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研读

谈谈学习《伤寒论》

龚志贤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谈谈学习《伤寒论》学习《伤寒论》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有人说,《伤寒论》是后汉张仲景所著,隔现在已一千七百多年,是过时而无现实意义的医书了;只有明清两代发展的温病学说,才有现实指导意义。关于伤寒与温病的问题,从寒温学说的源流来看,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从寒温学说的内容来看,虽然伤寒六经和温病三焦、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各自有其特点,不容混淆,但它们又都属于外感病的范畴,是一类疾病中的两类证治,显然是相得益彰的。伤寒学说详于表里寒证治法而重在救阳,温病学说详于表里热证治法而重在救阴,分开来各有缺陷,合起来便成完璧。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古经皆有法无方,本经始有法有方,是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是学习中医的基础医学。只有学好《内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和温病学,再加以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才算得有真才实学的第一流中医。

怎样学习《伤寒论》,各人有各人的要求和看法,不能强求一致,这里就个人的体会谈几个问题:

一、 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

有人说为了熟悉六经辨证,充实基础理论;有人说为了更好掌握本论汤方,提高疗效;也有人说为了晋升考核,都属实际,所谓“学以致用”。除此以外,还要加一条更高的目的和要求,即通过《伤寒论》的学习,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进一步提高中医的学术水平作贡献。

二、 伤寒是什么病

伤寒者,顾名思义,乃伤于寒邪之谓,风为百病之长,寒之入客常假于风,故《伤寒论》以通篇所述者,皆风寒之证治也。然而《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清代名医王孟英说:“五气感人,古人皆谓之伤寒,故仲师著论,亦以伤寒统之,而条分中风、伤寒、温病、湿、暍五者之证治”。我认为《难经》,根据《素问》热论而广其义提出伤寒有五;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本内、难而有所发展,著述《伤寒论》是对风、寒邪气为病的辨证施治,这是狭义的伤寒,而不是泛指“伤寒有五”的广义伤寒。仲景在《伤寒论》提出温病、湿、暍之名,阐明六淫为病,多有所属。伤寒是风、寒邪气致病,温、湿、暍是热、湿、火等邪气致病。《伤寒论》虚设温病、湿、暍之名而一笔带过,而王孟英氏提出《伤寒论》为中风、伤寒、温病、湿、暍五者之证治,这一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三、 《伤寒论》有什么实用价值

《伤寒论》包括《金匮》,总称为《伤寒杂病论》,是仲景对东汉以前中医学的总结。《伤寒论》是对外感病(包括某些感染性急性发热疾病)诊治经验的专著。是祖国医学的第一部临床医书;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医学。它把《内经》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以“六经”作为外感病的辨证纲领,将“八纲”具体化;把“八法”具体应用于临床;立方严谨,用药配伍有度,为后世方剂学奠定了基础。仲景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基本理论,具有朴素的辨证观点,对祖国医学作出了承先启后的重大贡献。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它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药物发现不多,当时一部《神农本草经》只收载药物365种,《伤寒论》113方(佚一方)所用的药物一共才82种,正是由于当时药物发现不多,因而也给仲景在临床实践中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伤寒论》是千载遗书,由于成书于汉末,文字深奥,条文前后交错,时有出现错简,文义不符,甚至可见明显的文字错讹。有的条文说理难通,值得可疑。对病例观察不够系统等等。对于他的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对待,扬长避短,继承发扬,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中医要大量做的工作。

四、 学习方法

《伤寒论》的白文和注本都是学习本论的重要而又宝贵的资料。白文(即原文)是仲景《伤寒论》的本来面貌,言简意赅,研读白文既可全面地探索原书的精神实质,又便于背诵记忆,有利于临床运用。白文的种类很多,目前通行的版本有二。一是金·成无己的注本,即《注解伤寒论》;一是宋·镌治平(1065年)本,即高保衡等的原校本,该本已佚。前者以明·嘉靖间、汪济明的刊本为善,后者原刻已不可得,现在仅存明·赵开美氏的复刻本。总之,宋金时的原刻伤寒论已不易见,所能见到的都是明刻本,但两者相较,成无己注解本已渗进了许多己见,又经展转翻刻,出入更多,高校本虽是赵氏复刊,而赵氏是依照原书复制的,可能逼真于治平面目。1955年重庆市中医学会编注,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辑宋本伤寒论》,即据赵刻本经参阅有关著作进行校勘,并编列号次(398条),是学习本论原著较简单而实用的一本书。

注书,从宋金时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起,至今有数百家之多。据曹炳章的《历代伤寒书目》载有450种,汪良寄的《伤寒论书目》则有500多种。欲阅读这些注本,恐怕难以办到的,因为人的精力与时间是有限的。也无必要。注家虽多,各有己见,但其编注方法不外两种: 一是根据原条文注释的,如《医宗金鉴》伤寒论注;陈修园《伤寒论浅注》等。一是将原文归类注释的。① 以证归类: 如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沈金鳌《伤寒论纲目》。② 以方归类: 如柯韵伯《伤寒浅注》,徐洄溪《伤寒论类方》。③ 以法归类: 如喻嘉言《尚论篇》,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所以没有必要把每一家注本都读,但选择一些较好的具有代表性的注本帮助我们学习《伤寒论》的理论和启发思路是很必要的,也是学习的重要一环。

白文首先要熟读,前后连贯,可谓“一气呵成”。学习者必须前后照顾,不能割裂经文,断章取义。白文或前略后详,或详此略彼,或详证略方,或有方略证,所以要上下互勘,前后对比。白文由于年代古远,受历史条件限制,某些条文,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就不能不区别主次,必须实事求是,阙者存疑,不强作解;其次,应该注意辨证施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理法方药的统一性和科学性;再次,要多分析对比,汇类归纳,联系实际,加深理解。总之,熟读白文,可以体会到仲师往往在紧要处自作解释,有的条文能使人豁然领悟,真是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感觉到引人入胜,学有所得,因此要在熟读白文上花最大功夫,不可浅尝辄止。第二是阅读注本,张石顽说:“仲景书不可以不释,不释则世久而失传;尤不可多释,多释则辞繁而易乱。”的确,伤寒注本达数百种之多,各是其说,流派辈出,莫衷一是,实足以使人纷乱。上述八部注本是较好的有一定价值的代表作,如能联系实际,深入研究,发挥独立思考,从中得到启示,对学习白文加深理解是有所帮助的。此外,近代中医高等院校编著的《伤寒论讲义》、《伤寒论译释》、《伤寒论选读》等,多数经过集体讨论,注释中肯,有的还选录了历代名医注解或病案例证,也是校好的参考资料。

 

 

 

 

 

龚志贤论杂病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