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医案

临诊医案札记

顾伯华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临诊医案札记

笔者在临诊学习中,积累了一些医案。兹选记载较为完整者数则,并略叙诊治方法于案首。

一、 下肢溃疡

下肢溃疡,是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无论急性溃疡或慢性溃疡,均不易愈合。治疗本病,除给以外敷药物外,并应配合缠缚疗法[1]和热烘疗法[2] 对提高疗效、缩短溃疡愈合的时间有一定的作用,有助于患肢肌肉收缩,避免患肢发生水肿,使血液流动通畅;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兹举例如下:

1. 姚某某,女,25岁。门诊号: 78478。门诊日期: 1962813日。

3年前,左足背部生疮,初起有粟米样脓头,继则溃烂扩大;起病后即至某医院治疗,溃疡日渐缩小,但至直径2厘米大小时,即不再愈合,时流脓水,工作劳累及站立长久后,局部肿胀疼痛;休息后可减轻;后又至某医院治疗,但至今未愈。

检查: 左足背有1厘米×1.5厘米大小的溃疡,边缘不整齐,创面肉芽新鲜,四周有肥厚性疤痕,足背轻度肿胀,压之无明是凹陷。诊断: 臁疮(下肢慢性溃疡)。

治疗经过: 局部先用电吹风吹15分钟,然后在溃疡面撒以生肌散[3],再用生肌白玉膏[4]摊于消毒纱布上,盖贴患处,最后用绷带自足背近趾端缠缚至踝关节上方。每天换药1次。治疗7天,溃疡全部愈合,足背肿胀消失。

2. 赵某某,男,50岁。门诊号: 2740。门诊日期: 196484日。

2个月前,骑自行车时擦伤右足跟皮肤,继则溃烂流脓,右足肿胀,步履不便,久立后创口疼痛颇剧;曾在某医院中医外科治疗2个月,未愈。

检查: 右足内踝后方有1厘米×2厘米大小之溃疡,肉芽组织尚新鲜,边缘不整齐;四周皮肤暗红;足背及小腿下1/3处浮肿,压之有明显凹陷;大隐静脉有轻度曲张。诊断: 臁疮(下肢慢性溃疡伴有静脉曲张)。

治疗经过: 溃疡面撒以生肌散,外用红油膏[5]纱布盖贴,最后用绷带自足背部缠缚至小腿部。每天换药1次;并告诉患者应减少行动,休息时抬高患肢。治疗10天,溃疡全部愈合,足背及小腿部浮肿消失。

二、 慢性瘘管

瘘管,好发于肛门部、腹部、胁肋部、乳房部、耳前部等。临床上大致可分为化脓性、异物性、结核性、坏疽性、放线菌性及梅毒树胶肿等,其中以前三种较为多见。治疗时,应根据瘘管的部位、性质,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药物,对肛门、乳房、耳前部等的瘘管,如生于浅部者,采用手术切除;生于深部者,采用橡皮筋挂线;复杂性者,则采用手术切开配合橡皮筋挂线。对结核性或胁肋部或因腹腔手术后所引起的瘘管,则以药线蚀管为主。其方法是: 先用千金散[6]或五五丹[7]藤在药线上,按瘘管深浅插入管中,每天换药1~2次;至脓液减少而稠厚时,可改用二宝丹[8]或九一丹药线引流;约再经2周左右,应当取出药线时,伤口先有少量脓液流出,接着流出黏稠黄色液体如刨花水样,用棉花蘸之能拉成一条丝状者,是为即将收口的指征,此时不可再用药线,应改用生肌散收口(生于腹部的瘘管,另用棉垫压紧,包扎固定,以减少腹部运动,使伤口愈合时间缩短)。对一般化脓性瘘管,经切开或挂开管道后,用含升丹成分较少的药粉如七三丹[9]、二宝丹等提脓去腐。对异物所致的瘘管,须先取出异物(如死骨、线头等);异物取出后,如采用蚀管方法治疗者,当用含升丹成分较多的药粉如千金散、五五丹等蚀管。在治疗时必须正确无误地探得管道,探查管道时,必须做到耐心细致,动作轻柔,切忌用暴力;因为使用暴力常可在探查过程中造成假道,以致治疗失败。对不同部位的瘘管,探查方法亦有不同,如一般性瘘管,须将探针球头银丝拉直,然后进行探查;对乳晕部瘘管,须将探针球头银丝做成弯形,然后进行探查,才能正确探得管道,使银丝从乳头孔穿出。兹举例如下:

