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研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剖析(七)

刘渡舟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剖析(七)

太阳病表证而用汗法,使其汗出则表解,此乃治皮毛者是也。然有发汗太过正气伤而外不解者;亦有发汗不彻,邪不外出而病不解者。为此,仲景于第48条中提出“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的问题。这一条的文字较多,使人费解,现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下:

本文首先是论太阳初得病时,汗先出而不彻,以致太阳之邪转属阳明之里。证见续自微汗出,而又不怕风寒。这说明太阳在表之邪已罢,而阳明在里之邪已成。邪入其腑,化热为速,而迫津外渗,故见汗出。证不见恶寒,则非太阳、阳明并病之属,故治疗应以承气汤类下之无疑。

本条其次论述了太阳阳明并病的治疗方法。“并病”,即一经之病未罢,而另一经之病复起。“二阳并病”,而太阳病在先,阳明病在后。若太阳之邪内并于阳明,应当分析出是并于府,或是并于经。如果是在里的阳明燥热已成,而在外的太阳表证犹在,治疗则应当先解太阳之表,后议泻下阳明之法。但亦不得滥用大汗之方,恐怕阳明燥热增剧。所以仲景指出“如此可小发汗”,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并病之邪传入阳明之经,就会出现阳明经热邪怫郁的“面色缘缘正赤”的证候。“赤”为红之甚,“正赤”乃深红之色。阳明病,经症为什么“缘缘面赤”呢?这是因为阳明之经行于面,上至额,下至承浆。风寒之邪客于阳明之经,经气怫郁使阳气不得发越之故,治当发散风寒,疏利在经之邪,后世医家认为当用葛根汤以解在经之邪较为公允。

回忆1962年带同学实习时,曾治一何姓男,年29岁,因患感冒来诊。前额疼痛连于两目,发热恶寒,满面通红,缘缘而赤。切其脉浮长,而舌苔则薄白且润。问其二便皆调,惟夜间烦扰不宁。此证是阳明之经受邪,乃风寒郁遏在外,尚未化热入里。治当发汗以疏解阳明在经之邪,乃投葛根汤原方,命服后温复以取汗。患者如法服药,果一汗而病瘳。

由此可见,六经辨证应分经腑,应有深浅之层次,以及每经经腑为病的特殊之证候,而使人在临证处方有其规律可循,以达到辨证论治之目的。

本段第三个问题是进一步论述“二阳并病”的成因和出现的证候。造成“二阳并病”的原因,是由于太阳病发汗不彻底所致。这不仅表邪不能发散,邪无从出,而且阳气怫郁不得发越,使人躁烦。

邪客于经,则循经行,是以疼痛无有常处,或在腹中,或在四肢,按之不可得,而使人短气。这些病证的产生,皆是以汗出不彻所致,更发其汗则愈。汗出不彻之证,除上述的证候以外,还可切到病人脉来见涩,反映了邪气凝滞未散,则使营卫气血郁遏不畅,进而联想到汗出不彻的问题,依此辨治,便会迎刃而解。

 

 

 

 

 

刘渡舟论伤寒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