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医案

痢疾证治及病案举例

龚志贤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痢疾证治及病案举例

痢疾以发热、腹痛、便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本病《内经》称为“肠澼”,《金匮》称为“下利”。《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冶》篇论下利的条文计24条之多,对痢疾一病的证治已作了详尽的论述。如341条“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42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44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通脉四逆汤主之”。宋代以前的方书还有称痢疾为“滞下”者。如《济生方》:“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也”。隋·《诸病源候论》有“赤痢”、“热痢”、“血痢”、“脓血痢”、“赤白痢”等名称;又以病程长久的称为“久痢”,时愈时止的称为“休息痢”。金元时代已知痢疾有极强的传染性。如元代《丹溪心法》:“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故又有“时疫痢”之称。

痢疾多由感受湿热疫毒等时邪,内伤生冷不洁之饮食,犯及脾胃与肠道,“邪毒”与脾胃肠道之气血相结,化为脓血而下,则成痢疾也。

痢疾一病四时皆有,夏秋为多,男女老幼均可罹患,儿童特多。痢疾为临床所常见。痢疾一证又有“疫毒痢”、“虚寒痢”、“休息痢”、“赤白痢”、“湿热下利”、“积滞下痢”等多种类型。余临床所见以“积滞下痢”、“湿热下利”、“赤白痢”为多,特就此论述如下。

一、 积滞下利

【临床症状】腹部微痛,大便泻白色稠粘液汁,坠胀欲解,解便次多量少,一昼夜达八九次或二三十次不等,小便色微黄不畅,或与大便同解,中脘常微胀痛,噫气多,矢气少,或口干苦,手心发热,舌苔微白或淡黄。脉左右俱沉,或微沉不浮,或微弦,或微紧,或滞涩。

【病因病机】夏末秋初时节,因多吃生冷之物,或冷热兼进,引起大小肠蠕动力减弱,日久转变为下焦湿热。中焦无病,因善饥多食,致积食停滞胃脘。中焦有积食,下焦有湿热,故病变发生在中、下二焦。

【治则】消化中焦之积食,清解下焦郁滞之湿热。

【方药】煨肉豆蔻10克,广木香9克,槟榔9克,山楂炭12克,建神曲12克,秦皮12克,高良姜12克,黄芩10克,石菖蒲15克,水灯芯30克。

加减法: 积食甚者去肉豆蔻,加草果仁9克;水湿甚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2克,苍术9克。

【方解】方用肉豆蔻、神曲、山楂、槟榔,消食化积散瘀;广木香、高良姜行气止痛,以消中焦之积食;秦皮、黄芩、石菖蒲,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水灯芯清热利水;广木香、槟榔还有理气行水的作用,气机畅,水气行,湿可除,下焦湿热可解。

此为积食与湿热兼杂之病,非寒与热感染之病,不可用黄连、黄柏、栀子一类苦寒之品,免伤脾胃之阳气,亦不可用干姜、肉桂、吴茱萸等辛热之药,以防耗伤阴津。

【病案】刘某某,男,2岁半。1967年秋就诊。

患儿于仲秋时节,多吃猪蹄汤,又吃柚子后起病。初时日泻稀便三、四行,无坠重之感,医以黄芩、黄连、氯霉素、合霉素等治之,病不解,泻更甚,至日夜下稀便十余行,坠重,但无脓血。查苔黄滑,脉弦数,诊为食滞中焦,气机不利,水气不行,水食郁积,生湿化热,致成下利。拟化食消积清热理气和中之剂。

焦山楂肉9克,神曲9克,槟榔6克,广木香3克,水灯芯12克,秦皮6克,高良姜3克,黄芩5克,石菖蒲5克,炒草果仁3克。

水煎,日一剂煎二次,四次分服,连服三剂。药尽病瘥。

二、 湿热下利

【临床症状】腹痛即欲大便,坠胀后重,日夜行六七次,乃至二三十次,大便系腐化的清粪兼杂白色粘液,或淡赤色和赤色,肠不鸣,但腹时微痛,腹部痞胀,小便次数多而量少,尿色淡黄,或与大便同解,无痛苦感。口微苦或微渴,食少或不思食,但不噫气,不矢气,身体软弱,多郁闷,但不烦躁,下焦症状与积滞下利略同,只是坠胀较甚,下利次数更多。舌苔白淡,水气重者白兼淡黄色。脉左右俱沉濡,如兼有表病亦可出现浮脉。