3. 王某某,男,49岁。门诊号: 94403。门诊日期: 196453日。

196312月间,因患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在某医院施行胆囊切除术。术后12天拆线,至14天时,手术创口突然自溃,由创口中窜出蛔虫一条,因而又在左侧腹壁作一辅助切口,作喂食用。至1964120日,胆囊区切口愈合,但左侧之切口至今不愈,脓水淋漓;曾做脓液培养,有绿脓杆菌生长;该院因考虑患者身体不宜再次手术,而介绍来我院。

检查: 右腹部胆囊区有一手术切口疤痕,大约10厘米,左腹部腹壁有一小孔,流出黄绿色脓水,质稀薄,量多,但无臭味;以药线探之,深约4厘米。诊断:腹壁瘘管(手术后遗症)。

治疗经过: 先用五五丹药线插入瘘管中,外盖红油膏纱布。每天换药1次。在每次换药拉出药线时,药线上均粘满腐肉,瘘管口流出多量脓液;治疗20天后,脓液转厚、量亦减少,粘在药线上的腐肉亦少;即改用九一丹药线引流。1周后,脓液更少,并在取出药线时,先流出少量脓液,接着有黏稠黄色液体流出;即停止药线引流,用生肌散收口;腹部用棉垫紧区,包扎固定。经10天后,瘘管愈合。共治疗37天。瘘管愈后,至今未复发。

4. 秦某某,女,62岁。门诊号: 35355。门诊日期: 19645月。

十余年前,在腹部有一红肿结块,日久化脓,经切开排脓后,创口至今未愈合;并在周围多处相继穿孔出脓,时好时发。曾在某医院施行瘘管切除术2次。1962年来我院门诊时,亦给以手术切开和橡皮筋挂线治疗,均未获效。

检查: 腹部脐之上方有5厘米×7厘米大小的结块,局部高低不平、质坚硬,肿块表面有8个小孔,按之均有黄稠脓液流出,有臭味;用球头银丝探针探之,各小孔之间均相通连,管道深入腹壁约4.5厘米。诊断: 腹壁复杂性瘘管。

治疗经过: 在局部麻醉下,用有槽探针先后贯穿各管,再用剪刀将所有管道全部剪开;术后用七三丹掺于创口,用棉花填塞,外盖红油膏纱布。每天换药2次。经治疗15天后,管壁结缔组织大部腐脱,脓水减少,臭味消失,即改用九一丹。10天后,创面逐渐缩小,脓水亦尽,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最后用生肌散收口而愈。共治疗35天。瘘管愈合后至今未复发。

5. 杨某某,男,45岁。门诊号: 898。门诊日期: 1964718日。

19632月间,胁肋部生一肿块,皮色不红,漫肿疼痛;经某医院诊断为“胸壁结核”,给以链霉素等治疗,但未见效。同年5月间,做手术切开排脓;术后2周,收口而愈。不久又反疤出脓,又经治疗,3周后,创口愈合。至1964622日,再次复发,穿溃流脓。既往有肺结核史。

检查: 左侧第六七肋间有一手术疤痕,长12厘米,中有黄豆大小之小孔,有稀薄脓液流出,创口深约3厘米。诊断: 肋疽(胸壁结核性瘘管)。

治疗经过: 先以五五丹药线插入瘘管中,外盖太乙膏,每天换药2次。经10天后,脓液转厚,即改用二宝丹药线引流;又经7天后,脓水减少,并有黏稠黄色液体流出,改用生肌散收口而愈。共治疗24天。

