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医案
蛔虫病证治及病案举例
龚志贤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蛔虫病证治及病案举例
蛔虫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多见于儿童。古代文献中已有详细的记载。如《素问·咳论》:“胃咳之状,咳而呕,呕则长虫出”。《灵枢·厥阴》篇曰:“肠中有虫瘕及蛟蛸……心肠痛,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蛸也。”《伤寒论》厥阴篇:“食则吐蚘”;《金匮要略》曰:“病腹痛有虫……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蚘虫”;“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蚘厥者乌梅丸主之。”以下就蛔虫病之证治论之。
【临床症状】少量蛔虫寄生于人体,可无任何症状,或只有轻微腹痛。蛔虫较多时,则常见上腹或脐周疼痛阵作,可伴有恶心呕吐,或呕蛔,或便蛔。儿童常见夜间烦躁不安,吵闹磨牙,梦中流涎,甚则抽搐。或见面黄肌瘦,肚腹膨大,衰弱无力,日久可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如蛔虫很多,常因饮食不节,发热或其他因素刺激,使蛔虫扭结成团而发生肠梗阻。或上窜胆道,引起恶心呕吐,上腹剧痛阵作,并放射到右肩部,甚则出现恶寒发热,或黄疸。如上窜入胃则呕蛔。在脸颊部、眼结膜、下唇粘膜常可见虫斑,大便镜检可发现蛔虫卵。
【病因病机】因误食不洁之生冷瓜果蔬菜及食物,或手指爪甲衣被附卵,卵随饮食入口而发病。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内蕴为蛔虫在肠内生长所宜。正如《奇效良方》所说:“脏腑不实,脾胃俱虚,杂食生冷甘肥油腻之物,或食瓜果与畜兽内脏遗留诸虫子类而产。”
【治则】肠蛔虫和胆道蛔虫,以温脏安蛔为主;蛔虫性肠梗阻以通下杀虫为主。
【方药】
方一: 乌梅丸早晚空腹各6克,开水送下。
方二: 乌梅12克,黄连6克,炒川椒10克,干姜6克,广木香10克,水煎服。
【方解】乌梅味酸以安蛔,黄连味苦以下蛔,川椒味辛以驱蛔,干姜辛热以温脏祛寒安蛔,广木香性味辛苦温以行气止痛。五药共奏温脏安蛔,驱虫止痛之效。
【病案】肖某某,男,12岁,学生。1965年9月5日就诊。
近半月来脐周反复阵发性疼痛,甚则恶心呕吐,平时喜食生冷瓜果之物,饮食尚可,小便正常,大便不爽,有时自便蛔。近二天来腹痛剧烈,故前来求治。患者呻吟不已,面色少华,两面颊有白色虫斑各一块,脐周有块,脉细弦,舌质淡苔薄黄。大便镜检可见蛔虫卵1~3。余断为蛔虫病。投以乌梅12克,黄连6克,炒川椒10克,干姜6克,广木香10克,川楝子10克,二剂,水煎服。并嘱其母,日夜进二剂四服,次日来复诊。
第二天,其母带儿复诊。母曰:“昨天服一剂痛大减,大便下蛔十余条;进二剂,腹痛消失,大便又下蛔数条。昨夜能安静入睡。”余见腹痛已除,蛔虫已下,遂用六君子汤加味调理,善其后。
方三: 生大黄(后下)15克,芒硝(化服)10克,厚朴25克,枳壳12克,桃仁12克,槟榔20克,水煎服。
服后以大便通利为好,若一服大便仍不畅,可再服。
【方解】大黄苦寒荡涤肠胃,芒硝咸寒软坚润肠,枳壳、厚朴苦温行气,破结除满,桃仁苦甘润肠杀虫,槟榔辛苦温杀虫消积利气,共奏通下止痛杀虫之功。
【病案】张某某,男,25岁,工人。1966年11月12日诊。
患者由同事陪同来诊。病者面色发青,呻吟不已。自诉今早上班时微觉腹痛,饮食正常,已二天未解大便,小便色黄;九时许,突然脐腹痛大作,难以忍受。余见其腹部膨胀,脉弦有力,舌苔黄厚,且二天未解大便,曾大便镜检发现蛔虫卵,未驱过虫。诊为“急性蛔虫性肠梗阻”,遂投以大承气汤加味治之。处方:生大黄(后下)15克,芒硝(化服)12克,厚朴25克,枳壳12克,桃仁12克,槟榔20克,二剂,水煎服。
一服肠中鸣响,再服解大便一次,下燥屎数枚,后稀便中夹蛔虫数条而下,腹痛若失而愈。
方四: 用麻油或烧熟的菜油、豆油口服或灌肠。口服每次30~50毫升,根据病情每天可服二三次。
【方解】麻油甘凉润肠通便,解毒杀虫;菜油润肠通便;豆油甘辛温微毒,有驱虫润肠之功。
方五: 用蜂蜜一瓢羹,煎起大泡(以滴水成珠为度),然后捏成青果大小,纳入肛门内,以达到通便的目的。若一次不通,可重复应用二三次。
【方解】蜂蜜甘平而滋润,能滑利大肠,故纳入肛门中能导大便。
龚志贤论杂病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