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研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剖析(二)

刘渡舟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剖析(二)

前述有关葛根汤之治,简称“葛根三证”(项背强、下利、呕吐)。然而作为辨证方法要求的话,还必须对证与证之间进行比较,于同中求异,方得以见仲景辨证之精神。例如第31条的项背强,应同第14条的项背强加以对比,比出一个是无汗,一个是有汗,其治法各异,不能混为一谈。又如第32条“二阳合病下利”,又应同第34条之“协热下利”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下利一证而有表、里、寒、热之分,便觉越比越有味。比为六义之一,而辨证之法,“比”占其要,切勿轻视。

又应指出的,二阳合病,非尽属下利,其中犹有气喘之证,亦不可不知。气喘不宜再用葛根汤,而应当用麻黄汤发汗以平喘。

一谈到麻黄汤,都会知道它是治疗伤寒表实证的主方。为了正确使用起见,后世医家总结出了“麻黄八证”,即: 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气喘。在八证中,我认为掌握了其中的四个关键证候,对其他之症也就迎刃而解,为此,现将四证分析如下:

1 恶风: (恶风即恶寒之互词)伤寒恶寒,为寒邪客于荣卫之中,则洒洒然而恶寒,啬啬然而不欲舒。患者虽居密室,披被向火,亦不时而寒;虽身大热,而不欲去衣,去则恶寒更甚。寒为阴邪,最为肃杀毒疠之气,故伤人最为残酷,故其恶寒之证最为突出。恶寒一定属表,虽里证悉具,而微恶寒者,亦是表未解也,犹当先解其外,俟不恶寒,为外已解,乃可攻里。

2 疼痛: 寒主痛。伤寒之邪,而使荣卫凝涩不利,因而产生疼痛。所谓痛则不通是也。麻黄八证,疼痛之症竟占其四,反映了寒邪为病而以疼痛为特点。

3 无汗: 寒客太阳,其性收敛,而使玄府不开,皮腠紧束,荣卫之邪皆实,所以周身灼热炙手,但无丝毫汗意可言。

4 气喘: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肺之合皮毛,其荣毛也”。今寒邪束表,皮毛闭敛,则使肺之宣降失常,故发生气喘之证。

麻黄汤由麻黄、桂枝、甘草(炙)、杏仁四药组成。其剂量为炙草一两(相当于现在之3克),桂枝二两(相当于现在之6克),麻黄三两(相当于现在之9克),杏仁为70枚。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但麻黄与甘草的剂量之比,以三比一为准,如此服之方能奏发汗之效。如将甘草改为三两,麻黄改为一两,则失麻黄汤之意义,服后必不能发汗解表。人畏麻黄而不畏甘草,容易发生此错,故为之指出。

有的同志对我说: 目前在临床有几个人能用麻黄汤?言下大有麻黄汤已过时之意。殊不知我国幅员广大,如西北、东北等地,用麻黄汤之机会颇多,如多感风寒之邪,非此方则不足以胜任,何况麻黄汤不仅能发汗解表,而且也是治喘的圣药。全世界的医生都知道麻黄汤治喘,但他们很少知道第一个提出麻黄汤治喘的是我国的张仲景。这也说明了中国医药学确是一个伟大宝库。麻黄汤除发汗平喘外,还能治诸多寒痹,所以,古今治寒痹之方,大都有麻黄一药,难道不也是由于麻黄汤的影响而传流到今天的吗?

 

 

 

 

 

刘渡舟论伤寒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