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医案

肝炎、肝硬化证治及病案举例

龚志贤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肝炎、肝硬化证治及病案举例

在中医学中,无肝炎、肝硬化这一名词,但是与这种病相类似的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内经》上已有所认识和描述,后代医家又有所发展。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应归入中医的天行黄疸类。如《金匮》云:“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其所指,即此类病也。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应包括在胁痛、积聚、臌胀等证候项内。

古人在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这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还具有现实意义。因此,重温历代医家对肝病的论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今天我们治疗肝炎、肝硬化是有所教益的。

本文内容分五个部分: 古为今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几点体会。

一、 古为今用

《素问》论肝与其他脏腑的生理关系: 第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以决死生”。说明了肝、心、肺对气血营卫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消化后的食物精华,要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必须经过“散精于肝”、“浊气归心”两个过程。在精华输布过程中,肝主贮藏养料,心主循环血脉,为输送营养的总枢,肺能调节百脉回流。内脏得到营养供应后,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第二,“肝者,将军之官”,说明肝还有抗御外侮的作用,即解毒的作用。第三,“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说明人生渐入老境,肝功能也处于衰退状态了。

以上是《内经》论肝的生理和功能的一部分。在治疗肝病中如何联系?我认为无论肝炎或肝硬化,必须遵循以下三个治疗原则。第一,要注意饮食。如因患肝炎或肝硬化而引起饮食减少,消化不良,就要兼顾脾胃,增强食欲,以保证有足够的食物精华“散精于肝”,使肝脏得到充分的营养。第二,肝脏有解毒的作用。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特别是急性肝炎,一定要选用清热解毒的方药。凡是有毒性的药物对肝脏都是不利的,均当禁用。第三,五十岁以上的人“肝气始衰”,也就是肝的功能处于衰退之时,无论治疗肝炎或肝硬化,都应以固正除邪为大法进行保肝,切不可任意攻伐,免犯虚虚之戒。

《素问·脏器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灵枢·邪客》篇曰:“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胁。”《灵枢·五邪》篇:“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复杯。”《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注: 罢读疲,筋劳曰罢)这些描述说明了肝病是以胁痛、肝肿大、胀气、疲劳为主要症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生气通天论》曰:“风气通于肝”,“风邪伤肝。”说明肝病之因有内伤外感之分。《平人气象论》曰:“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这是古人从临床中得出的肝脏无病脉、有病脉、甚至死脉的宝贵经验。总之,《内经》中有关肝病的论述给我们治疗肝炎和肝硬化以有益的启示。

历代医家对肝病的论述颇多,积累的经验是极为丰富的。除引上述《内经》论述之外,又如《伤寒杂病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上工治未病,中工不晓相传,惟治肝也。”指出了治肝病应从整体出发,不要单独治肝。为什么肝病要肝脾同治,或肝脾肾同治。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说:“病先发于肝者,头目眩,胁痛支满,一日而之脾,闭塞不通,身体痛重,二日之胃而腹胀,三日之肾,少腹腰背胫痠。”明代张景岳说:“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肾与膀胱皆有胁痛之病,此非诸经皆有此症,但以邪在诸经,气逆不解,必以次相传,延及少阳厥阴,乃至胁肋疼痛。故凡以焦劳忧虑而致胁痛者,此心肺之所传也,以色欲内伤,水道闭塞而致胁痛者,此肾与膀胱之所传也。传至本经,则无非肝胆之病矣。至于忿怒疲劳、伤血、伤气、伤筋,或寒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此自本经之病。病在本经者直取本经,传至它经者,必拔其所病之本,自无不愈矣。”又说:“凡房劳过度,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不能化气,气虚不能生血而然。凡人之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倘于此证不知培气血,而但知行滞通经,则愈行愈虚,鲜不殆矣。”

这些论证,说明肝病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在治疗上应分析病情,或治本病,或兼治它病,应随证处理,才能在治疗肝病时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 急性肝炎

考中医书籍无“肝炎”的名称,西医谓本病是由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而传染。常见的有黄疸型和无黄疸型。黄疸型肝炎与中医认为由湿热所引起的天行黄疸相似,无黄疸型肝炎与中医认为由肝热郁滞所引起的胁痛、痞块、肝郁气滞等病相符。病因有内伤和外感不同,内伤多因脾胃素虚,加之饮食不慎或嗜好饮酒或多食油腻之物,以致湿郁热蒸,脾失健运,肝失疏泄,兼感时邪而发病。如迁延不愈,肝脾两伤,气滞血瘀,酿成慢性。外感则多由感受湿热毒邪所致。

少数重型(又称暴发型)肝炎,应归入中医“急黄”的范畴。其病势急骤,热毒炽盛,每易迅速内陷营血,预后不良,须中西医及时抢救,切不可疏忽大意。

1. 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本病二至四周前有与传染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大多数病人在黄疸出现前,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时有呕吐,右胁下和上腹部往往胀痛不适,伴有倦怠乏力,畏寒头痛,咳嗽流涕,肢体疼痛、发热等证。此时往往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直到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尿如浓茶色,才想到黄疸之病,而延误治疗。黄疸之病早期诊断很重要。临证时必须进行腹诊,如发现肝脏肿大,肝区有触痛和叩击痛,再参考化验检查,一般是不难早期确诊的。

黄疸型肝炎,中医分为阳黄症和阴黄症两种。阳黄者,由风湿外伤或酒食内伤,湿热交蒸所致。其证为巩膜和皮肤黄色鲜明如橘子色,身热烦渴,或躁扰不宁,或消谷善饥,或小便赤涩热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腻,脉象洪滑有力,或弦数而实。阴黄者,是无黄疸阳证阳脉者。凡七情伤脏,劳倦伤形,使中气损伤而成阴黄。其证为巩膜和皮肤黄色暗晦,神思困倦,言语轻微,畏寒少食,喜静恶动,四肢怕冷,自汗泄利,舌淡苔滑,脉象沉迟细弱,或虚软无力。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阳黄阴黄之病机有极精辟的论述:“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溢泄与胃之浊气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遇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叶氏对阳黄阴黄从湿热寒湿辨证,皆与胆液为湿所阻有关,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在治疗上,汉代张仲景治湿热黄疸用茵陈蒿汤,寒湿阴黄用茵陈四逆汤,是有效的方剂,为汉以后的医家所采用。余在临床之时,所遇到之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病人,多属湿热阳黄,很少见到虚寒阴黄者。

