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医案

阴阳学说在中医外科临床的运用

顾伯华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阴阳学说在中医外科临床的运用

阴阳学说是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它至今仍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在阴阳理论的指导下,能正确认识疾病,进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对提高疗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春,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由此可见,阴阳调和,诸病不生,阴阳失调是万病之根。所以调整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是我们辨证施治的根本大法,现就我们在临床中的点滴体会介绍如下:

一、 阴阳偏盛

人体阴阳处在互相消长,又互相制约的动态平衡中。阴阳双方可因素体盛衰而失去平衡,又可因热邪、火毒、寒邪、湿邪太盛而导致偏盛。

1. 阳盛

在病理变化过程中,出现为阳邪亢盛的热证。局部可见红肿热痛,全身可有壮热、口渴、面赤、便秘、溲黄、舌红、脉数等症状。其病如疖、疔、痈等大部分感染性疾患。致病原因可能由于素体阳盛,又感风、热、火毒;或过食辛辣、炙煿,脏腑结热;或五志化火等引起。例如颜面疔疮,往往由于醇酒辛辣,火毒内生。初起局部有粟粒样脓头,或痒或麻,红肿焮痛,根深坚硬,如钉丁之状;病再进则全身高热、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苔黄舌红、脉象洪数等一派热象的阳盛之证。如果治疗得当,则火毒清解而愈;如果治疗不当,则会“走黄”危及生命。

病例1. 赵某某,女,24岁,工人,住院号83670

一周前,右眼睑曾有一米粒样的脓头,自己挤压弄破,次日即向周围漫延肿胀,疼痛连及前额。曾注射青霉素未能控制病情,昨日溃破,出脓不多,突发高热而就诊。检查: 体温38.8℃,眼睑肿胀,边界不清,延及面颊,中心有数处脓头,周围红肿焮热。白细胞总数9200/立方毫米,中性83%,苔薄脉弦。证属火毒内蕴肌肤,血凝毒滞之阳证实证。盛者损之,热者寒之。拟清热解毒透脓为治: 处方: 紧地丁30克,野菊花9克,半枝莲15克,银花9克,连翘9克,赤芍15克,生地30克,生石膏(捣碎)18克,生山栀9克,皂角刺9克,外敷金黄膏、二宝丹。

二诊: 眼眦疔肿势局限,发热已退。眦内侧有波动感,再拟前方续服。

外治: 在眦内侧垂直切开引流,并以金黄膏、九一丹外敷。一周后痊愈。

2. 阴盛

即在病理变化过程中发生阴邪太过的寒证。局部出现酸胀漫肿,不硬不热,皮色不变,溃后脓出稀薄,挟有豆腐渣样物质;全身表现出衰弱、消瘦、形寒、舌淡、脉细等症状。其原因: 或先天不足,阳气虚弱;或后天失养,阳气衰颓: 或阴寒湿浊之邪大盛。例如流痰(骨与关节结核),多由于素体肾亏络空,寒湿阴邪乘虚侵袭,痰浊凝聚,引发本病。阴盛之证,如能及时温经散寒、化痰散结,多能消散。如果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则冷脓肿逐渐增大,郁久寒化为热,可破溃出脓。或是身体不虚,乃寒湿之邪阻于腠理,亦属阴盛。如寒冷性多形性红斑。

病例2. 许某某,男,20岁,门诊号75367

初诊19781130日: 自诉两手发疹瘙痒,每逢冬天必发,已反复45年,严重时溃烂,当春暖时自愈。曾按冻疮治疗无效,除平时怕冷,关节酸痛外,两手掌背均有散在性大小不等,水肿性红斑,突出皮肤表面,色暗红,部分红斑中央有水疱,少数糜烂结痂。苔薄白,脉沉细。证属风寒阻于肌肤,以致营卫运行不畅;拟桂枝汤加味以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川桂枝6克,赤白芍各9克,当归9克,威灵仙12克,生姜皮3克,大枣5枚,生甘草3克。外用: 杜红花9克,细辛9克,甘草6克。煎汤待温浸手,每次20分钟,12次。

