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医案

血证证治及病案举例

龚志贤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血证证治及病案举例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所见到的出血证,包括咳血(咯血)、吐血(呕血)、衄血(鼻衄、齿衄)、便血(肠风、脏毒)、尿血、皮下出血(紫癜、肌衄)、妇科崩漏及外伤出血等。中医统称为血证。

本篇只就余在临床工作中所诊治的咯血(肺痨咯血、支扩咯血)、衄血(鼻衄)、便血(内痔出血)、皮下出血(紫癜)、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胎动不安(先兆流产)等点滴经验介绍之。

考血之由来,《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其主要来源于“水谷精微”,食物经脾胃的消化吸收,取其精微,转输于肺,在肺的气化作用下,“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血贯注于心,由心所主(心主血脉)、脾统摄(脾统血),静卧则归肝(肝藏血)。平人之血,在心、肝、脾作用下,行于经络脉道之中,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供应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血与气是相互依存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守,血随气而行,平人之血,在气的统帅下,畅行脉络,充达肌肤,流通无滞,此谓循经,乃循其经常之道也。温和则血循经脉流行,若气滞、气结、气迫、遇冷、火迫等皆可致血不循常道而溢出于脉络之外,发为各种出血病证。

血证通治之法有四。其一调气止血。出血之证,气多逆乱,未有气不逆乱而血先出者也,故治血证,当先调气,气和则血止。其二消瘀。血止之后,其离经之血多为之瘀,瘀血或壅而成热,迫血离经而行,则再现出血,或变而成痨,或结为瘕积,或刺痛,日久变证百出,不可不防,故必当消瘀,免致招来后患。其三宁血。血止瘀消之后,当防其再次潮动而复出血,则需药安之,称之为宁血。其四当补血养血。“精气夺则虚”,去血甚多,血无有不虚者,故当补养之。血属阴物,血去多,阴亦虚也。阴为阳之守,阴虚则阳无所附,久则阳亦随之而散,致阴阳气血诸虚,故养血补血兼顾阴阳,方可获全功。

一、 咯血(肺痨咯血、支扩咯血)

咳嗽咯血之证,其血系由肺而来,故必有气逆咳嗽之病史。往往咯血之先,必然咳嗽加剧,先见痰中带血,或痰血兼行,或血多痰少,甚则大口咯血,亦可因之而窒塞气道而亡。凡肺系疾病(如肺炎、支扩、肺结核、肺癌等)及他脏影响肺者(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者),皆可致发咳嗽咯血。其证复杂,当详审之。余就肺痨咯血、支扩咯血之证治简介如下:

1. 肺痨咯血

肺痨之病,多系体质虚弱,正气不足之人,因接触肺痨病人,感受病者之气,痨虫乘虚由气道而侵入人体为害。肺痨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呼吸道传染),古人已认识到这一点。如《肘后备急方》指出此病“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故古人又称之为“痨瘵”、“传尸”、“尸注”等名。

【临床症状】痨之症状: 始见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两颧桃红,渐至夜热盗汗,心烦失眠,女子月事不行,男子梦遗滑精,痨至极期则大骨枯槁,大肉消脱,形如骷髅,骨髓内消,毛发焦悴,肌肤甲错,声嘶音哑,气喘自汗等。咯血:肺痨初起多于晨间咳嗽少许稠痰而不带血,病情加重时咳嗽气短,胸痛痰稠量增,痰中挟血丝血块,痨虫蚀肺伤络极重时,可致咳嗽胸痛,痰血量多,舌质光红,脉象细数。

【病因病机】气血虚弱,痨虫侵犯,两虚相得,故客其形,而成肺痨。痨瘵既成,痨虫蚀肺,伤及精血,阴津伤,阳气耗。肺痨之疾,始以阴虚为主,久则气阴亏耗,终至阴不恋阳而虚火妄动致成阴虚火旺之疾。肺为清肃之脏,只容得清气而不容邪气,邪气干之,则呛而咳,虚火伤络,或加之痨虫疰蚀肺系,肺络伤损,皆可致发咯血。

