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医案

肝昏迷医案四例

关幼波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肝昏迷医案四例

1. 马某,男,21岁,外院会诊病历,会诊日期:197141日。

病史:患者于1968年开始发现肝功能异常,以后曾出现过黄疸,住院治疗而愈。19712月因过劳受凉,再次出现黄疸,检查并有腹水,于31日再次住院,至42日黄疸加重,腹水增多,血查:谷丙转氨酶430单位,麝浊18.5单位,麝絮(+++),黄疸指数100单位以上,总胆红素30.8毫克%,血浆蛋白3.5%,球蛋白3.1%,凝血酶原时间25.5秒,活动度47%,多次会诊意见诊为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并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包括激素(去氢化考地松80毫克/日),抗感染(青霉素200万单位/日,链霉素1/日,黄连素0.6/日),利尿药(双氢克尿塞100毫克/日,安体舒通40毫克/日)以及输注血浆、葡萄糖等支持疗法,并用中药复方6912注射液每日100毫升加于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6912注射液配方:茵陈、黄连、黄柏、黄芩、栀子、大黄),同时请中医院会诊。

当时症见:神志尚清,反应呆钝,一身黄染,色如橘皮,两胁疼痛,脘腹作胀,口干思饮,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干。脉弦滑。

西医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肝昏迷前期)。中医认为是毒热炽盛,波及心肝,弥漫三焦,势欲动风。治宜泻热解毒,清肝凉血。方药:

茵陈60克,黄连10克,黄芩15克,丹皮15克,黄柏15克,酒军10克,栀子15克,赤芍15克,银花30克,蒲公英15克,地丁15克,野菊花15克,板蓝根30克,草河车15克,枳实10克,瓜蒌30克,半夏10克。

上方煎后分4次服,并送服局方至宝丹,每次半丸,每日2丸。

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尿量每日维持在3000毫升左右。前方有时茵陈加至60克,至5月中旬腹水减少,黄疸逐渐消退,肝功能已有好转,黄疸指数30单位,血清总胆红素6.4毫克%,直接胆红素5.0毫克%,间接胆红素1.4毫克%,谷丙转氨酶220单位,麝浊6单位,患者自觉症状减轻,舌苔薄白,脉沉滑,停用6912注射液,西药、激素等开始逐渐减量,拟以清热解毒与健脾柔肝兼施,方药如下:

茵陈45克,败酱草30克,蒲公英30克,生芪30克,焦白术10克,茯苓15克,藿香10克,香附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泽兰15克,车前子15克,六一散(包)12克。

以上方为主,随证略有加减,至810日去氢氢化考地松已全部停用。腹水消失,化验肝功能:黄疸指数7单位,总胆红素1.3毫克%,谷丙转氨酶130单位以下,麝浊6单位以下,麝絮(-),血浆蛋白3.7%,球蛋白2.5%,患者自觉两下肢无力,关节酸胀,舌苔白,脉沉滑。前方改茵陈为30克,加黄精12克,川断15克,赤芍12克,红花12克。

1028日复诊:以上方调治,复查肝功能已全部正常。黄疸指数7单位以下,谷丙转氨酶130单位以下,麝浊6单位以下,麝絮(-),血浆白蛋白3.8%,球蛋白2.1%。患者自感乏力,纳食不香,大便不畅,苔净,脉沉滑。拟以健脾益气,养肝柔肝之剂以善其后。方药如下:

生芪15克,党参12克,焦白术10克,藿香10克,草蔻6克,佛手10克,茵陈15克,瓜蒌15克,冬瓜皮12克,大枣10枚,赤白芍各12克,泽兰15克,焦四仙30克,鸡内金12克,生牡蛎15克。

患者出院后不久即恢复整日工作,随访至1975年底,4年来除过重体力劳动外,其他活动如常,饮食正常,体重恢复至65公斤左右,除有时过累后食欲不振,晚间腹胀外,其他无不适,肝脾均未触及。肝功能检查除谷丙转氨酶偶有波动(在110170单位之间)外,其他各项均属正常。后又随访至1977年底情况仍属良好。