二诊1215日: 14日后红斑转淡,水泡消失,素有关节酸痛,药后也有减轻,稍感口干。再宗原意,前方去生姜皮,加红花9克,生地9克,头煎内服,二煎浸手。又7剂痊愈,逢严冬时曾有复发,均用此方治疗,1979年后没有再发。

二、 阴阳偏衰

人体阴阳消长的正常关系遭到破坏,或阴或阳“消”之众过,则为偏衰。可有阳虚和阴虚之分。

1. 阳虚

是人体阳气耗伤的病证。在外科疾病中多由于素体阳虚,加之严寒外袭;或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脾肾阳虚;或因气血两虚,而致心阳不足。其局部症状为皮肤冰冷、青紫、麻胀、疼痛,或皮肤肥厚、蜡样光泽,色黄褐或紫褐,甚则硬如板状。全身可有关节酸痛,腰酸肢冷,无汗畏寒,恶心呕吐,腹胀纳呆,大便溏薄,牙齿松动,头发脱落,女子月经紊乱,男子遗精、阳痿等。如系统性硬皮病多由肾阳虚损、卫外不固,风寒外袭、阻于皮肤肌肉之间,痹塞不通,使营卫不和;或寒邪入侵脏腑,以致脏腑失调,气血凝滞而成。初期多有指端动脉痉挛现象,皮损先发于四肢远端和面部,最后全身皮肤以及内脏均受侵袭,出现畏寒肢冷、酸胀,大便溏泄,阳痿遗精,舌质淡体胖,脉细缓等阳虚寒盛之症状。如能以温补肾阳和营化温的治疗,使阳气恢复,病情自能逐步好转。

病例3. 董某某,女,31岁,门诊号8018211

19791月因足部麻木,以后手足苍白紫红交替,至某医院皮肤科确诊为“系统性硬皮病”。检查: 面、颈、两手、前臂、胸前大片皮肤稍肿胀,有蜡样光泽,部分色素减退,皮肤发硬,边界不清。苔薄舌淡,脉弦细。证属肾阳不足,寒湿内阻,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所致。拟温补肾阳、和营通络而化痰湿: 生熟地各18克,仙灵脾30克,锁阳9克,菟丝子(包)12克,丹参15克,当归9克,红花9克,净麻黄6克,川桂枝6克,熟附片(先煎)9克,鸡血藤30克,生甘草4.5克。

上方加减服5个多月,各种症状明显好转,肢端动脉痉挛现象天冷时也未复发,大部分皮损已变软,手指已能捏起。

2. 阴虚

是指血虚、津液不足、肝肾阴虚等方面的病变。其原因主要有火热邪毒灼伤津液;或素体阴亏;或脓水淋漓,久而伤阴;或大吐大泻;或空脏器官大量积液,津液不能输布全身;或大量出血;或过度劳役,夜眠不足,久耗精血等。有的伤于肌肤,有的伤于肠胃,有的伤于五脏。其症状纷繁复杂,但皮肤表现为局部肌肤干燥、粗糙、脱屑、皲裂、暗红、痒而不痛;全身形瘦色悴、口干咽燥、发热烦躁、大便干结、舌质红嫩或干裂、苔光剥、脉细数等症状。如复发性口腔粘膜溃疡,多由平素嗜食辛辣炙煿,脾胃积热,久而化火,循经上炎所致;或因思虑伤脾,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多表现为阴虚火旺之证,治应养阴清热为主。

病例4. 莫某某,男,40岁,门诊号,甲2049

口腔黏膜溃疡如绿豆或黄豆大小,焮红疼痛,上有脓腐,反复发作已20多年。有高血压、失眠病史。苔剥、舌有裂纹,脉细数。证属心阴不足,津液暗耗,虚火上炎。拟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生地18克,玄参12克,天麦冬各9克,丹参15克,知母9克,黄柏9克,柏子仁9克,黄连3克,淡竹叶9克,生甘草3克。

