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研读
二十八脉提要
李聪甫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二十八脉提要
我从事中医医疗工作逾三十年,在临床诊断经验中,体会到四诊之一的切诊是整个诊断中重要部分。它是从表及里,从现象到实质,从感性到理性,获得确定诊断的方法。有人不同意“寸关尺”是探察机体各部受病的诊断方法,仅仅承认是心肌率动所反映出来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一部分是对的,须知人是一个整体,固然心脏受病可以直接影响脉搏的改变,例如“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但是,内脏各部的生理变化一样使心脏血管起到变化,如“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手少阴动甚者妊子也”。显明地指出妇人受孕后子宫内动脉充血对脉象的改变。又如肺病脉细数并见是一种严重的现象,“细则气衰、数则血败”。显然肺损影响心机能而反应脉象细数。诸如此类,我从实际经验中,体会中医脉理是一个精深的学问。因此,一九四一年曾将二十八脉按浮、沉、迟、数四纲,写成五律诗,撮述体象、主病大要。今特取出加以小注以就正同道。
一、 以浮脉为纲的浮、洪、虚、散、芤、濡、微、革、长九脉1. 浮脉
浮来轻手得,如木水中漂,初病原居表,深秋不忌毛。
太阳经始合,华盖气偏饶,久困嫌兼散,虚芤亦混淆。
注: 浮脉轻清在上而应肺,《素问》指出:“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为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为不及,病在中。”因为“肺合皮毛”,“外”是指皮毛之表,“中”是指肺。因此太过则有头疼、背痛,不及则有喘咳少气,上气见血等症。浮脉主表,太阳居表,因此“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肺脉应于秋,所以三秋不忌浮脉。浮脉是象征“华盖”的肺气旺。浮而无根是散脉,久病不宜于呈现。浮而软大为虚脉,浮而软细为濡脉,浮而中空为芤脉,最易混淆,必须在临床时深深体验。
2. 洪脉
洪如波浪涌,来盛去悠悠。势阔非形硬,邪淫独火浮。
繁滋虽应夏,燔烁岂宜秋,失血同肠痢,阴虚一见愁。
注: 洪脉又名大脉,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而柔,是火盛的脉象,以夏季为适应的脉。如果秋后脉洪,是相反的因为秋令主收,若脉洪大,必是肺部病变发生吐血咳嗽等症;失血、下利、久嗽、久病的人,都不宜呈现洪脉。《脉经》说:“形瘦脉大而多气者死。”可见阴虚肺痨,洪脉多危,然而伤寒身大热、口渴、汗出而脉洪大,属于白虎汤证。热解而脉自和缓。
3. 虚脉
虚脉原无力,浮沉三候同,诊来迟且大,病久汗兼忡。
伤暑寻常见,培元不可攻,阴亏须早治,尤忌转为洪。
注: 虚脉是浮大迟软的现象,即软而无力,浮、中、沉三候一致。虚脉主心脏衰弱,因而有自汗、怔忡、惊悸、短气等症状。在夏季伤暑,“暑伤气”,而自汗、短气、脉多虚象,凡呈现虚脉的病人,应当培补元气,即强心盛气,不可妄投攻下剂。如果发现阴亏的症状,头昏、目眩、遗精、盗汗等,当注意补阴。虚脉转为洪脉,每多“按之豁然”,是极虚的现象。
4. 散脉
散似舞杨花,如虚力更差,无根而涣漫,久病殊悲嗟!
肾败危斯象,胎离堕未赊,心浮同肺短,兼见不须哗。
注: 散脉是散乱不整的现象,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李士材说:“散脉浮乱,有表无里”,好像杨花飞舞,比虚脉更无力,久病的人见散脉,是心力衰竭的严重现象,怔忡,不寐,自汗淋漓。如果尺部肾候发现散脉为肾败,是先天资始之根本断绝了。孕妇如显散脉,就有小产的危险。但是,戴同父说:“心脉浮散,肺脉短散,皆属平脉。”
5. 芤脉
芤来类着葱,三候独中空,营脱难濡血,阴伤定失红!
