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医案
呕吐三例治愈及体会
黄文东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呕吐三例治愈及体会
例1 王某某,女,18岁,学生。
初诊: 1974年3月5日。
患呕吐已一年余,食后胃中不舒,渐渐吐出不消化物,无酸味,吐尽方舒。吐后又觉饥嘈,略进饮食,泛吐如前,形体消瘦,大便艰难(X线胃肠检查无异常发现)。口干,舌质红,脉细弱。由于精神刺激,饥饱失调,引起久吐不止,导致气阴两伤,上逆之气,从肝而出,损伤脾胃。先用顺气降逆,泄肝养胃之法。
旋覆花三钱(包),煅赭石四钱(先煎),北沙参三钱,麦冬三钱,金铃子(川楝子)三钱,半夏三钱,陈皮二钱,姜竹茹三钱,谷芽四钱,枳壳一钱半。三剂。
二诊: 3月8日。
呕吐略减,胃嘈如前,前方再加黄连五分。七剂。
三诊: 3月15日。
呕吐逐步减轻,处方无变动。原方。七剂。
四诊: 3月23日。
呕吐已止,大便亦通,饮食渐进(先进豆浆、稀粥,渐渐能食软饭),胃中较舒,但神疲,舌红无苔,脉细。可见脾胃已伤,气阴未复,再与益气生津,健脾和胃之法,方用《金匮》麦门冬汤加减。
麦冬三钱,半夏一钱半,党参三钱,生甘草一钱,陈皮一钱半,香谷芽四钱。
此方嘱连服十剂,巩固疗效,并注意饮食不宜过量,以防复发。
例2 李某某,女,20岁,职员。
初诊: 1975年1月9日。
患者身体素健,二年前饭后二小时许自觉胃脘疼痛难受,旋即泛吐不消化物,吐后感觉舒适。其后经常在饭后泛恶呕吐,时轻时重,经久不愈,伴有泛酸。二便正常。苔薄腻,舌边略见齿痕,脉右细左小弦。证属饮食伤于脾胃,脾不运化,胃失降和,兼有肝气上逆,以致引起呕吐。先拟和胃降逆之法,旋复代赭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旋覆花(包)三钱,煅赭石(先煎)四钱,煅瓦楞(先煎)一两,佛手一钱半,青陈皮各二钱,炒竹茹三钱,紫苏三钱,白蒺藜三钱,木香二钱,生姜二片。六剂。
二诊: 1月16日。
服药之后,泛恶呕吐减轻。苔薄腻,舌边略见齿痕,脉右细左小弦。再守前法。
原方加炒谷芽五钱。六剂。
三诊: 1月30日。
呕吐已止,仅时见腹胀。
原方加大腹皮三钱。七剂。
例3 陈某某,男,34岁,农民。
初诊: 1975年7月26日。
数日来见食物心中泛泛欲吐,进食少许即尽行吐出,不能参加劳动。嗳气,胃脘不舒,上身烦热,下肢觉冷,夜不安寐。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肝气乘机横逆,胃气失于和降,故上逆而为呕吐。拟用理气降逆,平肝和胃之法。
旋覆花(包)三钱,煅赭石一两,紫苏三钱,陈皮二钱,制半夏三钱,炒竹茹三钱,黄连五分,厚朴一钱半,白蒺藜四钱,生姜三片。七剂。
二诊: 8月2日。
服药后已能进食,惟食后尚觉泛恶,曾呕吐数次,平时脘中已无不适,依然夜不安寐。舌红起刺,苔薄,脉弦。再予前法出入。
旋覆花(包)三钱,煅赭石一两,陈皮二钱,炒竹茹三钱,黄连五分,北沙参四钱,麦冬三钱,白蒺藜四钱,生姜二片。七剂。
三诊: 8月9日。
呕吐已止,泛恶亦少,惟每夜仅能睡眠二三小时。舌质偏红,苔薄,脉弦。再拟和胃降逆,清心安神之法。
旋覆花(包)三钱,煅赭石一两,炒竹茹三钱,黄连五分,陈皮二钱,制半夏三钱,夜交藤一两,合欢皮四钱。七剂。