上药服2周溃疡愈合。以后复发再用此方,轻则用大补阴丸合六味地黄丸同服。随访两年中失眠已好,粘膜溃疡也未复发。

三、 阴阳相损

阴阳互相资生,才能不断地维持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阳之所生,本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五味的消化吸收全赖脾气健运。如果在疾病过程中,这种“阴阳互根”的协调关系受到破坏,则出现阴阳相损,即是人体的阳气和阴液,一方面的不足,可导致另一方面的耗损。如脾胃阳虚,则健运失职,不能清化五谷而为精微;气血乏源,则阴血衰少,出现头晕乏力、神疲倦怠、面色萎黄等气血两虚之证。反之,大量失血引起血虚,血虚则气无所依,阳气浮越于外,则可见发热、面赤、烦躁、喜饮、汗出等真寒假热之象。正如《外科枢要》所说:“疮疡发热烦躁,或出血过多,或溃脓大泄,或汗多亡阳,下多亡阴,以致阴血耗散,阳无所依,浮散于肌表之间,而非火也。”其原因也是引起阴虚或阳虚的病因。若任其长期存在,不及时纠正,使病情进一步发展,则为阴阳相损。如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多是肝肾不足,阴虚火旺,有的因自行调整或治疗及时可缓解而痊愈,有的因日久阴损及阳,而致脾肾阳虚。

病例5. 马某某,男,23岁,门诊号7722357

初诊1978121日: 患者因去年冬季手足生冻疮,至今春不能痊愈。后因高热住某医院,因肾损害,血沉96毫米/小时,血中三次找到红斑狼疮细胞,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控制,728日出院,后因发热、咳嗽、痰多来我院治疗。检查: 面部有小片红斑,轻度萎缩,手指关节背侧有不规则的红斑,伴萎缩性疤痕,肢端动脉痉挛现象明显。血沉85毫米/小时,胸透: 肺部有阴影,X线诊断“肺炎”,苔薄黄,舌尖红,脉细数(108/分)。证由肝肾不足,阴虚为热,营卫不和所致。治拟养阴清热,和营活血: 生地15克,玄参12克,麦冬12克,南沙参12克,炙百部9克,黄芩9克,白花蛇舌草30克,虎杖15克,上茯苓30克,茅莓根15克,左秦艽9克,地骨皮15克。强的松维持量,每日5毫克1片。

二诊1215日: 系统性红斑狼疮,近日胸闷气急,咳嗽不断,痰量加多,不能向左侧睡卧,神疲乏力,四肢酸软。检查: X线胸透,右肺有大片阴影,左下胸腔有少量积液。苔薄、舌质淡红,脉沉细数(132/分)。病久阴损及阳,脾肾两亏,肾虚不能宣调水气,脾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湿上壅。治拟益气健脾化痰利水: 党参12克,黄芪12克,焦白术9克,茯苓9克,姜半夏9克,陈皮4.5克,白芥子9克,葶苈子9克,桑白皮9克,木防己15克,川椒目6克。

三诊1222日: 咳嗽渐减,痰多清白,气急稍平,左胁隐痛。前方加蜜炙麻黄9克,川桂枝9克,鱼腥草30克,炙甘草6克。上方加减服1个月,主诉症状减轻,胸透: 右肺炎症已减,两侧胸膜腔下均有少量胸水,又内服3个月后胸透: 右侧大片胸膜增厚,左侧小片胸膜增厚,胸水基本吸收。

四诊1979120日: 肺炎已愈,尿常规检查: 尿白细胞56,红细胞,尿蛋白,颗粒管型56,下肢不肿,苔薄舌淡,脉濡数(100/分)。脾虚肾气不纳,拟益气健脾,和营补肾: 生黄芪12克,党参9克,焦白术9克,丹参12克,当归12克,菟丝子(包)12克,仙灵脾12克,五味子4.5克,大蓟根15克,米仁根15克,茯苓12克,金樱子9克,茅莓根15克。上方加减内服6个月,尿蛋白消失。以后有反复,但病情稳定。强的松量一直未增加,只用维持量,每日5毫克。

以上仅是点滴体会,尚有阳损及阴、阴阳相离、阴阳转化等问题,限于篇幅,将另文谈及。

(马绍尧赵尚华指导顾伯华)

 

 

 

顾伯华论外科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