黄疸型肝炎,我所见者,以小儿为最多。黄疸之成,乃时行热毒,湿邪郁伏所致,因而采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为治则。中医治疗黄疸,特别重视辨证施治。一般可以归纳为湿热并重,热重于湿,湿重于热三个类型,兹分别论述如下。

1 湿热并重型

【临床症状】低热畏寒,头重眩晕,口干苦或渴,心烦不宁,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肢体倦怠,肝区疼痛不适。继之,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鲜明如桔子色,尿色加深如浓茶,大便泻或秘,黄疸加深时,大便呈灰白色,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滑或弦实。腹诊肝脏多肿大,质软,有触痛和叩击痛。化验检查肝功异常。

【治则】清热解毒,除湿化秽。

【方药】

方一: 茵陈30克,满天星30克,板蓝根30克,山栀10克,大黄6克,滑石20克,木通12克,车前草30克,金钱草30克。

加减法: 黄疸消退后,可去满天星、金钱草;热已减轻,口不干苦,或大便偏溏者可去大黄;小便清长者可去滑石、木通;食欲不振者可加鸡屎藤、侧耳根、麦芽等。

服法: 每日煎服一剂。

方二: 茵陈、满天星、板蓝根、败酱草各30克,胆草10克,水灯芯草、车前草、金钱草各30克,刺黄芩12克。

加减法: 黄疸消退后,去满天星,热减轻者去胆草;小便清畅者去车前草;食欲不振者加鸡屎藤、侧耳根(侧耳根即蕺菜);肝区疼痛者加泽兰叶、香附。

服法: 每日煎服一剂。

方三: 茵陈、满天星、板蓝根、金钱草、车前草各30克,黄连6克。

服法: 每日煎服一剂。

方四: 糯稻根(糯稻茎亦可)60克,用清水煎半小时,取汁加入白糖少许,代饮料频服。

说明: 上药方均为成人量,小儿酌减。

治黄疸型肝炎,古代医家有谓“利小便为治黄总诀。”除祛湿专用利尿的药物外,采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对本病治疗尤为重要。除上述方载的清热解毒药物外,还有蒲公英、紫花地丁、鱼鳅串(马兰)、银花藤、天葵子、野菊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石指甲、大小蓟、葎草等清热解毒药可以选用。

【病案一】杨某某,男,32岁,工人。

19686月患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查: 黄疸指数50单位,谷丙转氨酶400单位,麝浊12单位,锌浊20单位。证见畏寒低热,两胁胀满微痛,食欲不振,精神疲倦,皮肤和巩膜黄染如橘子色,小便涩黄如浓茶,口干苦不甚渴,大便灰白色。腹诊: 肝能触及、质软,肝区有触痛。脉弦滑,舌红苔黄腻。西医诊断为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中医辨证为湿热并重。服“方一”十日内黄疸消退,症状基本消失。原方去满天星、滑石,再服两周,肝未触及,肝功恢复正常。再守方一周即停止服药,饮食调养,以后未复发。

【病案二】陈某某,男,42岁,干部。

19703月开始出现精神倦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微恶寒,发热。以后尿如浓茶色,巩膜及皮肤黄染,未见出血点,无瘙痒,肝肿大,质软,有触痛,脉弦实,苔白厚,口干苦微渴。化验检查: 黄疸指数40单位,谷丙转氨酶360单位,麝浊18单位,锌浊22单位。西医诊断为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中医辨证为湿热两重。服“方二”一周后,黄疸消失,胃纳好转,守方两周,自觉肝区无不适之感,肝功恢复正常,但肝仍能触及,再守方二周,肝不能触及。

【病案三】周某某,女,10岁,学生。

19734月患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初起寒热往来,恶心,胃纳不佳。以后发现尿色深黄,巩膜及皮肤黄如橘子色。肝能触及,有叩击痛。脉弦数,舌红苔黄腻,口干苦微渴。化验检查: 黄疸指数60单位,谷丙转氨酶500单位,麝浊14单位,锌浊20单位。西医诊断为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中医辨证为湿热并重之黄疸。服“方三”一周内黄疸消失,二周内症状消失,饮食恢复正常,四周内肝不能触及,肝功恢复正常。再守方一周,即停止服药。

【病案四】196910月,我参加巡回医疗去涪陵地区武隆县文复公社。该公社地处高山区,是缺医少药的地方。当时,第五生产大队社员肖某某,全家三个孩子均染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巩膜和皮肤鲜黄如橘子色,尿色深黄,胃纳不佳,脉弦数,舌苔黄腻。肝能触及,有明显触痛和叩痛。惟山区缺乏化验检查,服中药经济条件不具备,此时已是秋收之后,糯稻根须也找不到,只有用干糯稻茎,每人每日60克,煎水兑入白糖少许,作饮料频服,连服十日黄疸消失,守方二十日,肝不能触及,再服半月后停药,以后未复发。

注: 糯稻根须性平味甘,入肝、肺、肾三经,有养胃、清肺、健脾、退虚热之功。

2 热重于湿型

【临床症状】巩膜及皮肤黄染如橘子色,尿色深黄,肝脏肿大,肝区有触痛及叩痛。化验检查肝功异常。除具有一般黄疸型肝炎共有症状外,还有心烦,口干苦而渴,或大便秘结,脉数,苔黄等热重于湿的症状。

