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研读
中医学中阴阳五行学说的特点
金寿山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中医学中阴阳五行学说的特点
众所周知,《内经》是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证医学的,这是当时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来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观点。但《内经》的阴阳和五行学说又有它自己的特点。以阴阳而言,第一,它用阴阳两气的变化,阐述一切自然现象的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里的阴阳,是无所不指的,是抽象的概念,即所谓“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篇》)。但它又认为一切具体的事物,都具有阴阳两类属性,联系到人体,它代表着一定的脏腑、经络,以及气血津液、皮肉筋骨、毛发孔窍等等,或属于阴,或属于阳,所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这里的阴阳,是有所指的,即有所确定的具体事物的,唯其有所指,所以尽管用阴阳学说来讲道理,但谈的毕竟是医理而不是哲理。
第二,它不仅认为事物有阴阳两类属性,而且认为阴阳之中又可分为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样,既可以用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说明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有联系,又可以说明事物内部也存在着联系与变化。当然,这里带有概念混淆的缺点,所以张景岳说:“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就是因为阴阳在某些场合是指寒和热,在某些场合是指精和气,而且谈的又是医理,各有特定的、具体的规律,有些人就搞不清。
第三,《内经》讲阴阳,大多与四时联系。以《素问》八十一篇为例,把阴阳与四时联系起来的是常见的论述,其中七篇大论以及《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藏象论》、《藏气法时论》等篇更为突出。《内经》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可以为之下一转语口:“善言人(自然界的人)者必有合于天”。这说明中医学中阴阳学说的起源,是从观察到四时气候有变化而来,所以中医在养生治病方面非常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内经》看到“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把它统一于五行,称之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都具有五种不同属性,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概括为五行的相生和相克。
《内经》论五行,也和论阴阳一样,多与四时联系。四时循序递换,有相生现象,五行相生的观点,可能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
春季草木萌生,故属之于木;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长,故属之于火;由于夏在春后,故称为木生火;长夏气候潮湿,万物繁盛,故属之于土,由于长夏在夏季之后,故称为火生土;秋季气候清凉,草木凋落,景象肃杀,故属之于金;由于秋在长夏之后,故称为土生金;冬季气候寒冷,自然界一片冰冻现象,水性寒冷,故属之于水,由于冬在秋后,故称为金生水;冬之后属春季,故称为水生木。这在《内经》里称作“五行有序,四时有分”。这里当着重指出,对五行有序(相生)的认识,是从“四时有分”上得来的。这个相生观点,在先秦时代其他著作有关五行的论述中是很少突出的,是《内经》的特点。至于五行相克观点,在《内经》中明确地反映出是来源于对这五种物质变化直观的认识,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五行相生相克观点的哲学意义在于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也只有在这一点上,是符合于辩证法思想的。至于由此推衍到自然界各种具体事物都具有五行属性,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又完全属于五行生克,那就未必正确,例如时令中“长夏”这个季节,显然是为了“五”这个数字而拼凑出来的。另外《内经》讲五行生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并不是刻板规定,而是“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这种观点无疑是受到当时兵家“五行无常胜”思想的影响,是与阴阳家“五行常胜”的思想相对立的。后期墨家也有“五行无常胜”的观点,指出“火烁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内经》则认为五行无常胜,不但在于多(太过),也可在于少(不及),在这一点上,它的辩证法思想较《墨子》更胜一筹。
阴阳的变化,五行的相生相克,是《内经》对自然规律的朴素的认识。联系到医学,则是“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犯,从阴阳始: 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一作数)”,从而构成了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有它自己的特点的。我们如果不理解它的特点,把它看作与先秦时代其他著作中所讲的阴阳五行的内容完全相同,就会发生曲解。在中医学中,往往字面上是阴阳五行,而实质上有其确定的具体事物。有些还属于微观世界。但在当时只能用阴阳五行来作代表。现在该用现代科学方法去探求其本质,把它解释清楚,医学才会推向前进。
金寿山论外感病——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template/images/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