寸探瘀畜里,尺见漏崩中,浮带弦为革,刚柔自不同。
注: 芤脉浮沉两候均可探及,但中候独空,如按葱管的情形。芤脉主亡血之脉,如吐血,下血,如妇人血崩及月经过多等,使血管空虚,都从芤脉表现出来;还有瘀血和畜血,影响循环障碍,发生贫血症状,亦呈现芤脉。浮濡中空为芤,如果浮弦中空则为革脉,仅指下刚柔的不同,必须细审。
6. 濡脉
濡从浮脉见,细软渐如无,水上疑漂絮,髓空怯殒躯!
年高犹可治,疾暴实堪虞!此象当关右,脾虚湿与俱。(俱读居)
注: 濡脉仅浮候可见,细软如水上浮沤之状,这种脉象,主骨髓空虚,精血枯损,形成严重贫血的现象。老年人精血枯少,只现濡脉,尚未至于绝。如果少壮年及暴病见之。就是无根的脉,去死不远。濡脉独呈显于右关,是脾虚湿郁,脾阳不振,当用温脾化湿,建中健阳之法。
7. 微脉
微来更模糊,细软甚于濡,欲绝还非绝,精枯脉始枯,阳亡不易挽,气弱更难扶!卒病犹能治,邪轻尚可图。
注: 微脉“似有若无,欲绝非绝”。其象极细极软,仲景形容微脉“瞥瞥如羹上肥”。可见比濡脉还难于探察。微脉主精血枯竭,阳气衰败。李时珍说:“久虚血弱之病,阳微则恶寒,阴微则发热,自非峻补,难可回春。”如因于卒病发生休克或虚脱,急救回阳之法能够及时,尚不至于死亡。
8. 革脉
革脉浮弦急,空如按鼓皮,内伤防气馁,外感作寒医。
瘕疝当关断,崩遗向尺推,阴壮阳更越,长病近危期。
注: 革脉呈现浮弦而中空,与芤脉呈浮濡中空目有软硬的分别。革脉好像按着鼓皮的样子,外面绷急而内空虚,表现病的表邪有余,内则不足,内伤气虚,肺虚而反气壅的现象。如果感冒外邪,当作表寒诊断。两关如果呈现革脉,便是疝瘕疼痛之类的病。尺部革脉,主“男子亡血失精,女子半产漏下”,阴亡于内,所以脉显中空。虚阳无阴则上越,在久病是到了危险的期间。
9. 长脉
长脉自迢迢,如竿揭末梢,往来过本位,气血治今朝。
似紧经邪盛,如洪热度高,两关嫌郁实,胀满在中焦。
注: 长脉本为春令舒发的脉象。“心脉长者,神强气壮,肾脉长者,蒂固根深”,是一种平脉。《内经》说:“肝脉来软弱迢迢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说明长脉上过寸、下过尺,往来端直而柔和,这是气血调和而旺盛的现象。如果长脉似紧不见柔和,必有寒邪感袭发生太阳经病,当发表而解;如果长脉似洪不见端直,必有热邪内结发生阳明实证,当攻下而解。左关和右关呈现长脉,可能因郁血影响肝机能障碍或病变,如肝、脾肿大之类的病症,因而发生中焦胀满。
二、 以沉脉为纲的沉、伏、牢、实、弱、细、短七脉
10. 沉脉
沉帮筋骨候,软滑自调匀,如石投深水,行营属内因。
少阴寒热辨,大气郁伤真。带劲为牢脉,分明巧在人。
注: 沉脉需要重按至筋骨才能应指,描述如石投水之状。软滑调匀,是其正常象征。沉脉主里。行营血,属内因。凡是少阴病,脉象多沉,沉数里热,沉迟里寒,如果寸部脉沉,定属胸痛,肋痛,短气;关部脉沉,定为痞闷,吞酸、胃痛,这是胸胃间大气郁伤所致。如果沉而弦劲有力,就不是沉脉而是牢脉,诊断上不可作为沉脉看待,必须分析清楚。
