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研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剖析(二)

刘渡舟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剖析(二)

本篇第23条,有的注家如张隐庵和张令韶等人将“若微恶寒”,释为“脉微而恶寒”,显而易见,这是出于粗心。何以见之?因为本条的阳虚,如果到了“脉微恶寒”的程度,此时对四逆来讲,则不啻三年之艾,仲景岂有弃四逆汤而反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之理。所以说这种论点是站不住脚的。另外,对第21条的桂枝加附子汤证,它和第23条一样,也涉及少阴阳虚的问题。由于少阴阳气一虚,则固表摄阴的作用自然不足,故见“漏汗”不止而又有恶风的证候。然而汗出过多,必伤阴液,故又出现“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阴阳两伤之证。为了使学习进一步深化起见,我们试把第23条和第301条两证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张仲景对太阳伤寒无汗而有少阴阳虚证的,则用麻黄、细辛加附子;若是太阳中风漏汗而见阳虚证的,则于桂枝汤中加附子。前者的治法,为温经以解表,后者的治法,则为温经以止汗。两条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此方不但用于治疗伤寒,而且又能治疗杂病,效果非凡。余在附属医院,治一患者,年65岁,体肥而面苍白,自称甚畏风寒,常自汗出,淋漓如洗,无法控制。某君曾为医治,辨为荣卫不和“常自汗出”证,投桂枝汤,而汗出反增。余语曰: 此人舌淡面白,脉又沉缓,乃阳虚不能固表,是以畏寒而汗多。桂枝汤虽有调和荣卫之功,然对扶阳固表则非所能。今在桂枝汤中加一味力大气雄的附子,使在谐和荣卫之中,而温补少阴阳气之虚,庶汗可止,而病可愈,果三剂而病瘳。

从上所述,可见太阳病中内伏少阴阳虚之病机。揭示出“实则太阳、虚则少阴”的辩证关系。

在桂枝汤加减法中,能使人发生兴趣的是第14条和第28条的头尾对比和相互衔接的问题。桂枝汤的加减证顺序,先从第14条桂枝加葛根汤开始,至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收尾。桂枝加葛根汤证是项背强而有汗;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是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而无汗。从表现来看,两证都有太阳经输不利的症状,以见太阳循经,自下而上的生理病理的反映。应当指出的,第14条的项背强,确是太阳经脉受邪不利所致。而第28条的“头项强痛”虽然形似外感,而实非太阳经之证。因为它除“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以外,还有“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证候。此证的病机,乃是水邪内犯,气机梗阻(小便不利心下满微痛)而阳气受遏,不得宣通(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为此,对此证的治疗则就不能发汗解表,应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利其小便,使水去邪散,阳气通畅,而内外之证可解。叶天士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句名言,很有可能是从第28条中悟化出来的。但是《医宗金鉴》对此条提出了去芍留桂之说,这种“指鹿为马”的做法殊失仲景之旨,同时也混淆了它和五苓散的治疗界线,故为识者所不取。

在桂枝汤加减中,仲景还设有三个小汗之法,即第23条的桂枝麻黄各半汤;第25条的桂枝二麻黄一汤;第27条的桂枝二越婢一汤。我们称它们为“小汗”之法,是从“以其不能得小汗出”的一句话中提出来的。这三张方子皆以桂枝汤为主方。如加麻黄、杏仁,则叫桂麻合方,可治面热身痒;或寒热如疟之太阳小邪不解等证;若加麻黄、石膏,则是桂、越合方,用治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表寒化热之证。所以,尤在泾认为“凡正气不足,邪气亦微,而仍须得汗而解者,宜于此三方取则焉”,此说甚当。在桂枝汤禁忌证中,有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名为伤寒表实之证,则须禁用桂枝汤治疗。但是,小汗法三方,都是桂枝汤加了麻黄,而并不受其限制,可见仲景用方,既有正治之法,又有权变之处,并非一成而不变也。

 

 

 

 

 

刘渡舟论伤寒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