四诊: 8月23日。
停药一周,情况良好,上热下寒之象已消失,知饥欲食,仅在过饱或多吃油腻时偶有泛恶。睡眠也有进步。苔薄,脉弦。仍予原方。七剂。
体会
例1呕吐已一年余,由于胃虚气逆,属“反胃”范畴。曾经多次治疗无效,以致形瘦色萎,全身乏力,不能劳动。据病情分析,既有食入反出,谷食不化,属于脾胃虚寒之证,又有舌红、口干、饥嘈,属于胃热伤阴,胃中不和之象。故用药避免香燥,而以顺气降逆为主,且偏重于滋养胃阴,兼养胃气。乃以旋复代赭汤、麦门冬汤、黄连温胆汤合为一方,并根据朱丹溪“上逆之气,从肝而出”的论点,加入金铃子以泄肝利气。这种病例,临床上虽不多见,但属缠绵难愈。在辨证上大都寒热夹杂,先实后虚,故病情比较复杂。当呕吐不止的时候,服药不易接受,故先用和胃降逆略佐苦降之法,较为适宜。从药能入胃以至气顺而吐止,因而取得疗效。
例2类似反胃,由于饮食不调,饥饱失常,损伤脾胃,以致脾阳不运,胃气虚寒,饮食停留,难以消化,肝气乘机横逆,形成呕吐不止。日久不愈,中焦不能生化气血,营养全身,故见脉细舌胖。处方以旋覆花、煅赭石顺气降逆,陈皮、木香、紫苏、生姜理气散寒,白蒺藜、青皮、瓦楞、佛手、竹茹等平肝和胃,以止呕吐。服药六剂症情减轻,再服六剂而呕吐止,最后续服前方以防复发。
例3平时饥饱不调,喜食生冷油腻之物,损伤脾胃,又因长期失眠,心肝之火偏旺,肝逆犯胃,气失和降,故食入即吐。初诊以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半夏厚朴汤合而成方,以顺气降逆,和胃止吐为主要治法。并加黄连清心火合半夏以辛开苦降,用白蒺藜助旋覆花以平肝和胃,服药后呕吐渐止。二诊时鉴于患者舌红起刺,津液已伤,故加沙参、麦冬以养胃生津。三诊时呕吐已止,但失眠已久,一时尚难恢复,还防引起心肝之火上逆为患,故加夜交藤、合欢皮以养心安神。此后胃气渐和,纳谷渐增,升降之机已复,上热下寒之证即随之消失。凡属肝气上逆、饮食所伤之呕吐,每易复发,因患者喜食生冷肥腻,故一再叮咛其多加注意。
《临证指南医案·呕吐门》按语中指出: 叶氏治呕吐证“以泄肝安胃为纲领,用药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然亦有以阿胶、南枣肉以治此证者。黄老认为: 当呕吐不止,切忌甘腻重浊之品。此时用药以辛开苦泄,和胃降逆为主。使患者能够受药,不致服药即吐,方能达到治疗要求。以上三例,均属肝气横逆,胃失降和所致,故均以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加减为主。所以去甘草、大枣,因恐甘腻呆胃,不能受纳。王案口干、舌红,故加沙参、麦冬以清养胃阴。半夏、黄连之辛开苦降,为止呕要药。四诊时,呕吐已止,饮食渐进,但见神疲、舌红无苔,转方用麦门冬汤加减,以清养气阴,而和胃气。前三诊均未用生甘草,四诊时始用之,即在呕吐时尽量避免甘腻之意。李案胃中有寒,故用紫苏、木香、生姜以和胃散寒。陈案既有下肢觉冷、苔白等偏寒症状,又有上身烦热、失眠、舌尖红等偏热症状,故处方用紫苏、厚朴、生姜以散寒止呕,黄连、竹茹以清热和胃。三例均属肝气犯胃,但一为偏热,一为偏寒,一为寒热交错,同中求异,各按其不同特点加以处方用药,庶可提高其疗效。
黄文东论脾胃病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