11. 伏脉
伏象沉之极,推筋着骨求。伏阴知厥逆,郁火问咽喉。
按寸伤营卫,逢关患肿瘤!寒凝成疝瘕,尺部觅根由。
注: 伏脉比沉脉更沉,必须推着筋骨才能应指。伏脉是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微,四肢厥逆的现象。须用姜、附回阳及灸“关元”以复脉。但是火郁于内不得发越,以致咽喉疼痛,脉象偶伏,乃阳极似阴之症,当宣达郁火。如果寸部脉伏,乃营卫受伤。所谓左寸脉伏伤害,右寸脉伏伤卫。法当调和营卫。关、尺见伏,必是寒凝血郁,或肿瘤,疝瘕之类的病,使循环阻塞,应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才是正确的治疗原则。
12. 牢脉
牢脉沉弦急,坚牢故得名,阴寒邪久积,心腹痛堪惊。
症聚从胜受,拘挛又湿生。须知亡血忌,虚实必分清。
注: 牢脉是沉而弦实的脉象。这种脉,也是由于积寒诱致,如因阴寒所中,胃脘或腹内痉痛,多呈牢脉的现象。阴寒积、聚、症、瘕,由于这些疾病很能影响内脏机能病变,血行障碍;而且寒湿侵害机体,常能发生肢节拘挛的症状。凡是亡血病人,多呈现芤脉和革脉,久病亡血多出现芤脉,暴病亡血多呈现革脉,这是脉病相应的,如果亡血后反见牢脉,是脉症不相适应的现象。死期快到了。
13. 实脉
实脉盈三指,诊来愊愊强,邪壅先发火,热结急通肠。
谵妄消阳毒,坚疼验食伤。虚羸新产妇,此象治无方。
注: 实脉浮、中、沉三候都是长大而坚,应指愊愊的征象。发现这种脉象,必然是大邪、大热、大积、大聚的病症。凡火毒壅结,如舌强、喘息、咽疼、呕逆、肋痛、谵语,便秘,腹坚硬胀痛等症,都说明是郁热胃实的具体表现。如果久病虚羸的病人及新产妇人,血气虚亏,应当出现虚弱的脉象;相反的出现实脉,就是“邪盛正衰”的脉象,是很危险的。
14. 弱脉
弱本同濡脉,当沉是弱家。气衰方见此,阳陷岂非耶?
中暍无真热,沉疴少实邪。健忘心力惫,自汗卫偏差。
注: 弱脉是沉而细小极软的脉。濡脉从浮取,弱脉从沉取。弱脉是阴霾已极,阳陷于阴的象征。如寸部脉弱。必有惊悸、健忘、自汗、短气等心脏衰弱的症状。中暑必伤气,上焦气伤,则脉转弱;久病必中虚,中虚脉亦转弱。因此,弱脉只在沉候才能应指,说明久病及老年人脉弱,犹可疗养望安,少壮年不宜出现弱脉。
15. 细脉
细来沉且软,细直如蛛丝。泻痢亡阴日,关无欲冷时。
虚痨为最甚,老弱颇相宜。数象愁同见,春令决短期。(令,读零。)
注: 细脉是细直而软,状如蛛丝,显明于指下,与微脉模糊有所不同。细脉主气衰血少,痢疾病久而阴伤(失水和贫血),脉多沉细;虚损病人的真阳散败,饮食不进,脉亦沉细。凡怔忡、失眠、遗精、少气等现象。多呈现此脉。肺痨病人,细、数二脉不可同时发现,“细则气衰,数则血败”,细数并见是必死的症状。
16. 短脉
短家兼涩小,首尾俯中浮。不及中伤气,能和令应秋。
头疼依寸候,隔塞见关愁!发汗如重汗,亡阳语不休。