【病因病机】由于多吃生冷及冷热兼杂之食物和饮冷水过多,停滞于大小肠之中,蕴酿而成湿热,湿胜则濡泻,湿气多滞,乃有坠胀而解不出之状。

【治则】疏化中焦湿热,促进水谷分清泌浊,各从其道而走,下利自止。

【方药】黄柏炭9克,黄芩9克,秦皮9克,高良姜9克,槟榔9克,广木香12克,石菖蒲15克,水灯芯30克,木通12克。

加减法: 如兼表症有寒者加羌活9克,有热者加粉葛根15克;有呕吐者加法半夏9克,广藿香12克。

【方解】方中黄柏、黄芩、秦皮,清湿热、泻火毒,治痢为主;用槟榔、广木香、水灯芯、木通,理气机,消积食,行水气,解热毒;高良姜、石菖蒲化湿、和中、止痛。上药合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食行滞,理气行水之功。

说明: 此是中下焦湿热下利,与白头翁汤证之热利下重决不相同,临证之时当细诊审之。

【病案】赵某某,女,23岁,售货员。1963811日诊。

昨日在某餐馆吃凉拌白肉,当晚腹痛腹泻,坠重解而不畅,至今晨已七行,微恶寒发热,口干欲呕,不思食,查苔白润,脉浮弦。大便镜检: 脓球,吞噬细胞少许。诊为湿热下利,兼挟食滞。拟清热燥湿,消食导滞之剂疗之。

黄柏炭10克,黄芩10克,秦皮10克,槟榔9克,广木香10克,广藿香12克,白芍12克,法半夏10克,楂、曲各12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三剂而愈。

三、 赤白痢

【临床症状】起病急,先畏寒发热,恶心呕吐,随之即出现腹泻,先泻时大便中尚有粪质,以后大便中有大量粘液及血丝,呈红色胶冻样,量较少,每天可大便1020次,有明显里急后重之感,并可伴有左少腹痛。中医尚有“赤痢”(便以红多白少为特点)、“白痢”(便以白多红少为特点)、“赤白痢”(便中红白相兼)等区别。

【病因病机】“外感时邪,内伤饮食”,湿热邪毒乘虚内犯,与肠道气血搏结,化为脓血致成痢疾;因湿邪蕴结,气机郁滞,故有坠重之感。其赤痢属热重于湿,热伤肠络而发;白痢属湿重;赤白痢属湿热两重。

【治则】赤痢治宜清热解毒为主,辅以除湿。白痢治宜除湿导滞为主,辅以清热解毒。赤白痢治宜清热解毒除湿导滞并重。

【方药】

赤痢方药: 黄连6克,黄芩12克,广木香10克,槟榔10克,黄柏炭9克,白头翁24克。

白痢方药: 葛根24克,石菖蒲18克,秦皮12克,水灯芯30克,败酱草30克,银花藤30克,车前草30克。

赤白痢方药: 黄连9克,黄芩12克,黄柏炭9克,白头翁24克,秦皮24克,槟榔9克,葛根24克,广木香9克。

【方解】凡热痢下重者,以白头翁汤为主方,临证时可因证化裁之。

白头翁汤乃仲景治热利下重之主方。方用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治痢为主药;黄芩、黄连、黄柏、秦皮,燥湿清热,泻火解毒,以助白头翁治痢之功。上药合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临床之时,可随证增损。气滞者加广木香、槟榔、白芍等行气止痛之药;食积者,可加查曲、二芽等消食化滞之品;水气不行者,可加茯苓、木通、车前草、水灯芯等渗水利湿之品;毒热重者,可加银花、连翘、败酱草、虎杖等清热解毒之品;赤痢血多者,可加赤芍、丹皮、生地、地榆等活血凉血之药;兼表证者,可加葛根、羌活、柴胡等品。

【病案】黎某某,男,35岁,工人。住院号16841196372日因发热、腹痛、腹泻入院。

发热(体温386)、腹痛、腹泻,日十余次,坠重明显二天。入院后便次更频,下淡红水样便,坠重,几至登厕下少许淡血水便,无质,离厕又坠胀欲便,日夜无度。查苔黄腻,脉弦数。大便镜检: 脓球,红血球,吞噬细胞+。辨为热毒下痢。

因二天来少进饮食,给予支持疗法补液。中药治疗宜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大法,方用白头翁汤加味。

白头翁24,黄芩10,黄连10,黄柏炭12克,秦皮24克,广木香9克,白芍24克,槟榔片9克。

水煎,日二剂,日服四次,夜二次。

3日后便泻次数及坠胀均减,改为每日一剂,进流质饮食。一周后大便成形,腹中知饥,改半流饮食,停服汤药,共住院11天,病愈出院。

 

 

 

 

 

龚志贤论杂病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