三、 神经性皮炎和慢性湿疹

神经性皮炎和慢性湿疹,都是慢性皮肤病。治疗这两种皮肤病,除给以局部涂敷麻油膏[10]或青黛膏[11]等以外,并配合热烘疗法。热烘疗法用于这类皮肤病,有二个作用,一是由于热的作用,使药力易于透达皮肤,二是因为神经性皮炎和慢性湿疹的发病原因,与精神因素有关,往往随着患者的情绪波动而使症状加重,因此对局部皮损处给以适宜的温热刺激,可起到调整作用。但由于这两种皮肤病均属慢性疾患,所以治疗的时间也较长,一般须连续治疗1~2个月才能取效。兹举例如下:

6. 祝某某,男,40岁。住院号: 6803。住院日期: 19647月。

30年前,在左膝弯手掌大小的区域内,发出散在性丘疹,自感剧烈瘙痒,搔破后形成糜烂,流滋水,逐渐蔓延至两大腿及小腿部,每逢夏季则症情加重,冬天则减轻。曾在某医院诊治,诊断为“湿疹”。经胎盘组织液肌肉注射,自血疗法,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及硫代硫酸钠,口服苯海拉明、非那更及中药等。

检查: 两小腿内外侧及两大腿内后侧,有大片色素减退斑,斑片中央及周围有散在性丘疹及糜烂,糜烂面有少量滋水,周围皮肤粗糙而肥厚,呈苔藓样变;两腿皮损呈对称性,但以左侧为甚,左侧小腿兼有轻度象皮肿。诊断:慢性湿疹。

治疗经过: 给予和营清热利湿之剂内服,外涂青黛膏,并用电吹风热烘15分钟。每天1次。经治疗4天后,局部丘疹大部消失,糜烂好转,滋水减少,自觉瘙痒减轻。继续治疗至2周后,丘疹消失,粗糙肥厚的皮肤亦渐变软,自觉仅有轻微瘙痒。治疗至第3周,皮损全部消失,仅留有色素减退斑。即出院。

7. 向某某,男,28岁。住院号: 6911。住院日期: 19648月。

大便时肛门出血,血色鲜红、量多,时止时发,至今已7年余;近2年来,大便时肛门脱出,大便后能自行回纳。左腘窝部皮肤粗糙肥厚,伴有剧烈瘙痒,至今已8年,情绪紧张和夜间瘙痒更甚。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神经性皮炎,经外搽药膏及内服药等治疗2个月。后又转至某医院门诊治疗,采用X线疗法、1% 氢化可的松软膏及七星针击剌疗法等。

检查: 肛门截石位7点钟处有痔核一枚,色紫。左腘窝部有6厘米×3厘米大小的皮损,边界清楚,呈苔藓样变,有轻度脱屑。诊断: 内痔(Ⅱ期);② 牛皮癣。

治疗经过: 内痔用手术结扎治疗。牛皮癣用疯油膏外搽,加电吹风热烘15分钟。每天1次。经治疗5天,局部瘙痒消失;治疗至2周时,局部皮损基本消失;治疗20天后,局部仅留色素沉着。

四、 瘰疬

中医所称的瘰疬,大都属于现代医学的结核性淋巴结炎。本病在未溃时,不易消散,溃破后则疮口呈潜行性,周围形成空壳,不易收口。治疗方法是: 对体质虚弱者,给以内服药调补,注意营养及休息;② 瘰疬溃破后,周围有空壳形成者,须作扩创手术,剪开溃口周围空壳,或部分剪去空壳之皮肤;如瘰疬多处破溃而溃孔之间相通连者,须将溃口之间的组织剪开;如瘰疬部位较深而该处有大血管者,则用橡皮筋挂线[12],将其挂开;挂开后用五五丹提脓去腐,至腐肉大部脱落,脓液由稀薄转为稠厚时,可改用二宝丹;至腐肉脱净,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时,则用生肌散收口。在治疗过程中,如发现疮口周围空壳再次形成时,须及时再行扩创。兹举例如下:

