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研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剖析(八)

刘渡舟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剖析(八)

太阳与阳明合病,乃是太阳病的一种变局。太阳与阳明并病,则应看成是太阳病的发展。

仲景在第48条中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的辨证精神,是处理太阳与阳明两经之邪的一个范例,必须认真进行学习。

继第48条之后,又示人凭脉禁用发汗之法,以补充麻黄汤禁忌证的不逮。太阳病,伤寒表实,本宜发汗为上。然而,其人正气先虚,则不能驱邪外出,此时虽有表邪未解,亦不宜用麻黄汤发汗。然正气之虚,有来自误治之后者,亦有见于伤寒之先者。今其人尺脉微主阳气不足,尺脉迟则主阴气不完。这种“按寸必及尺”的切脉方法,而诊出阴阳之气已虚,虽有表邪不解,则不耐攻伐,故忌用麻黄汤发汗。遇有此等问题,可考虑许叔微治丘生伤寒挟虚案,用小建中汤加当归、黄芪之法。若其人脉来浮,或浮数,而尺脉不微不迟的,则反映了正气不虚,抗邪有力,则就可以用麻黄汤发汗了。细审本文另有一层的意思,即凡用麻黄汤发汗,其脉必浮,或者浮数,若是脉沉而不浮的,则为表病阴脉,麻黄汤断然不可用。由此可见,第4950两条,是论尺脉以察里;第5152两条,又论浮脉以察表,综合而论,以尽脉分表里虚实的辨证意义。

在麻黄汤可汗之后,复论桂枝汤的治疗新义,以体现麻、桂二方互相对比与发明之处,然从“病常自汗出”(第53条),“病人脏无他病”(第54条)之文,与汗出而无“恶风”之证体会,则桂枝汤除治太阳中风外,又治非风所伤之荣卫不和病证。即是由脾胃演化的荣卫二气不相谐和所发生的“时发热自汗出”等证。为了说明问题起见,现附医案一例如下而加以说明。

李某某,女,53岁。每日发热汗出两三次。有诊为“温疟”证者,也有诊为阴虚阳动证者,然屡治不效。

切其脉则缓软无力,视其舌淡而苔白,遂辨为荣卫不和之证。因为荣与卫乃气血之阴阳。荣卫和谐,则荣阴济卫阳,而热则不发,卫阳外护荣阴,而汗则不出。今其人荣卫不和,阴阳不相合作,故时发热而自汗出。治当调荣卫,和阴阳,使其相依不相离,用桂枝汤啜粥取汗而瘳。

此案病人本有汗,又用桂枝汤发汗,乃因发热汗出之证,为荣卫不和所致。而用桂枝汤发汗,使其荣卫相依而互相调和,所以,桂枝汤具有发汗与止汗的双向调节之作用。

在论述桂枝汤后,仲景在第55条又论述了麻黄汤证。这种麻黄汤后论桂枝,桂枝汤后又论麻黄,文气跌宕,使人读之,丝毫没有重复之感。伤寒脉浮紧,本为麻黄汤证。医者如不用麻黄汤发汗,则表邪抑郁而无出路。若其人正气不衰,能驱邪而外出的,则汗血同源,因而有作衄之机。衄则邪随血出,其病自愈。若其人衄血,点点滴滴而不成流,则邪藏荣分,不从血出,犹如太阳病发汗之不彻,而使太阳在经之邪不能解也。为此,则用“汗以代衄”之法,仍用麻黄汤发汗,透出荣中之邪,则衄可止而病可愈。

陶尚文治一人,伤寒四五日,吐血不止,医以犀角地黄汤等治而反剧。陶切其脉,浮紧而数。若不汗出,邪由何解?遂用麻黄汤,一服汗出而愈。此案对理解本条之义颇有帮助。

仲景又于麻黄汤后(第56条),在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的证候下,大胆地使用桂枝汤。这与衄血不止,而用麻黄汤相同,此用法确能引人深思。因为不大便而头痛,若属于阳明里热之上熏者,则其人小便必定赤黄而热;若是太阳病外感之头痛,不大便者,则其人必定小便清长而无疵可寻。由此看来,此证或用桂枝,或用承气的辨证眼目则在于小便是否清白,所以,知病不在里,而仍在表,是因其小便色清故也。这样,用桂枝汤发汗,收出奇制胜之功。

昔李士材治伤寒六月病人,谵语狂言,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下之。脉之,洪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掩口,谤甚力,以谵语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李曰: 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荣卫,必自愈矣。遂违众议用之。及应,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

 

 

 

 

 

刘渡舟论伤寒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