【治则】《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肺痨咯血,以痨为本,咯血为标,标急当先治其标,宜温阳化气,清热降火止血。血止后,缓则求其本,宜滋阴润肺杀虫。大量咯血时,应嘱病人卧床休息,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消除思想恐惧和焦虑,密切配合治疗,善自调摄护理,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对症处理。

【方药】止血可选用下列方药。

方一: 黑姜炭6克,侧柏炭50克,陈艾炭9克,仙鹤草30克,大小蓟各25克,白茅根30克,水煎分次,用童便兑服。重症可日夜服二剂,连续服至血完全止后才停药。

方二: 大小蓟,侧柏叶,茜草根,大黄,山栀,棕榈牛耳大黄各等分,炒焦黑研为细末,或制为小丸,每服6克,日二、三次,血止后停服。

方三: 白及粉1.5~3克,每日三次,白开水冲服。

方四: 阿胶切成小块,用海蛤粉炒泡成珠,然后用阿胶珠一粒噙化,连续噙化数粒,每日可噙化二、三十粒,以血止为度。

说明: 处方一、二对大量咯血疗效较好,尤以方一煎剂更为适用。方三和方四对痰中少量带血者有效。若大量咯血时,应主选一、二两方,三、四方只宜作辅助治疗用。

【方解】方一系《金匮》柏叶汤(柏叶、姜、艾、马通汁)加味而来。方用姜炭、艾炭、马通汁(童便代之)引火归源,行血止血;柏叶炭、大小蓟、白茅根、仙鹤草凉血止血。方中药物温清并用,血止而不致瘀,方效著而性平,咯血者可放心服之。今时之医用柏叶汤,每畏姜、艾之温燥,多去而不用,或加生地、丹皮、黄连、知母、藕节等寒凉之品,又谓童便乃人之排泄物,认为不洁,多不用之,故其方投之不效矣!考童便性味微温、微咸,功可引火归源,导血下行,单用亦可止血,故《血证论》云:“吐血咯血者饮童便,百无不生”。极称道童便之神效也。

【病案】邵某某,男,54岁,干部。门诊号1494071982613日初诊。

反复咳嗽、咯血七年,加重二年余。

患者初因高热、咳吐脓痰中带血丝而住某医院,诊为肺炎、肺结核。经用青、链霉素治疗,肺炎痊愈,结核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抗痨治疗,病情稳定。

两年前因工作劳累,痨病复作,致大咯血(约500毫升)再度入院,后因咯血曾住院四次,每次皆需用“垂体后叶素”、“止血定”等西药,要十多天血才能完全止住,甚为苦恼。近半年来证情更为加重,每隔半月至20天左右必大咯血,大咯血止后,平时亦见痰中带血少许,投以多种西药治疗,效果不显。患者于昨夜突然又大咯血,每次咯血量约50毫升,至今晨已咯血三次,自觉头晕、心悸。后经人介绍求余诊治,查形体消瘦、面色白,舌质红,脉细数无力。辨证认为此系痨病久咳伤肺,气不摄血,宜治痨止血兼顾之。用柏叶汤加味: 侧柏炭50克、艾炭3克,姜炭5克,百部15克,葎草30克,黄芩12克,白及12克,明沙参25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一剂咯血减,二剂血全止,续服三剂以巩固其效,后转以滋阴润肺杀虫之剂疗之,连续诊治半年未再咯血。

