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研读

如何认识《伤寒论》的六经

姜春华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如何认识《伤寒论》的六经

《伤寒论》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否《内经》之经络?过去有过议论,无结果而终。现又有人旧事重提,一方面肯定,一方面否定,咸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因两方面均据《伤寒论》注家之言。注家根据自己体会,究竟符合于原书精神否?吾人若根据一注家之言,反对另一不同注家,各有所执,则争论难有休止之时。吾人看《伤寒论》,当从原书而论,不依傍后人注释。依考据家法,以经还经,以注还注,不以注乱经。

一、 通看《伤寒论》篇名条文无“经”字

通看全论篇名条文上冠病名无一经字,篇名曰“太阳病脉证并治”,条文曰“太阳病阳明病”等,不作太阳经阳明经病。仲景写万言书何吝此一“经”字而不书?宋·朱肱、金·成无已均认作经络,朱肱且于书首画六经经络图以说明《伤寒论》是《内经》六经经络为病。至明·方有执始倡六经非经络,认为是地面划分,并于书首画人体分区图,但其注解条文仍用《内经》之经络,自相矛盾。其后清·柯韵伯和之,亦谓六经是疆界地面。此后,同意方、柯氏之说者颇不乏人,因此国内外有人认为《伤寒论》篇名既无经字,遂否定与《内经》之经络有关。

二、 认为论中有“经”字者即指经络

持此说者举《伤寒论》有经字之条文以明论中既有经字即仲景用《内经》之经络,似较方、柯之说有据,然亦不稳,何以故?不能以论中偶有“动经”“过经”等语,即以为经络之明证,且此经字未明言何经,不等于《内经》之六经。然则论中此经字何所指耶?曰此经字不等于《内经》之经络,为早于《内经》(《汤液经》)经络之经,试观《伤寒论》六篇全文,究竟符合于《内经》六经者有几?《伤寒论》之前身为《汤液经》,《汤液经》成书在《内经》之前,相传为汤·伊尹作,无可考,但《汉书·艺文志》已载,今本《伤寒论》即据《汤液经》扩充而成,皇甫谧、陶弘景均有论及。

三、 认为论中“刺期门”“针足阳明”可证存经络

执此论者认为,《伤寒论》有刺期门穴,期门为肝穴,既有肝穴则必有经络,于是肯定六篇所依即六经经络,但论中偶及肝穴(且太阳篇中刺风池、风府并非太阳经穴)不等于说六经即是《内经》经络。惟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似为经络,但尚嫌证据不足。

四、 论中过经动经是否等于经络

《伤寒论》有动经过经之语,如“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又“太阳病过经十余日”,“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评语者”,“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此过经、动经、行其经尽,为指何物?是否指太阳经?若指太阳,则是说六日行完一遍再行一遍为十二日,问临床上有无日行一经之证出现,如无,则何以知之?如有,则太阳不日行一经,为六日、十二日,则又何以知之。一般认为日传一经,六日传遍六经,系根据《内经·热论》而来。

五、 同论六经病《内经》《伤寒》各不同

或谓《伤寒论》六经是据《内经·热论》而来,《热论》系另一派别。论热病之文,与仲景《伤寒论》完全不同,《内经·热论》六经统叙热证,《伤寒论》则三阳属热,三阴属寒,两者病证不同,可以对勘,后人将《热论》症状强合于仲景六篇以释《伤寒论》,是张冠李戴。或谓经则相同病可以不同,曰经不同证亦差异。试看出土之经。

六、 以汉墓出土之经论对照《伤寒论》

汉墓出土文物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经”(较内经为早)。摘取其可以附会之症如下:

足泰阳温(脉)其直者贯腋挟脊,其病……腰痛夹(挟)脊痛□(疑“头”字)痛项痛。足少阳温(脉)……其病足小指次指废胻外廉痛胻寒……瘘聋痛耳前痛。

足阳明温(脉)

其病数——热汗出

足少阳温(脉)其病(有诸痛)

足少阴温(脉)其病……牧牧嗜卧以咳。

足泰阴温(脉)……其病……腹痛腹胀,复□不嗜食善,意(噫)

足帣(厥)阴温(脉)。

以上仅少阴嗜卧一证相符。

阴阳十一脉灸经,钜阳(脉)……夹(挟)出于项,□头角。是动则病……头痛□□□□脊痛,主治……头痛耳聋项痛……北(背)痛,要(腰)痛,少阳脉……主治……胁痛疟,阳明脉……厥阴脉……少阴脉(本篇尚有齿耳等脉,不录)。

以上仅太阳少阳部分相合,可以说,《伤寒论》既与早期之经络不同,又与晚出之经络不相同。再看《灵枢经》。

七、 《灵枢经》证经不合

吾人如果不用《素问·热论》经文,从《灵枢·经脉》篇全文来看,有哪些相符(《灵枢》成书较出土经脉晚,为经络学说完成之书)?膀胱足太阳……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循,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皆痛。

按:足太阳经病只此可以附会“太阳为病……头项强痛”,强调经络者朱肱说:“今头项痛,身体疼腰脊强,其脉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阳病也。”胃足阳明经过处病症很难附会,故朱肱也只能说:“盖诸阳在表,阳明主肌肉,络于鼻,故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知阳明经受病也。”何等勉强?足少阳胆,《灵枢》经脉难与仲景之少阳牵合,“是动则病,口苦善欠息……寒症胸胁肋……痛”,可勉强者,“口苦”,“胸胁痛”,余难合。朱肱乃曰:“故病人胸胁痛而耳聋,或口苦咽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脉尺寸俱弦者,知少阳经病也。”观朱氏之说只口苦胸胁为符合,余均自增,以强古人就我。

足太阴脾,仅腹胀溏泄相符,朱肱说:“……故病人腹满而嗌干,知太阴经受病也。”

肾足少阴,《灵枢》经无符合之证。朱肱说:“故病人口燥舌干而渴,知少阴受病也。”

肝足厥阴,《灵枢》无符合之证……其脉循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脉弗营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而卵缩(不符《伤寒论》,但符于《素问·热论》)。

八、 结论

汉出土之经,其论简,其症少,盖经络之早期学说,核与《伤寒论》不同。《灵枢·经脉》其循行路线,为晚期完成之作,符合于《伤寒论》之症状者亦不多。故知亦非经脉。然则《伤寒论》之过经、行其经尽之经字,可能系古《汤液经》所遗,殆古代未完成之经脉学,绝非《素问·热论》之经脉,更非《灵枢》之经脉,今诸书俱在,可以复按,吾人当重证据,不加主观,不用后人附会之解。

 

 

 

 

 

 

 

姜春华论临证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