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医案

妊娠恶阻证治及病案举例

龚志贤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妊娠恶阻证治及病案举例

妊娠二三月,恶心呕吐,头重眩晕,心中烦闷,恶闻食臭,或食入即吐,称为“恶阻”。古人有“子病”、“病儿”、“食病”、“阻病”之称。并对恶阻有了详细的描述。《诸病源候论》曰:“恶阻病者,心中愦闷,头眩,四肢烦疼,懒惰不欲执行,恶闻食气,欲噉咸酸果实,多睡少起,恶食……乃至三四月日以上……”《医学心悟》:“眩晕呕吐,胸膈满闷,名曰恶阻。”《傅青主女科》说:“妇人怀娠之后,恶心呕吐,思酸解渴,见食憎恶,困倦欲卧。”这是妊娠期最常见的疾患。严重的可使孕妇迅速消瘦,或诱发其他疾病,甚则引起小产。

妊娠恶阻之因,主要是胃气不降,冲脉之气上逆所致。《诸病源候论》:“此由妇人元本虚羸,血气不足,肾气又弱,兼当风饮冷太过,心下有痰水挟之……” 《医学心悟》云:“经脉不行,浊气上干清道,以致中脘停痰。”《傅青主女科·妊娠》:“夫妇人受妊,本于肾气之旺也,肾旺是以摄精,然肾一受精而成娠,则肾水生胎,不暇化润于五脏;而肝为肾之子,日食母气以舒,一日无津之养,则肝气迫索,而肾水不能应,则肝益急,肝急则火动而逆也;肝气既逆,是以呕吐恶心之证生焉。”古人的这些论述指出了恶阻产生之因,是胃弱肝旺,肾气不足,加之外感、饮冷,致肝气乘脾而发病。常见的有胃虚、肝热、痰滞三种证型。

本病治疗原则,以调气和中,降逆止呕为主,佐以清热豁痰。禁用升散之剂。《医学心悟》:“法当理脾化痰,升清降浊,以安胃气,用二陈汤加枳壳主之……其半夏,虽为妊中禁药,然痰气阻塞中脘,阴阳拂逆,非此不除……若与参、术同行犹为稳当。凡安胎气,止呕,定眩,须用白术为君,而以半夏、茯苓、砂仁佐之……”《傅青主女科·妊娠》:“故于平肝补血之中,加以健脾开胃之品,以生阳气,则气能生血,尤益胎气耳”。“其逆不甚,且逆是因虚而逆,非因邪而逆也。”前人对恶阻之证进行反复多次临床,认识了此病治疗之大法,方药之配伍,是治病之关键。

 

【临床症状】妊娠四五十天一般即出现口渴,嗜酸,食欲不振,恶闻食臭,或食入即吐,胸腹胀闷,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倦怠思睡等证,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在妊娠四个月以后才能停止呕吐,恢复食欲。脉象缓滑无力,或弦滑,舌质淡,苔白或白腻或微黄。体弱呕甚者可引起小产;体壮胃强者则反应不大。

【病因病机】因妊娠初期营卫气血有一定的变化,以致脾胃消化力减弱;或因胃气素虚,其气上逆不能下降,反上冲而致呕恶;或因平素肝阳偏亢,或郁怒伤肝,肝失条达。孕后血聚养胎,肝血益虚,阴虚阳盛,木火上炎,肝脉挟胃贯膈,木升土逆,则恶心呕吐;或脾阳不足,痰饮停滞,妊后经血壅闭,冲脉之气上逆,痰饮随逆气上冲而发病。亦有因心阳不足而发呕恶者。

【治则】健脾和胃,镇逆止呕。

【方药】南沙参15克,炒白术12克,茯苓12克,法半夏10,干姜6克,陈皮12克,黄芩6克,黄连3克,生姜10克,甘草3,伏龙肝(水浸渍后取清水煎药)60克。

加减法: 呕吐甚者加竹茹10克,广藿香10克;黄连可用至6克;如平素体弱,食欲不振者去南沙参,加党参12克,黄连减为1.5克。

【方解】此方即六君子汤加味而成。南沙参、白术、茯苓、甘草为四君子汤,健脾养胃,甘温益气;茯苓、陈皮、半夏、甘草、生姜为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加黄芩、黄连以清肝热,干姜以温运中阳,伏龙肝以土补土,暖脾胃。全方共奏健脾和胃,镇逆止呕之功。

【病案】王某某,女,26岁,工人。1967年秋诊治。

患者自诉结婚半年,停经四十天,起初少许恶心,近一周来头晕眼花,身倦乏力,恶闻食臭,泛泛呕恶,清晨欲呕特甚,大便溏稀,而前来求治。余询其病因,查其脉,六脉和缓,两关滑数,苔薄白质淡。断为“妊娠恶阻”。投以健脾和胃之六君子汤加味。处方: 党参20克,白术(土炒)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干姜6克,黄连3克,伏龙肝(泡水取汁煎药)60克,甘草3克,三剂。

二诊: 服三剂诸证消失,食欲增加,改用炒白术10克,黄芩8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2克,杜仲12克,川断12克,续服四剂,以益气血,补脾肾,固胎元,而善其后。

 

 

 

 

 

龚志贤论杂病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