【治则】清热解毒,利湿化秽。

【方药】

方一: 山栀12克,大黄6克,茵陈30克,满天星30克,板蓝根30克,连翘15克,小蓟30克,六一散20克,木通12克。

加减法: 黄疸消退后,去满天星,大便溏泄者去大黄,胃纳差者加鸡屎藤、鱼腥草,肝区疼且腹胀气者加广木香、青藤香、佛手。

服法: 水煎,每日服一剂。

方二: 茵陈、满天星、板蓝根各30克,胆草10克,黄芩12克,败酱草、金钱草、车前草各30克。

加减法: 肝区疼痛者加泽兰叶、香附,胃纳差者加鸡屎藤、鱼腥草,黄疸消退者去满天星,小便畅利者去金钱草。

服法: 水煎,每日一剂,三服。

【病案一】李某某,男,38岁,干部。

1968年患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巩膜和皮肤黄如橘子色,尿色深黄如浓茶,大便秘结,口干苦而渴,心烦不宁,脉弦数,苔黄腻舌红。查体: 肝在肋下2厘米,有触痛和叩痛。化验检查: 谷丙转氨酶500单位,麝浊14单位,锌浊17单位,黄疸指数45单位。西医诊断为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中医辨证为热重于湿之黄疸。服“方一”,六天后黄疸消退,连服二十天症状消失,肝功恢复正常。再守方二周,以巩固疗效,后未复发。

【病案二】陈某,女,6岁。

19732月患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查体: 肝于肋下可触及,有明显触痛。化验: 黄疸指数60单位,谷丙转氨酶400单位。证见巩膜和皮肤黄染,小便深黄,口干苦,心烦不宁,脉象弦数,舌质红苔黄腻。西医诊断为急性黄疸性传染性肝炎。中医辨证为热重于湿之黄疸。经服“方二”七天,黄疸消退,十四天后肝脏已不能触及,二十天后诸证消失,肝功恢复正常。

3 湿重于热型

【临床症状】巩膜和皮肤发黄,尿色深黄,肝脏肿大,肝区疼痛,身体困重,胸脘痞满,泛酸,口干不欲饮,或口甜淡,舌苔白腻,脉象弦濡,肝功化验异常。

【治则】除湿化秽,清热解毒。

【方药】

方一: 茵陈30克,满天星30克,猪苓10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苍术10克,滑石20克,通草6克,佩兰叶12克,炒山栀10克,石指甲60克。

加减法: 肝区疼痛者加广木香、郁金;胃纳差,恶食油腻者加白蔻、麦芽;黄疸消退者去满天星;小便畅利者去滑石、猪苓。

服法: 煎服,每日一剂。

方二: 茵陈、满天星、水灯芯草、车前草、板蓝根、鱼腥草、通花根各30克,石指甲(垂盆草)60克,金钱草30克。

加减法: 肝区疼痛者加泽兰叶、香附;胃纳差加鸡屎藤;黄疸消退者去满天星;小便清畅者去车前草。

服法: 煎服,日一剂,三服。

【病案一】郭某某,女,36岁,工人。

19696月,突然寒热往来,两胁胀满微痛,恶心,饮食少进,身体困重,精神不振,以后巩膜和皮肤黄染,小便赤涩而少,口干不渴,大便灰白,脉象濡滞,舌苔白滑。化验检查: 黄疸指数40单位,谷丙转氨酶650单位。西医诊断为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中医辨证为湿重于热之黄疸。服“方一”,三天后低热退,十天内黄疸消退,食欲好转,两周内症状消失。再用原方去满天星、车前草,守方服半月,复查肝功,已恢复正常。

【病案二】李某,女,8岁,学生。

19736月,患者巩膜及皮肤黄染如橘子色,食欲不振,尿色深黄,口干不渴,身体困重,脉象弦濡,舌苔白滑。腹诊: 肝于肋下可触及。化验: 黄疸指数40单位,谷丙转氨酶550单位。西医诊断为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中医辨证为湿重于热之黄疸。经服“方二”,一周内黄疸消退,四周内症状消失,肝功恢复正常。

总之,临床所见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多属湿热发黄,即古人所谓阳黄症也。属虚寒发黄的阴黄症少见。我认为,茵陈蒿汤不但除黄迅速,而且对消缩肿大之肝脏和缓解肝区疼痛、恢复肝之功能,有明显的作用,是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的有效方剂。根据病情分辨热重湿重,进行加减运用,更可提高疗效。如黄疸症状较重者,重用大黄、茵陈。急性黄疸患者往往伴有身倦脘闷,消化不良等症,此为湿热之邪阻滞气机,与脾胃虚弱、脾虚气弱所致的身倦脘闷显然有别。如误认为后者,滥用温补之品必将影响疗效,延长病程;而用大黄治之,不但倦怠可解,胸闷可除,食欲亦可大增,故治阳黄症必用大黄、茵陈也。方中有加用草药的,也以茵陈蒿汤化裁为主。

2. 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无黄疸型肝炎与黄疸型肝炎的症状基本相同,仅以无黄疸为别。其症状为胃脘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右胁胀痛,有时放射到左胁及后背,心烦善怒,恶梦纷纭,有时失眠,心跳气短,倦怠无力,大便秘结或作水泄,小便色黄,右胁有硬块,按之有压痛,有的轻度发热等症。无黄疸型肝炎比黄疸型肝炎症状略轻,往往因无黄疸而被忽略,也常与慢性肝炎相混淆,故须作鉴别。无黄疸型肝炎往往不如黄疸型肝炎治愈迅速,及时治疗也要超过一个半月,如治不及时,往往变为慢性肝炎。根据我临床所见,可分为肝热郁滞、肝热湿滞、肝热气滞几个类型。急性期多属实证,慢性肝炎多属虚证,兹分别论述如下。

1 肝热郁滞型

【临床症状】右胁胀痛灼热,有时放射到左胁及后背,心烦善怒,恶梦纷纭或失眠,大便秘结,小便深黄,口干且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或弦滑。查体: 肝脏肿大,有触痛及叩痛。化验: 肝功异常。

【治则】清热解毒,舒肝化郁。

【方药】四逆散或丹栀逍遥散加减。

方一: 柴胡12克,白芍12克,枳壳10克,甘草6克,焦山栀10克,茵陈25克,木通12克,红泽兰15克,香附12克,小蓟30克,车前草30克。

加减法: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发热口苦者加黄芩;肝肿大者加郁金、青皮;腹部胀气者加厚朴、佛手。