2. 支气管扩张咯血

中医无支气管扩张之病名。支扩咯血多属中医内伤咳嗽咯血之范畴。

【临床症状】早期支扩患者,只有轻微咳嗽,稠痰中带少量红血;重者每咳稠浓痰挟血,有时血多痰少,其血从口中咯出,颜色多鲜红。极严重者可连续吐鲜血数十口。

【病因病机】支扩之患,病程较长,多系肾阴久虚,水不涵木,木火刑金,灼前肺液而为痰,其痰多稠,阻滞气道,肺失清肃,咳嗽加剧,损伤肺络,血不循经溢出脉络而成咯血。

【治则】咯血多者,首当收敛止血,血止之后,宜滋肾润肺,平肝泄火。

【方药】侧柏叶30克,陈艾叶9克,姜炭6克,白茅根30克,大小蓟各25克,旱莲草30克,仙鹤草30克。

说明: 支扩咯血者,一般服上方二、三剂血即可止,血止之后再辨证治其本。

【方解】本方亦是《金匮》柏叶汤加味而来。方用侧柏叶清热凉血为主药;艾叶微温,活血止血;姜一定要用姜炭,姜炭已不燥热,善能止血;仙鹤草性温味涩,为收敛止血之要药;茅根性平,能清肺热、血热,凡咳血、咯血、吐血、衄血、尿血均可用之,用量宜重,鲜者尤佳。支扩咯血多系气不摄血,络破血溢,营血大伤,须急用收敛止血法治疗。本方五味药温清并用,能行血中之气,凉血清热。故可收迅速止血而不致瘀的功效。患者一般服此方二三剂即可止血,血止之后根据病情辨证施治为妥。

【病案】徐某某,男,60岁,军人。

患支扩多年,以前经常痰中带血,1959年突然发生大咯血不止,血色鲜红,经用多种中西药均未获效。经余治疗,处以上方,因药价低廉,患者怀疑几味廉价草药“不能治我之重病”,经再三说明药之治病,不在贵贱,只要对症用药,疗效极佳,可予试服。病人试服一剂,咯血减轻,甚喜之,再进两帖,咯血全止,以后每遇咯血复发时,再投此方,亦获显效。

二、 衄血(鼻衄)

【临床症状】鼻衄是鼻孔一边或两边鼻腔出血,或点滴而出,或血流如注,兼头昏目眩,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色赤量少,舌质红,苔黄燥,脉象滑大或弦数。

【病因病机】“鼻为肺窍”,为气体出入之通道,“肺气通于鼻”,风热及温热之邪上乘,侵犯肺系,肺失清肃,邪从鼻窍出入,伤损鼻腔之络脉,可致鼻衄;或因风寒由皮毛入侵,蕴肺化热,伤损肺络,亦可衄血,因于肺热此其一也;或因心经火旺犯肺,肺为心火所灼,火气上炎,从肺窍出入,亦可伤及鼻络而衄血,此其二也。

【治则】其一,肺热所致鼻衄,治宜辛凉解表,凉血止血。其二,心火灼肺之鼻衄,宜清热养阴,凉血止血。

【方药】方一: 银花15克,连翘10克,牛蒡子12克,薄荷10克,鲜芦根30克,侧柏叶30克,仙鹤草30克,轻煎服。日一二剂,血止后停药。

【方解】此乃辛凉解表之银翘散加减而来,方用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辛凉解表散邪,牛蒡子尚能散风热,通大便,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壅盛,可致大便燥结,鲜茅根、侧柏叶、仙鹤草凉血止血。

方二: 焦山栀10克,生地黄24克,大小蓟各12克,仙鹤草30克,侧柏叶30克,鲜茅根30克,水牛角尖30克(先煎半小时),水煎服。

【方解】此乃清热凉血之犀角地黄汤变化而来,今犀角多不可得,重用水牛角尖代之,宜久煎。水牛角为主药,清心火解毒,心火得清,肺热可平;山栀撤三焦之火热;生地、茅根凉血滋阴,可助水牛角清血热解火毒之功。仙鹤草、大小蓟、侧柏叶凉血止血为辅。本方清心火,凉血止血之力极强,鼻衄血极多者亦可止。

三、 便血(内痔)

血从谷道(肛门)而下,在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者,统称为便血。对便血较早而详细地论述者有明代张景岳“血在便后来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胃”、“血在便前来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景岳全书)后世医家又以血色之清浊分“肠风下血”和“脏毒下血”。如《证治要诀》:“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肠风下血”者多为肛门直肠部位之病变。如今之内、外痔、肛裂、直肠息肉、直肠和肛管部癌变等许多疾病都有便下鲜血的症状,都属“肠风下血”的范畴。中医认为肠风下血系因过量饮酒,饥饱不匀,或过食辛辣,或肥甘美味太过,或久坐久立,或重力太过,或素来便结等致湿热蕴结,下注大肠损伤血络而成便血。此证初起为实,久则营阴受损,证多虚实参半。

