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医案

痛经证治及病案举例

龚志贤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痛经证治及病案举例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在经期,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随着月经周期而持续发作,这种症状,称为“痛经”,又叫“经行腹痛”。如果仅感小腹或腰部轻微胀痛不适,这是常有之象,不作痛经论。

本病之因是血气运行不畅所致。因经水为血所化,而血又随气运行,倘气充血沛,气顺血和,则经行通畅无阻,自无疼痛之患。如气虚血少,或气滞血瘀,使经行涩滞不畅,不通则痛。巢氏《诸病源候论》云:“小腹痛者,此由胞络之间,宿有风冷搏于血气,停结小腹,因风虚发动,与血相击故痛。”又云:“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下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凝,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察。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当以察意,言不能悉也。”古人这些精辟的论述,不但阐明了痛经发病之因,而且指出了痛经一证有虚实之分,告诫我们在临证之时必须详辨,才能对症,从而取得较好之疗效。

治疗痛经一证,应当“以通为用”、“以畅为快”,故以通调气血为主,以行瘀、温经、补虚为辅。使气血运行畅通,则痛经之证可除。

余每遇痛经之证,当细察其因,详辨其证,然后处方用药。下文就脾虚湿滞、气血不畅之痛经证治论之。

【临床症状】妇人经水将至之前,因气血瘀滞,经水不得畅行,先现腰腹胀痛,或少腹胀而腹不痛,或血瘀甚而先下黑色血块,或气滞湿阻而先有黄白带下,待经水畅行,则诸痛渐渐停息。

本病在腰腹作痛时,由于气滞湿阻而小便量少或黄;由于血瘀而大便滞涩;或浊瘀乘虚外行,或背部、或尾椎骨、或两腿胀痛;或自内乘虚而上,或头晕目眩,或胸胁心下痞胀,食欲减退。变证不一,不能悉数。脉左右均沉涩,或微沉而弦。此妇女独有之病,不着男子。

【病因病机】因平素脾虚,气血不足,或每逢经期涉水遇冷,感受风冷之邪,邪客于胞络,损伤冲任,劳伤血气,以致体虚,邪与血气相搏,造成气滞血瘀而发病。体质壮实之妇女,因饮冷太过,致积冷积气,亦可发展为气血瘀滞而成此病。

【治则】健脾利水,行瘀导滞。导气之滞而月水自行,行血之瘀而血自畅。

【方药】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2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泽泻12克,陈艾叶10克,炒小茴10克,佛手片10克,白通草6克,制香附12克。

加减法: 大便畅者去佛手片;气虚弱者去艾叶,可酌加广木香;若有其他见症,可随证加减。

【方解】此仲景“当归芍药散”加味而成。方中当归补血和血,调经止痛;白芍柔肝止痛、养血敛阴;川芎活血行气止痛;茯苓健脾补中、利水渗湿;白术健脾燥湿;泽泻利水、渗湿、健脾;艾叶温经散寒;小茴理气止痛、调中和胃;香附理气解郁、调经止痛;佛手片和中理气,白通草利水通气。全方合奏健脾利水,行瘀导滞之功。

【病案】唐某,女,32岁,农民。1965年春。

因每次月经来潮前三五日即开始腹痛,轻则可以忍耐,重则小腹痛如刀刺,腰痛如折,经来有块色黑,五七天腹疼腰痛才能渐渐平复。结婚十二年一直未妊,特前来求治。余观其形体壮实,查其脉象左右均沉涩,舌质有瘀点,舌苔薄白,按其腹则痛增,断为脾虚气滞血瘀所致之痛经。投以健脾除湿、行瘀导滞之剂。处方: 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2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白术10克,香附10克,佛手片10克,广木香10克,桃仁10克,三剂,水煎服。并嘱其每逢行经之时重服上方三四剂,连服三四个月,痛经之证可愈。

二诊: 服药三剂后,腰腹疼痛大减,月水下黑色血块极多。余思之,此妇结婚十二年,求子心切,必有肝郁,遂投以逍遥散加味治之。处方: 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薄荷6克,生姜10克,制香附10克,郁金10克,甘草6克,五剂,水煎服。

注: 若系因寒凝气滞血瘀而致痛经者,每多用《金匮》温经汤治疗效果为著。

 

 

 

 

 

 

 

龚志贤论杂病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