服法: 煎服,每日一剂。

方二: 焦山栀10克,丹皮10克,柴胡12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蒲公英30克,鱼腥草30克,夏枯草30克,甘草6克。

加减法: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发热口苦者加黄芩;肝肿大者加郁金、青皮;腹部胀气者加厚朴、佛手。

服法: 煎服,每日一剂。

2 肝热湿滞型

【临床症状】头晕且重,肢体困重乏力,胸脘痞闷,腹胀且痛,胁满,口干不渴或微渴,有时口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腥臭不畅,小便色赤而短少,脉弦濡数,舌红苔秽腻。查体: 肝脏肿大,有触痛及叩痛。化验: 肝功异常。

【治则】清热解毒,除湿利水。

【方药】炒山栀10克,黄芩10克,茵陈15克,连翘12克,佩兰叶12克,广藿香10克,苍术10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猪苓10克,槟榔10克,平地木30克。

加减法: 胸脘痞闷甚者加枳壳、白蔻;腹胀甚者加厚朴、大腹皮;右胁胀痛者去广藿香,加郁金、广木香。

服法: 煎服,每日一剂。

方二: 黄芩12克,黄连6克,茵陈25克,石指甲60克,鱼腥草30克,石菖蒲15克,水灯芯30克,车前草30克,平地木15克,石苇15克。

加减法: 胃纳差者加鸡屎藤;胸满腹胀者加鱼鳅串(马兰,又名路边菊);右胁胀痛者加青藤香。

服法: 煎服,每日一剂。

说明: 此型以湿热为主,是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3 肝热气滞型

【临床症状】右胁胀痛,有时左胁亦胀痛,胸闷,脘腹胀满,噫气或矢气,食欲不振,口干且苦,小便浅黄,大便或秘或溏,脉象弦涩,舌苔薄白。查体: 肝能触及,有触痛及叩痛。化验: 肝功异常。

【治则】疏肝理气。

【方药】

方一: 柴胡12克,白芍12克,枳壳10克,甘草3克,郁金12克,佛手花12克,建曲12克,麦芽25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香附12克,焦山栀10克,木通12克。

加减法: 右胁痛者加广木香;胃纳差者加炒草果仁;小便深黄者加茯苓、泽泻。大腹胀气者加厚朴、大腹皮;口苦者加黄芩。

服法: 煎服,每日一剂。

方二: 鱼腥草、通花根、鱼鳅串、鸡屎藤、车前草各30克,泽兰叶15克,香附12克,龙胆草10克。

加减法: 肝区痛者加青藤香;口苦者加黄芩;小便深黄者加水灯芯;腹胀气者加苏梗。

服法: 煎服,每日一剂。

说明: 此型中医素称“肝胃不和”。

以上各方均可连续服至症状消失,肝功恢复正常后停药。

三、 重型(暴发型)肝炎

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与中医“急黄”的症状相符。《外台秘要》说:“因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胸满气喘,命在顷刻,故曰急黄。”

【临床症状】病势迅猛,黄疸进行性加深,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或有痉厥,容易出血,或身发斑疹,腹部胀满,或有腹水,舌绛,苔黄燥,脉象弦数。查体: 初期肝脏肿大,然后迅速出现肝脏萎缩。化验: 肝功异常,黄疸指数和谷丙转氨酶极高。预后多属不良,死亡率高。应速送传染病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抢救。

【治则】清热解毒。

【方药】黄连6克,黄芩12克,山栀12克,茵陈30克,满天星30克,板蓝根30克,郁金12克,大黄6克,蒲公英30克,滑石20克,木通12克,车前草30克。

加减法: 见斑疹者酌加生地、赤芍、玄参、丹皮。见便血者加地榆、侧柏叶;见神昏谵语者加建菖蒲少许,并化服安宫牛黄丸一粒;神昏不语者可化服至宝丹一粒;见抽搐者加钩藤、石决明,或增用羚羊角粉(冲服)0609克;见腹水尿少者去板蓝根、山栀,加大腹皮、茯苓、车前草,另冲服沉香粉、蟋蟀粉各1.5克;见津液耗伤,舌光红者加北沙参、麦冬、石斛。

此病危重急迫,可内外兼治。夏季可用鲜荷叶煎汤加蜂蜜作饮料;无鲜荷叶时,可用鲜白茅根煎水作饮料,或用鲜梨汁、鲜广柑汁等作饮料亦佳。

外用敷肝膏。处方: 生栀子60克,滑石60克,研为细末,用菜油或蜂蜜调和,贴在肝区部位8~12小时,外用油纸、纱布包扎,每日敷一次,以二十天为一疗程。

四、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为临床常见之病,由急性肝炎失治,或治不彻底,以致湿热逗留,气滞血瘀,肝脾两伤,酿成慢性。如果急性期病情迁延不愈,超过六个月至一年以上者,则转为慢性肝炎。一般症状是上腹部或胸胁胀痛,全身不适,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恶食油腻,恶心呕吐,小便色浅黄或深黄,大便溏泄或秘结,或睡眠欠佳,头目眩晕,或头痛等。以右胁痛,腹胀气,倦怠乏力,肝脏肿大为其特征。或脾脏亦肿大,肝区叩痛或触痛,少数人出现黄疸。中医认为,必须根据临床脉证,运用四诊八纲,分清寒热虚实,辨证施治。现将慢性肝炎各型证治分述如下。

1. 湿热逗留型

【临床症状】头昏且重,四肢困重,胸脘痞闷,腹部作胀,右胁胀痛,口干不渴或微渴,或口苦,小便赤少,大便腥臭不畅,倦怠乏力,个别巩膜和皮肤黄染,脉濡滞或弦濡,舌质偏红,舌苔白垢腻或黄腻。查体: 肝脏肿大,有触痛或叩击痛。化验: 肝功异常。

【治则】清热除湿,舒肝益气。

【方药】焦山栀10克,茵陈15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广藿香12克,苡仁30克,冬瓜仁30克,白蔻6克,陈皮10克,焦白术10克,黄芪15克,太子参15克。