2. 陈某,女,10岁,外院会诊病例,住院日期:1970510日。会诊日期:197065日。

黄疸,全身浮肿8个月,出现腹水两个月。患儿于一年多以前,因乏力、纳呆,检查肝功能异常,诊为急性病毒性肝炎,以后迁延未愈。8个月以前出现黄疸,全身浮肿,尿中红细胞满视野,近两个月来出现腹水,于1970510日入院治疗。入院时检查,全身皮肤巩膜黄染,扁桃体二度肿大,心率100/分,心尖部轻度收缩期杂音,腹部膨隆,腹围70厘米,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触诊不满意,有明显移动性浊音,下肢可凹性水肿。

化验血清胆红质定量3.3毫克%,麝浊13单位,麝絮(+++),谷丙转氨酶300单位,白/球蛋白=2.1/3.0,血氨130微克%,尿蛋白微量,红细胞满视野。

西医诊断: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

62日(入院后第22天),患儿烦躁不安,哭叫不已。当时检查:膝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及巴彬斯基征阳性,血氨上升为157微克%,诊断肝昏迷早期,西医主要处理:地塞米松每日1.5毫克,安体舒通每日200毫克。于65日请中医会诊,当时症见:面色橘黄,面部及下肢浮肿,腹胀如鼓,青筋暴露,时有躁汗自出,小便不利,尿红赤;大便日行数次有黏液。

舌苔薄黄稍腻。脉滑细数。

西医诊断:肝硬化腹水,早期肝昏迷,合并急性肾炎。中医认为是气虚血滞,湿热弥漫三焦,蒙闭清窍。治宜清热利湿,芳香开窍,佐以调补气血。方药:

茵陈30克,酒芩10克,木通3克,槐花炭6克,车前子12克,生芪15克,当归10克,赤、白芍各12克,茯苓皮12克,焦白术10克,藿香10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冬瓜皮12克,香附10克。

至宝丹每次半丸,每日2丸。

上方连服5剂。烦躁已止,大便自调。612日出现腹腔感染,患儿腹痛,发烧,尿少,血查:白细胞16800/立方毫米,加用青、链霉素肌注。中药以前方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化裁,共进20剂,感染控制,停青、链霉素,地塞米松改为强地松,每日10毫克,停安体舒通改为氨苯蝶啶每日300毫克,其后中药仍按前方,有时加入水红花子12克,泽兰12克,木瓜12克,桂枝3克。

共住院114天,肝功能全部恢复正常,尿中红细胞消失,改以脾肾双补法善后,追访至19724月肝功能正常,尿检(-),一般情况良好,已复学。

3. 刘某,男,37岁,门诊日期:1975530日。

病史:患者因肝硬化于1972年行脾切除术,手术经过良好。术后逐渐发现失眠,甚至通宵不寐,严重时连续十几昼夜不得安睡,渐至夜间发作性舌謇,上唇麻木,两臂不能抬高,每次历时十几分钟,以后曾出现无意识动作,以及说胡话,白天则头晕头痛,记忆力极差,缺乏思考能力,急躁易怒,鼻衄,视物不清,大便干硬难解。经各种中西药物治疗,并用针灸、理疗、水针、耳针等措施达两年多,仍不能控制。1975530日来我院门诊。

症见:右手及面部发麻,午后双上肢不能高抬,失眠,夜间盗汗,有时发作性意识模糊,平时口鼻干燥,大便34天一行。血查:谷丙转氨酶180单位,血氨0.18毫克%。舌苔黄。脉沉弦。

西医诊断为肝昏迷。中医认为是气血两虚,肝胆余热未清,湿痰蒙窍。治宜调补气血,芳化痰湿,清肝开窍。方药:

生芪15克,当归10克,赤白芍各15克,何首乌藤30克,茵陈15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郁金10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川连4.5克,琥珀粉(分冲)1.2克,羚羊角粉(分冲)0.6克。

治疗以上方为主,后因睡眠不实而加用枣仁15克,百合12克,合欢皮12克,共服药百剂左右,睡眠渐渐好转,头痛头晕,急躁易怒等症基本消失,视物清楚,记忆力和思考力有所恢复,舌苔薄白,脉转沉滑,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正常,血氨0.14毫克%,继而降至0.1毫克%,追访半年未再发作。

