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研读

《内经》谈“天”

金寿山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内经》谈“天”

昔缪仲淳在医学方面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之作,今续其貂尾。广者,无所不谈也。现在先来谈一谈“天”。

医书中谈“天”者,要数《内经》最多。在《内经》中首先可以看到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直观的、朴素的认识,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这“天”,不过是指一望无际的明净的天空。

由于我国古代人民从事游牧和农业,需要定季节,天文学和数学首先得到发展,进而对复杂变化的自然现象不断有所认识,这在《内经》里充分得到反映。如从历算上认识到“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称之为“天度”,“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又从“天度”的运行定出季节:“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称之为“气数”,“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它对日月的运行,已经认识到“行有分纪,周有道理”;对气候的变化,已经认识到“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联系到医学,认为人是属于“气数”化生的范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素问》七篇大论,在《内经》诸篇中较为晚出。在这几篇论述中,对自然界的认识更为完整。如“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又如“五运行大论”说:“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说明自然界一切事物,都由“精气”所构成,世界属于物质性的变化,从事物发展的变化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比喻为看到树木的枝叶,一定有树木的根本存在。《内经》在本篇中还明确认识到“地”是属于一个天体,它在“人之下”、“太虚之中”,“大气举之”;指出地上气候的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燥以平之,暑以蒸之,民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在“素问·六节藏象论”还认为“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发展到《素问·五运行大论》认为“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认为宇宙虽然无限广大(称之为“大虚寥廓”),还是可以认识的,这是从唯物论观点出发认识事物的必然结果,与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也是分不开的。医学从来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与某些自然科学有密切联系,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这样。

最早提出“天”是由“阴、阳、风、雨、晦、明等六气构成的”,正是春秋时期秦国的一位医家——医和。《内经》又明确指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天”和“地”只是自然界。并且认为阴阳四时是“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中充分阐述了一切自然现象都有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称之为“道”,是阴阳二气的变化,所以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人的疾病也属于自然规律,是自然界中的“邪气”伤人。认识了这个规律,未病可以预防,“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已病则应早治,“故善治者治皮毛”。痛斥那些迷信鬼神巫术的蠢人,认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充分说明科学是和唯心论、宗教对立的。而医学这门科学,在当时可称居于自然科学中的前列。

对于人与自然的联系,《内经》从医疗实践中观察到“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从而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是《内经》“天人相应论”的出发点,所谓“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这无疑是对的。但是,也正是在这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内经》暴露了它的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如用神话想象来解释医学:“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这看似荒唐,尚包含着科学思维的萌芽;但如“人皮应天,人肉应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似应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旁人事以养五脏”等等,就从简单的相应比附滑到唯心主义去了。问题是在: ① 受着当时自然科学条件的限制,医学上的许多问题,还不能解释清楚,而勉强作了解释;② 硬把天人不相干的事说成相干。这就摆脱不了唯心论的影响,夹杂了一些糟粕。从《内经》谈“天”中,可以看出,朴素唯物主义终究是朴素的,不能与现代科学的唯物主义同日而语。

 

 

 

 

 

金寿山论外感病——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