加减法: 大便稀溏者去山栀、白术,加黄连、苍术;口苦者加黄芩、枳壳,腹胀气者加大腹皮、厚朴;小便深黄者加滑石、木通;胃纳差者加建曲、麦芽。

【病案】谭某某,男,50岁,军人。

患者十余年来一直食欲不振,身体消瘦。1955年开始感到肝区疼痛,肝功化验: 脑磷脂浊度20单位,麝香草酚絮状反应,脑磷脂絮状反应,高田氏反应,马尿酸口服四小时排出量为422克。以后多次化验结果均异常。1959年求治于余。当时肝脾均能触及,肝区疼痛,手足心热,额上出汗,心烦脘闷,恶心,口干苦,肢体困重,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不畅,小便深黄,脉象弦濡,舌苔白腻。西医诊断为慢性肝炎。中医辨证为湿热逗留,肝郁脾虚之候。选用三仁汤、大橘皮汤化裁,以除湿热,兼用舒肝益气之药。如苡仁、白蔻仁、通草、茯苓、泽泻、猪苓、滑石、栀子、黄连、黄芩、苍术、茵陈、广木香、橘皮、槟榔、黄芪、太子参等,根据病情随证加减。经治年余,症状基本消失,肝功基本正常。

说明: 临床上以本型最为多见。乃是湿热逗留,中气受伤,肝郁克脾,致成邪实正虚之候。

2. 肝郁气虚型

【临床症状】胁肋胀痛,口干且苦,倦怠无力,短气,腹胀纳差,小便色黄,舌红苔薄白,左脉弦,右脉弱。以肢体疲劳,倦怠乏力较为突出。

【治则】舒肝清热,补中益气。

【方药】柴胡10克,白芍10克,黄芩10克,郁金12克,香附12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陈皮10克,麦芽25克。

加减法: 肝郁化火,心烦易怒,或衄血,恶梦纷纭者去郁金、香附,加山栀、丹皮;气滞血瘀,肝区刺痛,舌质发紫者去陈皮、麦芽,加泽兰叶、地榆;火郁伤阴,舌红口干,齿衄者去党参、柴胡、郁金、香附,酌加太子参、麦冬、女贞子、生地、石斛、枸杞等。

【病案】陈某某,男,48岁,干部。

1966年患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经治迁延不愈而成慢性肝炎。几年来一直肝区隐痛,腹胀纳差,短气,倦怠无力,小便淡黄,脉象弦缓,舌苔薄白。查体: 肝在肋缘下2厘米。化验: 麝浊14单位,锌浊20单位,谷丙转氨酶正常。中医辨为肝郁气虚。治宜舒肝益气。处方: 柴胡10克,白芍10克,郁金12克,香附12克,黄芪30克,党参25克,茯苓12克,麦芽30克,建曲12克,橘皮15克。连服两月,症状消失,肝功恢复正常。此后,早服补中益气丸6克,晚服香砂六君子丸6克,以巩固疗效。

说明: 此型由于肝郁日久,壮火食气,以致中气不足。

3. 肝脾两虚型

【临床症状】肢体疲劳,倦怠无力,胁肋胀痛,或肝区胀痛不显,腹胀纳差,或睡眠欠佳,大便溏泄,小便色浅黄或清畅,左脉弦缓,右脉微细,舌苔薄白而滑或白腻。查体: 肝能触及,中等硬度,往往脾脏肿大。化验: 多数患者肝功异常。

【治则】气血两补,养肝实脾。

【方药】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化裁。

黄芪30,党参15克,当归10克,炒白术12克,广木香10克,茯苓12克,柴胡10克,升麻6克,炒草果仁10克。

加减法: 大便溏泻者去当归、白术,加苍术、广藿香;胃纳差者加鸡内金、麦芽、建曲、山楂炭;睡眠不好者去柴胡、升麻,加枣仁、炒远志、夜交藤;肝区不疼者去广木香、柴胡;阴虚见口干、舌红、齿衄者去草果仁、柴胡、升麻,酌加麦冬、生地、枸杞、玉竹等;腹胀者去白术,加大腹皮、侧耳根、鱼鳅串;小便色黄者加泽泻、冬瓜仁;舌苔白腻者加茵陈。

【病案】刘某某,女,38岁,医生。

患者自诉,十多年来一直肝区隐痛,腹胀胃纳差,大便偏溏,肢体倦怠无力。1963年求治于余,查: 左脉弦缓,右脉微细,舌苔薄白,肝在肋下3厘米,有叩痛,脾肋下2厘米。化验: 麝浊20单位,锌浊22单位,高田氏。西医诊断为慢性肝炎。中医辨证为中气不足,肝脾两虚。治宜补中益气,养肝实脾。处方: 黄芪30克,党参25克,当归10克,苍术12克,茯苓15克,广木香10克,广藿香12克,炒草果仁10克,砂仁6克,大腹皮10克。守方连续服三个月,随证略有加减。症状大减,自觉精神好转,饮食倍增,惟感有时肝区不适,稍多用力则有疲乏之感。肝功化验基本正常。后改用丸剂,早服补中益气丸6克,晚服香砂六君子丸6克,以保养肝脾。又连续服药二月余,复查肝功恢复正常,症状基本消失。

说明: 本型以慢性肝炎后期为多见。乃因慢性肝炎久治不愈,肝郁克脾,以致肝脾两虚。汉代张仲景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虚则用此法。”这是经验的总结。

附: 关于慢性肝炎的几点说明:

1. 以上三型为临床所常见,但不能概括无遗。如火郁伤阴,出现舌红、口干、心嘈、齿衄等证,治宜舒肝和络,方选一贯煎之类化裁;如见气滞血瘀,出现舌质紫黯或瘀斑,肝区刺痛等证,治宜行气活血,方选柴胡疏肝饮之类化裁。由此可见,根据其脉证表现,有虚实之不同,治法有疏清补消之异。

2. 凡病程较短者,治疗较易,治愈时间也较短;反之,病程较长,正气受损,治疗较难,治愈时间也较长。故医生与病人都必须耐心治疗和调养,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3. 凡脉象属实者,病程多较短,病人体质多强壮,正气未衰,故恢复较易,预后佳良。凡脉象属虚者,病程多较长,病情较重,病人体质多弱,故疗程较长。