注: 首尾都沉,但中间突起而涩小为短脉。短脉表现为气虚之症,即心力不足的现象。秋令主收,如果短脉见于秋令,而且至数调匀,是为平脉。寸部脉短,就有气虚头痛的症;关部脉短,就有噎塞的症状发生。病人发汗太过,重伤津液,使汗出亡阳,精神错乱,是危险的。
三、 以迟脉为纲的迟、缓、涩、结、代五脉
17. 迟脉
迟脉行三至,刚逢一息终,脏寒为主病,气滞亦填胸。
胃痛阴邪结,筋挛络道壅。浮沉分表里,二至危中。
注:“一呼吸,脉行四至”。成年人每分钟十八呼吸,符合脉搏七十二动。如果每呼吸脉行三至,那么,每分钟脉搏只有五十四次,这就是心肌力弱,血压下降,所谓“阴寒之脉”。寸部见迟,是阴寒凝滞于上焦,发生心、胃气痛;关部脉迟,关脉似候肝、脾,“肝主筋”,“脾主肌肉”,由于阴寒凝阻血流,刺激神经痉挛和肌肉急剧的收缩。浮迟是表寒,沉迟是里寒,必须分清。如果脉数减退至一息二至,心力更趋衰竭,就很危险。
18. 缓脉
缓来依定息,四至号和匀,风飐春初柳,脾升脉里神。
少宽方验湿,兼象别平人。痺痛身腰重,蹒跚日夜呻。
注: 缓脉一息四至,宽舒和缓,好比微风轻飐初春的杨柳。这种描述,不但说明它有胃气而且有神韵的。这是脾胃调畅、消化功能强健的表现。如果脉缓不感舒而短涩,所谓“怠缓”之脉,就是湿伤脾胃的征象。因为“脾恶湿”,故脉“怠缓”。缓脉体本来是无病之脉,如果缓脉兼浮,就是伤风,缓脉兼沉,便是寒湿,缓而兼洪,便是虚风,缓而兼细,则是湿痺,缓而兼涩,血少精伤,缓而兼弱,阳衰气虚。这就不能以缓豚诊断为平人的脉象。尤其是痺症(风湿病)的身痛和腰痛,行动蹒跚,日夜呻吟,多见此等脉象。
19. 涩脉
涩因迟且滞,短小力难支,细雨沾沙上,轻刀刮竹时。
精伤艰孕嗣,血少苦心脾。各病呈斯象,缠绵不易医。
注: 涩是滑的相对脉,它是不流利的脉象。所以说迟滞,短小如“细雨沾沙”和“轻刀刮竹”的样子。内经说:“参五不调”,就是意味着由于滞涩而至数不和匀的,这就说明是精伤血少的象征。妇人贫血,尺部脉涩,因而不孕。寸、关脉涩,必是心、脾血亏,而有怔忡、食欲不振,手足心热的表现。无论新病或旧病,如果呈现涩脉,是一个缠绵难治的病症。
20. 结脉
结脉迟中见,徐行一步羁。独阴偏胜处,大积复何为?
疝痛攻非策,无阳败可知!回春还有术,温补莫狐疑。
注: 迟脉中时见一止,就叫结脉。古人譬之“徐行而怠,偶羁一步。”这个描述是很恰当的。自然物质热则运行。寒则凝结。凡少火衰弱,失去了干健的运行,那就使气血痰食,互相纠缠阳气运行不利,所以脉象应之为结,秦越人说:“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因而浮结可诊断为外有痛积,伏结可诊断为内有积聚;从而辨结而有力的是积聚,疝痛之类的病;结而无力则是阳衰败,违失运化之常的疾病。只要在治疗中不误施寒凉攻下之剂,急用温补,还是可以挽救的。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1. 代脉
代脉迟而止,止难复自还。脏衰惊恶候,脾败怯中寒。
痛症毋须忌,衰令可望安。虚羸无病者,见此泪潜潜!
