、郁金等芳香药品,虽然止痛解懑颇为显著,然香药走窜,燥血耗气之弊亦不可不知也。观仲景治“胸痹”之瓜蒌薤白半夏汤,重用瓜蒌以润下颇足启发人思。
某教育界人,年届不惑,而患“水气上冲”之证,且右胸兼有针刺之疼痛。
余认为此证用苓桂术甘汤当无可疑之处。惟此方通阳利水有余,而活络通脉则未知其可也。然仲景加减之法又无例可援。于是乃新加茜草、红花各10克,并减去白术、炙草等补脾药。
服至5剂,则胸痛快然而瘳。此方治“水气上冲”之既胸痛而又血压高者,再加牛膝12克,效果殊能使人满意。
总的来说,苓桂术甘汤加减之法甚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以上略记数例,以为隅反。临证时加减化裁以尽其用,则庶几近之。
刘渡舟论伤寒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