“肠风下血”其血鲜红为临床常见之症状,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今就“内痔”所致的“肠风下血”之证治作介绍。

【临床症状】初期内痔每于大便结燥时,在粪之表面带有鲜血,或便后从肛门有鲜血点滴而下,因无所苦,不易觉察,往往见血沾手纸上方引起注意。痔较重者可于便时内痔脱出,便后自行收回。偶有肛门坠胀,便时滴血增多。痔极严重者,于排便时痔脱出不能自然收回,须外力推之方可缩回。因痔反复摩擦其皮增厚,出血反而少见。因痔不能自行回缩,肛门胀痛极为痛苦。偶因摩撞皮破而血流如注。

【方药】初期及较重期内痔,完全可以用内服药治愈。余用鬼针草嫩叶切碎,调和鸡蛋二枚,不放盐,可加少许白糖,用植物油煎之,早晨空腹吃,连服5~7天,内痔可自行脱落(鬼针草嫩叶煎鸡蛋分量以调蛋合适为度);或用鬼针草60~90克,煎水服,每日一剂,连服30余剂亦可。内痔肿痛时,用上好槐花15克泡开水服,疗效极好。

注: 鬼针草(渝州又名一包针)系菊科植物鬼针草的全草。全草入药。《本草拾遗》载:“味苦,平,无毒。功用: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泉州本草》载:“消瘀、镇痛……治肠出血。”

槐花系豆科植物槐树的花蕾。上好槐花指结花蕾将开时,采鲜花晒干备用。若花开落地后,从地上扫来晒干者,疗效不佳。其味苦、性凉,有清热、凉血、止血之功,主治肠风便血、痔血。

四、 皮下出血(紫癜)

皮下出血属中医肌衄之范畴。其证有虚有实,实者系温热火毒之邪迫血妄行致发癍疹,谓之“血热发癍”或“热毒发疹”,皆属中医温病范围,应按卫气营血辨证,宜清热、凉血、解毒、化癍,方用犀角地黄汤、化癍汤、清瘟败毒饮之类治疗。虚者多系肾气不足,肾精亏虚,阴虚火旺,或心脾两虚,脾不统血,气不摄血致血溢于肌肤之间,俗称之为皮下出血,或称之为紫癜。此两型紫癜多书皆有记载,不再赘述。余在临床工作中尚多次见有肝郁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而发紫癜者,用疏肝益气、补血祛瘀之法取效。特将临床脉证录之于下,并举效案一例,仅供参考。

 

【临床症状】胸闷胁满,胃纳欠佳,口干不渴,小腹气胀,大便不实,小便不畅,疲乏倦怠,精神不振,而色少华,舌有瘀点,苔白薄润,脉沉涩迟缓。

【病案】王某某,男,17岁,学生,乐至县人。197811月诊。

患者体素健康,很少生病。78年参军体检时发现双下肢有片状紫癜,查血小板5/立方毫米,因之不能入伍,求余诊治。自述胸闷胁胀,常喜嗳气,食欲不佳,疲乏无力,夜常思绪万端,难于入眠,二便清调。查舌质淡边沿紫黯有散在瘀点,苔白薄滑,脉沉细弱,双下肢大腿内侧有片状紫癜。辨证认为系肝失条达,血络瘀滞,脾胃虚损,生化不足,气血两亏,气不摄血,血外溢络道发为紫癜,宜疏肝益气,补血化瘀之法以治之。

处方: 柴胡10克,白芍18克,枳壳(炒)10克,黄芪25克,当归1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白茅根30克,炙甘草5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30剂。

患者服上方七八剂后,下肢紫癜完全消失,食欲增加,四肢有力,精神好转,仍照医嘱坚持服药至30剂,诸证消失,查血小板增至8/立方毫米。于第二年体检合格,入伍当兵,现尚在部队服役,身体康健。

按: 紫癜一证,诸医者多责之于气血不足,气不摄血而用大剂归脾汤加三七粉、丹参、棕榈炭、生地等活血止血之品疗之取效,亦有谓之紫癜乃肾精不足,精不化血,阴虚火旺迫血而发者,用地黄汤之类滋肾阴,填精髓、撤虚火治之。