8. 张某某,女,25岁。住院号: 5336。住院日期: 19639月。

19635月间发现右颈部有一结块,大如桃核,皮色不变,推之可动,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即至某医院诊治,诊断为“颈淋巴结结核”,经肌肉注射链霉素,口服异烟肼片等治疗;左颈部亦有结核发生,日久结核固定,皮色变为暗红,于72日切开排脓,流出稀薄脓液(脓液涂片找到结核杆菌);术后,继续使用链霉素、异烟肼,后转来我院治疗。

检查: 颈部二侧有疮口2处,周围皮色暗红,右侧红肿范围7厘米×9厘米,疮面3厘米×2厘米;左侧疮面2厘米×3厘米,而疮口均有白色腐肉,疮口呈潜行性,四周有空壳,流出稀薄脓液,并夹有败絮样物质。诊断: 瘰疬(颈淋巴结结核)。

治疗经过: 内服养阴清热之剂。入院后当日,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扩创,将周围空壳处用剪刀剪开;术后撤五五丹,以红油膏纱布盖贴。每天换药2次;经20天后,疮面腐肉渐渐脱落,脓液由稀薄转为稠厚;但左侧之疮口下方又有空壳形成,再次给以扩创,并改用二宝丹;以后腐肉渐渐脱落,脓水减少,肉芽组织逐渐生长;最后用生肌散收口。共治疗40天。疮口全部愈合。随访1年,未见复发。

1 缠缚疗法: 于溃疡局部敷药后,外用纱布遮盖,另以绷带缠缚患处及整个小腿,再用弹性护套固定。

2 热烘疗法: 于溃疡局部涂上药膏后(须均匀而极薄),再用电吹风烘(或火烘)患部,每天1次,每次约20分钟(时间可视皮损部位大小而增减)。烘后即可将所涂药膏擦去。

3 生肌散(经验方): 制炉甘石五钱,滴乳石三钱,滑石一两,血珀三钱,朱砂一钱,冰片一分。上药研极细末。

4 生肌白玉膏(经验方): 尿浸石膏90%,制炉甘石10%。将石膏(需用尿浸半年或用熟石膏)洗净,水漂2个月,然后煅透,研极细末,与炉甘石粉混合,和匀,用麻油少许调成膏,再加入黄凡士林适量(配制此膏,药粉与油类之比约为37)。

5 红油膏(经验方): 凡士林十两,九一丹一两,东丹一钱半。先将凡士林烊化,然后徐徐将九一丹和东丹调入,和匀成膏。

6 千金散(经验方): 乳香(炙)五钱,没药(炙)五钱,轻粉五钱,朱砂(飞)五钱,白砒(煅)二钱,赤石脂五钱,五倍子(炒)五钱,雄黄(煅)五钱,蛇含石(醋制)五钱。各药分别研极细末,和匀。

7 五五丹(经验方): 熟石膏五钱,升丹五钱。共研极细末。

8 二宝丹(经验方): 石膏(煅)八两,升丹二两。共研极细末。

9 七三丹(经验方): 熟石膏七钱,升丹三钱。共研极细末。

10 麻油膏(经验方): 轻粉钱半,东丹一钱,朱砂(飞)一钱。上药研极细末,用麻油四两,煎微沸,入黄蜡一两,再煎,至无黄沫为度,离火后,将以上药末徐徐加入,调匀成膏。

11 青黛膏: 青黛散二两半,凡士林十两。先将凡士林烊化,冷却后,将青黛散徐徐调入,即成。

12 橡皮筋挂线: 先用球头银丝自甲孔探入管道,使银线从乙孔穿出,然后将丝线做成双套结,用橡皮筋线1根结扎于自乙孔穿出的银丝球头部,再由乙孔回入管道,从甲孔抽出。这样,橡皮筋线与丝线贯穿于漏管两口。此时,将扎在球头上的丝线与橡皮筋线剪开(丝线暂时保留在管道内,以备橡皮筋线在结扎中断时,可以另行更换橡皮筋线),在橡皮筋线下垫2根丝线,然后收紧橡皮筋线,打一个单结;再将所垫的2根丝线分别在橡皮筋上打结,予以固定;最后抽出保留在管道内的丝线。

(顾伯华唐汉钧)

 

 

 

顾伯华论外科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