4. 辨别虚实,是辨证施治的关键,也是辨别治疗难易的关键。实证者,一般病程较短,心中烦热,脘腹胀满,有时发热,右胁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赤少,恶梦纷纭,舌苔黄腻,脉弦实或弦数有力。虚证者,一般病程较长,身体衰弱,倦怠无力,消化不良,心悸气短,胁肋隐痛,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苔薄白或白滑,脉弦细无力或弦而虚数。

五、 肝硬化

肝硬化属于中医的“癥瘕”、“臌胀”范畴。少数慢性肝炎可转变为肝硬化,个别肝硬化进一步可发展为肝癌。为难治之病,死亡率很高。

肝硬化早期有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腹泻,神疲乏力等证;晚期多见形体消瘦,面色黧黑,或出现黄疸,头、颈、胸部可现蜘蛛痣,肝掌,腹部膨大,足肿,鼻衄,倦怠无力,小便赤少,大便溏泻,食欲不振等证。体检时可发现肝脏肿大,质地较硬,或脾脏亦肿大,或肝脏反而缩小,脾脏明显肿大,伴有食道静脉曲张。肝功能检查异常。

肝硬化分门静脉性肝硬化、坏死性肝硬化、血吸虫病肝硬化及胆汁性肝硬化等几种。我所论述的是由肝炎发展而成的门静脉性肝硬化。中医认为肝硬化是由于湿热久郁,肝脾两伤,气血不足,水湿内停,气、血、水互相搏结,形成癥积、臌胀,因郁热耗伤肝肾之阴,湿邪损伤脾肾之阳,所以常见本虚标实相互挟杂之证候。

肝硬化的治疗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临床脉证,运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历代医家根据临床症状,按阴、阳、虚、实来决定治法的。如臌胀有腹水,古人分阴水和阳水;以症状论,见口干苦,小便黄赤而少者为阳,口不干苦,下肢发凉,小便清长,大便溏稀者为阴;以脉诊论,见数大有力为阳,沉迟兼弱为阴。阳水用八正散、胃苓汤化裁,以清热利尿,健脾消胀;阴水用济生肾气丸加减,寒得热药的温化则消散。如腹水量多,腹大如鼓,胀满不堪,小便点滴而下者,宜先用舟车丸泻之,即“急则治其标”之意,应当注意“衰其大半而止”,绝对不可泻之太过。当腹水去其大半后,宜用香砂六君子汤、胃苓汤之类,以健脾温中,舒肝理气。如肝硬化早期,证见两胁胀痛,消化不良,口干苦,头眩晕,小便黄,或鼻衄齿衄等证,可用丹栀逍遥散清热开郁,舒肝健脾。如诸证好转,脾虚气弱时,可用六君子汤调理。如倦怠无力较甚,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如倦怠无力失眠较为突出者,可用归脾汤加减疗之。如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或肝昏迷(肝硬化晚期),必须中西医结合治疗,千万不可疏忽。

 

附: 方药及其加减法

 

1. 丹栀逍遥散加减法: 丹皮10克,栀子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柴胡1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薄荷6克,甘草6克。

1 胁肋痛者加郁金、姜黄、泽兰、香附、玄胡索,广木香之类。

2 脘胀甚者加佛手花、大腹皮之类。

3 黄疸者加茵陈、满天星之类。

2. 八正散加减法: 茯苓30克,萹蓄15克,瞿麦15克,车前子12克,滑石15克,木通12克,栀子10克,酒军6克,泽泻12克,白术10克,猪苓10克,甘草6克。

1 大便溏泻者去酒军。

2 黄疸者加茵陈、满天星。

3 胁肋痛者加郁金、泽兰、香附、鱼腥草之类。

4 胃纳差者加麦芽、砂仁。

3. 胃苓汤加减法: 苍术12克,茯苓15克,厚朴12克,陈皮12克,猪苓10克,泽泻12克,甘草6克。

1 胁肋痛者加广木香、郁金。

2 脘胀纳少者加砂仁、大腹皮。

4. 济生肾气丸加减: 熟地黄25克,茯苓25克,山萸肉12克,山药15克,丹皮10克,车前子12克,泽泻12克,牛藤10克,制附片12(先煎一小时),肉桂6克。

1 胁肋胀痛者加泽兰、香附。

2 脘胀纳少者加砂仁、白蔻。

3 倦怠无力者加黄芪、党参。

4 下肢浮肿者加防己、冬瓜仁。

5. 六君子汤加减法: 党参15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

1 胁肋胀痛者加广木香、郁金。

2 脘胀纳差者加砂仁、麦芽。

3 下肢浮肿者加防己、冬瓜仁、苡仁。

6. 舟车丸: 黑丑()60克,酒军15克,甘遂(面裹煨)15克,大戟(面裹煨)15克,芫花(醋炒)15克,青皮()15克,橘红15克,广木香15克,槟榔6克,轻粉15克,巴豆米1.5克。

制法: 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椒目大。

用法: 每服15克,蜜水送下,泻三至四次。最多服两次,即改方治本。

7. 补中益气汤加减法: 黄芪30克,党参2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柴胡6克,升麻3克,陈皮10克,甘草3克。

1 胁肋痛者加广木香、郁金。

2 脘痛纳少者加砂仁、麦芽。

3 小便色黄量少者加茯苓、泽泻。

8. 归脾汤加减法: 黄芪30克,党参2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龙眼肉12克,广木香10克,茯苓15克,枣仁12克,炒远志6克,炙甘草6克。

1 胁肋痛者加郁金、玄胡。

2 脘胀纳差者去龙眼肉,加砂仁、麦芽。

3 下肢浮肿者加冬瓜仁、苡仁、防己。

以上方药为治疗肝硬化所常用,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不能令人满意。肝硬化患者,一般身体衰弱,为本虚标实之候,不扶正祛邪,就会犯虚虚之戒,造成不良后果。余以为治疗本病要慎重考虑两点。其一: 用峻泻逐水药如大戟、甘遂、芫花之类,必须慎重使用,以免逐水而伤正。余曾用这类药治疗效果不好,而改用补气益血扶正的药和香臭去积、甘平导水除邪之品,收到满意效果。其二: 祛瘀攻破药如红花、桃仁、三棱、莪术、水蛭、虻虫、虫等,亦须慎用,以免大伤正气、耗伤津血(晚期肝硬化用祛瘀药往往疗效不佳)。总之,治疗肝硬化必须扶正为主,除邪为辅。