4. 马某,男,21岁,外院会诊病例,会诊日期:197142日。

患者自1968年发现肝功能异常,而后曾出现过黄疸,经住院治疗而愈。19712月因过劳受凉,又出现黄疸,经检查并有腹水,于31日再次住院。42日黄疸加重,腹水增多。血查:谷丙转氨酶432单位,麝浊18.5单位,麝絮(+++),黄疸指数100单位以上,总胆红素30.8毫克%,直接胆红素22.2毫克%,间接胆红素8.6毫克%,血浆白蛋白3.5%,球蛋白3.1%,凝血酶原时间25.5秒,凝血酶原活动度47%。诊为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曾用去氢氢化考地松80毫克/日,青霉素200万单位/日,安体舒通40毫克/日,并配合输血浆、葡萄糖等支持疗法。并用中药复方6912注射液(茵陈、黄连、黄柏、黄芩、栀子、大黄),同时请中医会诊。当时症见:神识尚清,反应呆钝,一身尽黄如橘皮色,两胁疼痛,脘腹胀满,口干思饮,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干。脉弦滑。

西医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肝昏迷前期)。

中医认为是湿毒热邪炽盛,波及心肝,弥漫三焦,势欲动风。治宜泻热解毒,清肝凉血。方药:

茵陈60克,黄连10克,黄芩15克,黄柏15克,酒军10克,栀子15克,银花30克,蒲公英15克,地丁15克,野菊花15克,板蓝根30克,草河车15克,枳实10克,瓜蒌30克,半夏10克。

上方煎后分4次服,并送服局方至宝丹每次半丸,每日2丸。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尿量每日维持在3000毫升左右,前方茵陈有时加至90克。至5月中旬腹水减轻,黄疸逐渐消退,复查肝功能已有好转,黄疸指数30单位,血清总胆红素6.4毫克%,直接胆红素5.0毫克%,间接胆红素1.4毫克%,谷丙转氨酶220单位,麝浊6单位。患者自觉症状减轻,舌苔薄白,脉沉滑,停用6912注射液,西药、激素逐渐减量。

经过前阶段以祛邪为主的治则治疗后,一般情况虽有好转,自觉症状减轻,但是黄疸仍未退尽,黄疸指数30单位,腹水仍未全消。又因自1968年开始患病,久病必虚。现症身倦乏力,食纳一般,腹胀仍在,两胁痛,口干,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见沉滑,属于正虚而邪弱阶段,故以健脾益气养血为主,清热利湿为辅。方药如下:

茵陈45克,败酱草30克,蒲公英30克,生芪30克,焦白术10克,茯苓15克,藿香10克,香附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泽兰15克,车前子15克,六一散(包)12克,橘红10克。

810日复诊,以上方为主加减继服,并停用激素,腹水完全消失,肝功能化验;黄疸指数7单位,总胆红素1.3毫克%,谷丙转氨酶130单位以下,麝浊6单位以下,麝絮(-),血浆白蛋白3.7%,球蛋白2.5%。患者自觉两下肢无力,关节酸胀,舌苔白,脉沉滑。前方改茵陈为30克,加黄精12克、川断15克、赤芍12克、红花12克。

1028日复诊,按上方继服,复查肝功能已全部正常,患者自感乏力,纳食不香,大便不畅,苔净,脉沉滑,拟以健脾益气,活血软坚,稍佐利湿清热之剂,以善其后。方药如下:

生芪15克,党参12克,焦白术10克,藿香10克,草蔻6克,佛手10克,茵陈15克,瓜蒌15克,冬瓜皮12克,大枣10枚,赤白芍各12克,泽兰15克,焦四仙30克,鸡内金12克,生牡蛎15克。

患者出院后不久,即恢复全日工作,随访至1975年底,4年来一般情况尚好,偶有食欲不振,晚间腹胀,其他无不适。肝脾未触及。复查肝功能,除谷丙转氨酶偶尔波动在110170单位外,其他均属正常。19771月再次随访一般情况良好,肝功能正常,坚持正常工作。

 

 

 

关幼波论肝病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