注: 代脉是脉搏迟滞而十动或二十动一停。这种脉象,多为心脏瓣膜闭锁不全而反映出来的脉象。代脉与结、促二脉不同之点、结,促二脉,止无常数,一止即来;代脉则止有常数,良久复动。化脉是“心气衰微脾气脱绝”的脉象。但伤寒惊悸,怀胎三月(恶阻),或劳伤太过及跌打损伤疼痛等出现代脉,不可断为必死之症;其次老年人气血衰弱,是必然现象,如见代脉,尚不至于危亡,古人有“痛甚者脉多代”和“老得代脉则生”的说法。如果久病的人或者年少的人,发现代脉,是难于延长生命的。
四、 以数脉为纲的数、疾、滑、紧、促、动、弦七脉
22. 数脉(即速脉)
数象探呼吸,息中动六回,痿仇燥令,狂躁少津来。
阳热邪居腑,阴亏内胎。伤寒传变里,但不忌婴孩。
注: 数脉一呼一吸,脉搏六次,每分钟将达一百零八次,脉搏快,呼吸也必快。数脉是躁急的脉,因此阳盛之症,脉来必数。如果有肺痈、肺痿病的人,时当秋季,气候干燥而脉数,就是病势趋于发展的现象。传染病如温病,伤寒发热,烦躁,狂乱的阶段,脉数,必定体内水分缺少,唾液枯竭,口大渴不止,这就是阳明腑证,实热内盛。如果属于内伤病,脉数,心烦,所谓“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还有阴虚的人,如蒸热,盗汗,口燥,心烦,都由于阴不胜阳而虚火胎伏于内的情况,伤寒脉数,是病邪亢进的现象,欲作传经。小儿呼吸次数频率较成年人的为高,新生儿每分钟呼吸六十次,五岁的儿童每分钟二十五次,因而婴孩的脉数是为正常的脉搏,诊脉迟、数,都以医师自己的“呼吸定息”为标准,而不是以病人的呼吸为标准。
23. 疾脉
疾脉速于数,息终七八弹。龙雷争上越,精髓定中干。
逆病阴阳易,虚劳喘促难,离经悲脱绝,分治辨伤寒。
注: 脉流薄疾,一息七八至,名曰疾脉。这种脉搏是阴气竭绝的现象。如果发现于痨瘵病人,便是精髓内竭,相火上越,骨蒸内灼,体液消耗,“真阴极于下,孤阳亢于上”的严重病症,“必至喘促,声嘶,呼吸于胸中数寸之间(呼吸浅短)而不能达于根蒂。”可说仅一线之气未绝的局面。“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吸阴中拘挛热,止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这种病,是大病新瘥,尚有余热,由于男女性交,热病互传精,以致虚热入,脉道不通,如果脉七八至就叫“离经”脉,是一个脱绝症状。但是孕妇将产,亦有“离经”脉的现象,这是母子分离时的脉搏反应。又当别论。但伤寒病,热极才出现这种脉象。
24. 滑脉
滑脉真流利,三关珠走盘,平人知血盛,孕妇断胎安。
咳嗽增痰湿,癫淋治肾肝,频看经郁症,下畜上吞酸。
注: 滑脉应指如珠走盘之流利,好像波浪式的推动。在一般无病的人见滑脉,便是血液循环畅旺的现象,妊娠子宫内膜动脉充血,脉象“阴搏阳别。”就是描述尺脉搏聚不散,不断向寸部分别,即是滑脉。由于血液旺盛,知是胎安的征兆。在有病人脉象如果现滑,必定是痰饮为患,咳嗽、胸满等症。尺部脉滑,则为淋病或痢疾的象征,“治在肝肾。”所谓“治在肝肾”,即治在下焦的意思。男子尿血,妇人经郁(子宫郁血),下即在“畜血”症,都呈现尺部脉滑,如果关部脉滑,胃家有热,刺战胃液增多,就有“吞酸”的症状。
25. 紧脉
脉来原有力,左右指弹人,转索堪同状,诸寒是主因。
阴凝疼入骨,战栗紫当唇,表里分温汗,应知法可遵。