1 白某某,男,46岁,工人。

1960年患过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几年来经常肝区隐痛,腹部胀气,肝功能检查异常。1968年因病情有所发展,而求治于余。自诉肝区刺痛,脘腹胀气,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尿少色黄,大便先硬后溏,舌质偏红,苔白腻罩黄,左脉弦细数,右脉微弱无力。体检: 巩膜皮肤黄染,肝在肋缘下2厘米,剑突下4厘米,质硬,脾在肋下3厘米。化验: 黄疸指数40单位,麝浊18单位,高田氏,白蛋白304克,球蛋白560克。西医诊断为肝硬化。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中气不足,湿热滞于中焦,乃正虚邪实之候。治宜舒肝健脾,补中益气,清热除湿利水。

处方: 鱼腥草30克,马兰30克,炒小茴10克,白术10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石菖蒲12克,茵陈15克,木通12克,泽泻12克。

上方连服廿剂,药后病情稍有好转,疲乏之感减轻,胃纳稍增,脘腹胀满略好,惟肝区刺痛未减,皮肤巩膜之黄未退,口仍干苦,牙龈衄血,小便仍少色黄,脉苔如故。辨为正气尚强,肝郁脾虚,胆热液泄,仍属湿热发黄之证。治宜舒肝利胆,除湿利尿。

处方: 柴胡12克,白芍12克,枳壳10克,甘草10克,黄芩10克,太子参25克,菌陈30克,木通12克,白茅根30克,焦山栀10克,车前草30克。

上方连服十三剂,药后肝区疼痛减轻,口已不干苦,惟黄疸未退,小便仍黄少,大便仍稀溏,牙龈仍衄血。辨为湿热阳黄,乃久病郁滞,故黄不易退,再参前法改方。

处方: 茵陈30克,满天星30克,焦山栀30克,苍术30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木通12克,石菖蒲10克,水灯芯25克。

上方连服四十五剂,有时根据病情,选加滑石、炒草果仁、蒲公英、鸡血藤、焦三仙、佛手等药。药后黄疸渐退,尿色浅黄而畅利,食欲较好,脘腹胀满减轻,舌苔薄白而润,脉弦细无力。惟肝脾区仍感不舒适,牙龈衄血未止,自觉疲乏短气。此久病正虚邪实,宜扶正除邪,再参考第一次处方化裁。

处方: 党参25克,黄芪25克,焦白术10克,当归10克,鱼腥草30克,马兰30克,木通12克,泽泻12克,茵陈15克,泽兰12克,香附12克,仙鹤草30克,鸡血藤30克。

上方连服五十剂后,精神转佳,饮食大增,肝区疼痛大减,腹胀亦减,舌苔薄白,脉缓弱,肝功化验基本正常,已恢复半日工作。为了巩固疗效,早服补中益气丸6克,晚服香砂六君子丸6克,以保肝健脾,培补气血。

按: 本病案为早期肝硬化,病程虽长,但正气尚未过度损伤,为肝郁脾虚、胆热液泄之候,属湿热发黄。治疗原则,初宜除邪为主,固正为辅;待肝郁解、湿热除,再用补中益气、香砂六君,舒肝健脾,培补气血,扶正固本。

2 曲某某,男,47岁,干部。

患者于19603月入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经检查食道静脉曲张,肝功异常,确诊为肝硬化伴食道静脉曲张。19606月求余诊治。患者自述十多年来常泛酸、嗳气、上腹胀痛,肝区隐痛,精神疲乏,面色略亦,四肢困倦,胃纳不佳,食量极少,每餐进食不足一两,入眠艰难,恶梦纷纭,常忧郁寡欢,经常鼻衄齿衄,曾在北医附院住院期间呕血二次,大便溏泄,小便色黄。体检: 腹壁青筋暴怒,肝于肋下能触及,中等硬度,脾肋下3厘米,脉弦缓,舌质红苔白滑。此为肝病已久,肝郁克脾,致脾失健运,子病及母,肾亦受损。辨为肝脏郁热,脾肾两虚之候。治宜“肝虚实脾”、“劳者温之”,采用舒肝清热、健脾温肾为大法。今患者肝硬化伴有食道静脉曲张,且呕血二次,病情较为严重,并有嗳气吞酸,肝区疼痛,胃纳不佳等证。故舒肝郁、清积热、健运中焦、增进食欲为当务之急,温补之剂暂宜缓用。

处方: 吴萸1.5克,黄连3克,京半夏10克,丹参12克,南沙参12克,建曲12克,鸡内金12克,苍术6克,炒川楝10克,陈皮10克,广藿香10克。

上方连服五剂后,嗳气吞酸均减,胃纳略有好转,惟睡眠仍欠佳,精神仍感疲乏。因其食道静脉曲张,虑其再度出血,这是治疗中必须照顾的关键,气为血之帅,故拟以益气活血之法。

处方: 黄芪12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陈皮6克,炒枣仁15克,川芎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乌贼骨12克,茜草10克,甘草3克。

上方连服十剂后,嗳气吞酸大减,胃部较适,睡眠略有好转,左关脉弦而有力,舌质偏红。故知肝脏尚有郁热,拟散剂以舒肝清热,汤剂以活血养肝,培补脾肾。

散剂: 人工牛黄粉0.15克,熊胆0.3克,枯白矾0.15克,共研细末,装入胶囊内,每晚一次,温开水冲服。

汤剂: 黄芪12克,党参10克,于潜术10克,茯苓12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0克,炒枣仁15克,陈皮10克,乌贼骨15克,益智仁10克。

散剂、汤剂各连服十天后,郁热已减,肝区微痛,精神好转,惟睡眠欠佳。治宜扶正为主,佐以安神之剂,仍散剂和汤剂并用。

散剂: 琥珀0.6克,合欢花0.9克,共为细末,晚睡前一次冲服。

汤剂: 干地黄10克,肉桂3克,黄芪20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京半夏10克,生牡蛎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