鲜有用疏肝、益气、化瘀法者。考丹溪有诸证生于郁者,创六郁之说。《丹溪心法》:“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可见因情志不疏,气机郁滞,气郁日久可由气及血,发为紫癜。本例用仲景四逆散(柴、芍、枳、甘)疏气机、当归补血汤(芪、归)益气血,并加用三棱、莪术行血化瘀之品组方,具疏肝益气、活血化瘀之功。一方投之取效,乃贵在辨证施治也。

五、 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过多和行经时间延长,可归入祖国医学的“崩漏”范畴论治。崩与漏的临床表现虽不同,但其发病机理则一,并常可互相转化。如《济生方》:“崩漏之疾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也,所以中医常崩漏并称。来势急,出血量多,且血色鲜者叫“崩”,行经时间延长,且血色淡,淋漓不净的称“漏”。“崩漏”病证,临床应诊时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已婚妇女,则应首先想到妊娠流产、宫外孕等,老年妇女则应想到子宫肌瘤和恶性肿瘤。流产、宫外孕、肿瘤等多种妇产科疾病虽都属中医崩漏范畴,可按崩漏论治,但这些疾病往往证情急迫,内服中药一时难以凑效,要采取中西医结合诊治,其疗效较好。而“宫血”一证,西医甚为棘手,而中医疗效较为满意,特予介绍之。

【临床症状】每经行来血量多,且出血时间延长,约旬日方净,或淋漓半月不止,间隔五、七天又行,因失血过多,常有头昏、心悸、乏力、倦怠、面淡少华等证,舌质淡,脉细弱。

【病因病机】冲为血海,乃全身气血运行之要冲,任主胞宫,主一身之阴,凡精、血、津、液皆属任脉总司。冲任之脉皆始于胞中,若冲任受损,不能制约经血,血下不止,发为崩漏。

【治则与方药】论治首当分清崩与漏,崩证有虚有实,漏证则虚多实少。虚证中以气虚、阴虚、血虚较为多见,实证中则以血瘀、血热、气郁较为多见。

1. 出血量多或持续不断,色淡红,自汗气短,颜面浮肿,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脉象虚弱者,辨为脾气虚弱,不能统血,治宜益气温中。方药:

党参15克,黄芪20克,当归10克(可用鸡血藤15克代),陈艾叶10克,炮姜炭10克,炙甘草10克,茜草12克,乌贼骨12克,水煎服。

2. 出血持续不断,色淡或暗,少腹寒冷,腰背痠痛,恶寒,舌淡苔滑,脉沉细弱者,辨为肾阳不足,血室虚寒,治宜温肾补阳,温运血室。方药:

补骨脂10克,菟丝子饼10克,炒杜仲12克,核桃肉30克,官桂10克,台乌10克,血余炭10克,陈艾叶10克,水煎服。

3. 出血量多而色淡红,面色萎黄,心悸,头晕目眩,舌质淡,脉细弱者,辨证系因心主血,脾统血,心脾失司所致,治以补养心脾。方药:

当归10克,川芎6克,熟地10克,白芍10克,党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2克,制香附10克,益母草30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水煎服。

又方: 三七粉1~2克,用五味子6克煎汤冲服,每日2~3次。

4. 出血量多,色深红,面赤,口干渴欲冷饮,舌尖红,苔黄腻,脉象弦数者,辨为血热妄行,血不循经,治宜清热凉血。方药:

侧柏叶60克,大、小蓟各15克,虎杖30克,益母草30克,槐花15克,焦山栀10克,白茅根30克,水煎温服。

5. 出血量多,色紫黑有块,块去则痛减,下腹胀痛,拒按,小便清长,舌苔灰暗,脉象弦涩者,辨为血室瘀滞,治宜活血祛瘀。方药:

鸡血藤30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泽兰叶30克,制香附12克,茜草12克,乌贼骨12克,水煎温服。

6. 出血量或多或少,或淋漓不断,胸腹胀满,甚则乳房亦胀痛,头痛,胃纳差,或噫气,或矢气,舌苔淡黄或白腻,脉象弦涩者,辨为肝郁气滞,治宜条达肝气。方药:

