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研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剖析(十六)

刘渡舟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剖析(十六)

水气上冲的诊断

1 望诊

水为阴邪,上凌于心。心之华在面,心阳不振,荣卫凝涩,则其面必见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或在额、颊、鼻柱、唇围、下颏等处,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叫“水斑”。

心开窍于舌,心阳不足,则舌质必然淡嫩;火冷津凝,水气不化,故其苔水滑欲滴。

2 脉诊

《辨脉法》云:“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水气上冲为阴病,仲景指其脉为“沉紧”,阴病见阴脉似无可议。验之临床,水气上冲之证,多见脉来沉弦,或只弦、只沉;病重者,则心阳浇漓,自顾不暇,其脉则见“结”,或沉伏无力,亦不可不知。

3 辨证

1 气上冲证心阳上虚,水气上冲,其证有二。典型者,患者自觉心下有一股气向心胸上冲;不典型者,不见明显的气上冲,但从下往上依次出现或胀、或满、或悸等等见证,十分明确,故也不难辨认为水气上冲之证。

2 胸满证水气上冲,胸阳受敌,阴霾用事,则见胸满。此证以夜间为甚,气候温和则轻,凛冽则重;往往伴见气短,咽喉不利,如有物梗,呼吸受阻等证。

3 心悸证心悸证的出现有二: 一在气上冲胸咽时,心悸随之出现。另一种是自觉左侧颈部之血管发生酸胀与疼痛之感时,则立即出现心悸之证。

心悸每发作于晨起、夜卧、饱食之后,呈阵发性,轻者可以自止。

4 短气证心阳虚衰,膻中之气不充,又加水饮凝滞,则出现“短气”之证。如身坐不动,或行路缓慢则短气一般不会出现。如上楼爬高坡时,则觉气短发憋,呼吸不畅而常伴有咽喉痰阻,而与气短同时出现,使人痛苦万分不能忍耐。严重者则可令人出汗,小便失禁,心脏筑筑惕惕不能自已。

4 治法

通阳下气,利水消阴。

方用: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组成。

5 方义

茯苓在方中作用有四: 一是甘淡利水以消阴;二是养心安神以定悸;三是行肺之制节之令而利三焦水道;四是补脾以固堤坝而防水邪上泛,故为本方之主药。桂枝在本方作用则有三: 一是通阳以消阴;二是下气以降冲;三是温补心阳以制水寒之邪,亦为方中主要药物之一。此方如有茯苓而无桂枝,则不能通阳化气以行津液;如有桂枝而无茯苓,则不能渗利水邪以伐阴气。所以苓、桂二药相须相成,而缺一不可。本方的白术则协助茯苓补脾以运化水湿;炙甘草助桂枝扶心阳以治心悸与短气。

诸药配伍精当,疗效确实可靠,为古代“水剂”之代表方。

 

 

 

 

 

刘渡舟论伤寒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