注: 紧脉是紧张的脉象。好比是转绳索而左右弹人的情状。这种脉,很容易错断为数脉,但数脉无此绞转的形势,又很容易错断为弦脉,弦脉无此挺急的形势。紧脉是寒郁肌表,引致肌表血管郁血,汗腺急剧收缩,身痛、无汗、恶寒,应当发汗以松弛皮内血管与汗腺,使血行加畅,汗液排泄,体温放散出来。固然脉象浮紧,是热郁于内,寒束于外,应当汗解,如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无汗,恶寒,用麻黄汤;但是,脉象沉紧,则是里寒之症,如腹痛,疝气及伤食等,又当温化、消导等法,咳嗽虚损而现沉紧,是正虚邪固,不易挽治。
26. 促脉
促脉原为数,疾行一蹶时,血碍经阻碍,火盛气乖违。
温热斑狂发,肝脾痰郁医。若不增止数,生命决穷期。
注: 促脉是数脉时见歇止的脉象,如人行急时一歇,这种脉象,是“脏气乖违,稽留凝滞,阻其运行之机,其症为轻;若真元衰惫,阳弛阴固,失其揆度之常,其症为重。”妇人经停脉促,或因结核病,贫血,营养不良。急性热病脉促,则是火盛迫使心肌律动疲困,即所谓“脏气乖违”。温热病脉促,是热郁营血,必然会引起发斑或狂躁,肋膜积液,两胁肝区和脾区的胁肋部,咳逆引痛,所谓痰饮阻滞气机;或因血郁、气滞,常见脉促,应当舒肝气,宣脾湿;如果止数如密,“真元败坏,阴阳交穷,”就是危笃的征兆。
27. 动脉
动脉圆如豆,中间厥厥摇,一关数滑定,左寸妊娠昭。
阴陷阳为热,心虚汗自浇!主惊还主痛,营卫欲平调。
注: 动脉是厥厥动摇,急数有力的现象。动脉两头沉下,中间突起,极和短脉相似,但是短脉不数不硬不滑,动脉则又数又硬又滑,因此有所不同。“左寸动甚者孕子”,是妊娠脉象滑而动,动有搏聚的形象,知是血旺的脉。张仲景说:“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分明指左寸属心,汗乃心之液,右寸属肺,肺合皮毛,司腠理,所以阳动汗出;左尺见动,是肾水不足,右尺见动,是相火虚炎,所以阴动发热;一般病人,寸部如见动脉,必有惊悸,自汗的症状发生;关部如见动脉,必有拘挛,疼痛的症状发生;尺部脉动,遗精为病。成无己说:“阴阳相搏,则虚者动,故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不可与妊娠动滑的脉混淆起来。因为妊娠脉动而滑利柔和,病人脉动而滑数强硬的。
28. 弦脉
弦象似琴弦,轻虚挺直前。肝风为主病,春木正当权。
疟痢枢机滞,单双饮积捐。张弓而益劲,胃败痛堪脉怜。
注: 轻虚而滑,端直而长是弦脉,好比琴弦似的指下挺然。弦主肝风,主痰饮。在春季脉弦是正常的现象。但必须轻虚挺直,才是无病的脉象。如果脉象弦劲如弓弦,虽在春季亦是病脉,肝风发病眩掉,头旋,头痛等症。疟疾、赤痢等病,脉象亦弦,因为弦主少阳的病症,疟疾是少阳经病,因此说:“弦数多热,弦迟多寒。”痢疾腹痛,常见弦脉,张士材说:“阳弦头痛,阳弦腹痛。”弦是痰饮的脉象,认为“单弦”是“饮癖”,“双弦”是“寒痼”,令人胸肋痛引背,两胁服满之类的症状。弦脉好像张弓而弦劲,缺乏柔和的气象。是没有胃气的脉,病必难治。
以上所论二十八脉,是我国历代医学家在长期临床观察中的经验记载,有它的理论根据。作为一个中医工作者,应当认真地把二十八脉深深体会,分析,研究和掌握运用。结合四诊来正确决定诊断和治疗。
李聪甫论金匮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