柴胡12克,白芍15克,炒枳壳10克,甘草6克,郁金10克,陈皮10克,青藤香6克,血见愁12克,茺蔚子15克,黄荆子15克,水煎温服。

六、 胎动不安流血(先兆流产)

《诸病源候论》曰:“冲任之脉,为经脉之海,皆起于胞内,手太阳小肠脉也,手少阴心脉也,是二经为表里,上为乳汁,下为月水,有娠之人,经水所以断者,壅之以养胎,而蓄之为乳汁。”所以妇人怀孕之后,经血当断。若妊娠之后,血不养胎,从阴道时时而下,淋漓不断,其轻者称之为“胎漏”,或称“漏胎”;其重者除阴道来血以外,常伴有胎动下坠,腰痠腹胀等症状,则称之为胎动不安,即西医谓之“先兆流产”。

【临床症状】妊娠之后七个月以内出现阴道流血,胎动下坠,或轻微腹部胀痛、腰痠等症状。如出血量多,腹痛剧烈,羊水流出,则已发展为不可避免性流产。如出血持续不止,或出血虽已停止,而胎动消失,则应考虑为死胎。胎当保则保,若胎已死,则为“邪气”,留则伤正,其害非浅,为医者临床之时当详诊辨之。

【病因病机】妊娠之后,其胎要靠脾、肾、冲任气血之固养才能不断地生长发育。若脾胃不健,气血不足;或嗜食辛燥之品,血分有热;或房事不节而伤肾气;或劳力太过;或跌仆闪挫耗伤气血,损及冲任,胎元失养皆可致发胎动不安。

【治则】益气血,补脾肾,固冲任,安胎元。

【方药】党参12克,黄芪12克,当归9克,阿胶珠9克,炒杜仲15克,川断15克,桑寄生15克,菟丝饼6克,土炒白术15克,黄芩9克,陈艾叶3克。

加减法: 脾土虚,纳差,便溏的加砂仁3克,广藿香6克,黄芩减为6克;血热扰及胎元,胎动腹痛,舌红,口干的加生地9克,白芍9克;小便黄赤的加茯苓12克,均去黄芪。

【方解】本方乃张景岳“泰山磐石散”加减而成。方用党参、黄芪、当归健脾培土,益气补血,固冲任,养胎元,并用杜仲、川断、桑寄生、菟丝子补肾固胎为主药;用阿胶珠、艾叶止血;黄芩、白术安胎共为辅佐,诸药配合,有补气血,健脾肾,固冲任,安胎元,止漏血之功效。

【病案】吴某某,女,26岁,护士。门诊号163811964427日就诊。本院职工。

患者初因妊娠呕吐,故少食,形瘦弱。孕已四月余,昨因单位卫生大检查,大搞环境卫生,操劳太过,疲乏无力,腰痠腿软,昨夜卧难安,小腹微痛胀,今晨阴道来红少许,故急求诊。

查舌质淡,苔白润,脉滑数,面淡少华。

证系气血不足,脾肾两虚,劳力太过伤及胎气,致为胎动不安漏血证,拟补气血、健脾肾、安胎止血之剂疗之;方用泰山磐石散加减。

台党参12克,炙黄芪25克,秦当归9克,阿胶珠9克,炒杜仲18克,川续断18克,桑寄生15克,菟丝饼9克,炒白术12克,陈艾炭6克,姜炭3克。

水煎,日一剂三煎,三服。三剂,卧床休息三天。

二诊: 血已止,食稍增,精神佳,舌淡,苔白润,脉滑。上方去陈艾炭、姜炭,加砂仁5克、茯苓12克、黄芩6克,五剂。

后未来诊。随访得知,服上方后食欲大增,形渐胖壮,怀胎十月,娩下男婴,重3500克,合家甚喜。

关于保胎单方,余常用“苧麻头”(即织麻布的麻用头部鲜的)两许(多用至半斤亦可)同糯米煮粥服,每天煮服一次,连续服用1020天,效验称佳。

 

 

 

 

 

龚志贤论杂病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