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研读

《内经》论“人”

金寿山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内经》论“人”

一、 人是自然界最高等的生物

《内经》论“人”,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出发,认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但与其他生物不同,人有复杂的高级的思维器官,是最高等的生物,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但是,人既然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是受自然规律制约的,所以篇中又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物的生长有四时的变化: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一生也相应地有生长老死的变化。由此出发,《内经》讲养生之道,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必先岁气,毋伐天和。”

二、 形体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

对于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灵枢·经脉》中明确地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是成形的过程。“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经脉》)“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发”(《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明在成形之后,依赖于呼吸空气,摄取食物,才能维持生命,并且产生精神活动。而形体是人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本源。荀况也说:“形具而神生”,只是从哲学上提出这个观点,而《内经》则是从科学上讲出“形具而神生”的道理。

《内经》在《灵枢·本神》中具体而全面地论述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故称之为“本神”(推原精神活动的本原)。《本神篇》中首先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即是指人的生命。两句意为人的生命存在于形体,而形体则由男女媾精所产生。接下去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在这里,《内经》对神、魂、魄等名称,都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丝毫没有神秘的意义。“神”只是指生命;“魂”只是泛指精神活动,只能随神往来,不能离神存在;“魄”,是指人的生理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故称“并精出入”。有形才有生命,有生命才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本能。同时进一步指出人与其他生物有所不同,人有复杂的、高级的思维器官,从“可以任物者谓之心”以下六句,就说明这点。任,担任,接受的意思;心,指思维器官。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是指心通过感官有接触外界事物产生感觉的作用,由此产生意、志、思、虑、智等认识事物和思维活动,其过程一级高于一级,但从“任物”开始,到“处物”告一结束,不能离开“物”。需要弄清楚的是,所谓“任物”,是以“心”为出发点去引出“物”,还是“物”不依赖于“心”而存在,“心”只是起到反映外界事物的作用?前者是唯心论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论的观点。本段文字的前提是,人禀天地之气而生,认为物质世界(天地之气)先于人不依赖于人而存在,因而所谓“任物”,只能是反映外界事物的意思,是属于唯物论的。至于把大脑的功能当作心的功能,这是受着当时自然科学条件的限制,就不能苛责古人了。

《内经》还认为人的个体不仅有强弱之异,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也各有不同,在《灵枢·五变》用树木来作比喻说:“夫木之早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蒌。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汗者,皮溃而漉。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枝折杌伤。秋霜疾风,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人的性格也有阴阳二十五人之差殊(见《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但从自然产生总的来看,所有的人的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都是一样,根本不存在高一等低一等的差别,认为“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见《灵枢·本脏》)这个看法是辩证的,合乎科学的。

三、 人体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

《内经》把人看作是一个阴阳对立的整体,是贯穿于全书的,即所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不仅从解剖部位上可分阴阳,“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素问·金匮真言论》)更主要的是它的内部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互相依存的关系,故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亟”,通“极”,起亟,是起端的意思,指阴藏精于内,阳卫固于外,亦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的意思。阴阳两者互相为用,犹如四时气候有春必有秋,有夏必有冬,从而在生理上互相有机联系,保持相对平衡状态,这是正常的。如果破坏了这个状态,就是病态,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一段论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了这个问题。

《内经》论述人的生理方面,即使字面上没有讲到阴阳,仍然包含着辩证法思想,随举数例,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说明主封蛰,主藏精,是肾脏的本质。但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却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说明肾之所以能藏精,其来源有赖于五脏六腑之精的灌输,同时肾的藏精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肾又是“能泻”的。又如“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六艺藏象论》)这里,脾是五脏之一,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属于六腑,把一脏五腑,合在一起,论述其功能,说明一脏配一腑,也不是绝对的,这六个脏腑,其功能: 一是摄取食物中经过消化的精华,营养全身;二是排泄食物中经过消化后的糟粕;三是食物中的营养,经过人体充分利用后,还要把废物排泄出去。这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来完成的,所以说是“仓廪之官,营之居也”,又说它是“转味而入出者也”。这就是整体观的体现。在医学上来说,这种论述当然是朴素的,但在当时能有这样的看法,可以认为是先进的。

 

 

 

 

 

金寿山论外感病——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