散剂、汤剂各连服十四天后,睡眠好转,稍嗳气吞酸,胃纳大增,每餐进食二两许,肝区疼痛不显,小便浅黄,大便较成形,病势日有起色,精神转佳。治宜柔肝益气,健脾补肾为主,舒肝清热为辅。汤剂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汤剂: 黄芪25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焦白术10克,升麻3克,柴胡6克,陈皮10克,甘草6克,熟地黄12克,肉桂3克,麦冬12克,枸杞子12克,菟丝饼10克,茯苓12克,砂仁6克。

丸剂: 五灵脂30克,蒲黄15克,黄连10克,木通30克,焦山栀15克,柯子25克,青陈皮各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姜黄15克,郁金25克,广木香15克,红花15克,共研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

汤剂每服二剂,停药一天。丸剂每日早晚各服15克,开水送下。晚睡前仍服琥珀粉0.6克,合欢花粉09克,以照顾睡眠。

上方药连服三月余,肝区疼痛、疲劳、吞酸、嗳气诸证消失,眠食均好,经北京医院检查: 食道静脉曲张不明显,肝功恢复正常。再嘱患者早服补中益气丸6克,晚服麦味地黄丸6克,以巩固疗效。经服丸药四月,身体健康恢复较好,已上班工作。

按: 此例肝硬化,我认为系长期过度疲劳、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疏为其内因,天行时邪为其外因。肝脏受邪,没有及时治愈,迁延日久,伤及脾肾二脏,以致出现面赤,肝区疼痛,倦怠乏力,腹胀,大便溏泻,尿黄,脉弦缓,苔白滑质红等肝郁克脾、中气不足,脾肾两虚之证。治宜舒肝清热、健脾益肾。舒肝清热以祛邪,健脾益肾以扶正。因肝病经久不愈,必成正虚邪实之候,故应健脾益肾。肝病往往多见恶食油腻之物,食欲不振,腹部胀气,大便或秘或溏等消化不良之症状,所以及时健运脾胃,增进食欲,也是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3 柴某某,男,54岁,教师。

患肝硬化腹水,于19693月求余用中药治疗。当时患者身体消瘦,神倦,两胁疼痛,大腹臌胀绷急,伴有腹壁静脉怒张,明显腹水,气息稍促,食少,得食则胀甚,小便赤少,大便溏稀,面、颈部各有蜘蛛痣一处,经常齿衄,下肢浮肿,肝脾未能触及,脉弦细而数,舌淡苔白腻。化验: 锌浊24单位,麝浊20单位,高田氏,谷丙转氨酶250单位,白蛋白280克,球蛋白4.20克。患者自诉于1960年患急性传染性肝炎,从1968年起,出现下肢浮肿,腹水,腹壁静脉怒张。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余认为久患肝病,正气受损,肝郁脾虚,气血两亏,气、血、水互相搏结,致成臌胀也。证属大虚大实。按急则治其标,若用舟车丸、十枣汤之类峻泻逐水剂不但不能取效,反而会加重病情。惟以香臭去积,甘平导水之法,稳扎稳打,较为妥当。

处方: 马兰30克,鱼腥草30克,茵陈15克,广木香10克,佛手片12克,炒小茴12克,通花根30克,水灯心30克,石菖蒲20克,茯苓20克,猪苓12克,泽泻25克。

上方连服三十余剂,初服二十剂左右,尿量增多,腹胀和腹水有所减轻,胸脘疏畅,胃纳好转,每餐能进食一两,仍大便溏稀,两胁疼痛,倦怠无力等证未减,脉苔如前。再服十余剂,进步不大,更觉肢体软弱无力。药虽平和,因正气已伤,气血两虚,正不胜邪,无力行水,愈利愈衰,故参照前方加入补益气血之品。

处方: 黄芪30克,党参25克,当归10克,焦白术12克,马兰30克,鱼腥草30克,通花根30克,茵陈15克,水灯心30克,石菖蒲20克,广木香10克,茯苓20克,泽泻25克。

上方随证加减连续服用一年左右,小便逐渐畅利,尿色由深黄转为浅黄,腹水基本消失,肝肋下2厘米,质硬,脾肋下4厘米,两胁仍感疼痛,胃纳差,大便稀溏,脉弦细弱,舌苔薄白。其加减法: 胃纳差加炒草果仁、白蔻仁、麦芽;大便溏稀去白术,加苍术、广藿香、肉桂。

肝脾疼痛用阿魏化痞膏外贴痛处,贴3~5天,休息3~5天,再贴,休息期间用吴萸、川乌、草乌各等分,研末和盐炒热,外熨肝脾痛处。

经上述内外治疗后,胃纳渐增,由每餐不及一两,增至每日能食六两,大便逐渐成形,两胁疼痛基本消失,肝未能触及,脾肋下1厘米,肝功化验正常。后用补中益气丸和香砂六君子丸调理三月左右,有时兼服上方化裁之汤药,以保肝健脾,巩固疗效。

按: 本病案肝病日久,正气大损,第一次处方根据急则治其标的法则,采用理气行水的药物,虽有一定疗效,但不能令人满意。第二次处方以扶正为主,理气行水为辅,疗效颇好,达到了腹水逐渐消失,肝功基本恢复正常的目的。

六、 几点体会

1. 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病则肝气横逆,易生郁热之变。

尽管在临床治疗上,有的须宣湿化浊,有的须祛瘀活血,有的须补益气血,有的须肝脾同治。方法有异,用药不同,都必须根据脉证,辨证施治,才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但就肝的本脏来说,偏郁热者为多,治宜舒肝清热。

2. 汉代张仲景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虚则用此法。”

肝虚也就是说,肝病较久,肝郁克脾,气阴两虚之证也。一般说来,脾是指整个消化系统,所谓“脾主运化”也。肝病往往引起消化不良,特别是恶食油腻,食欲不振,脘腹胀气,大便或秘或溏等证。所以健运脾胃,恢复消化能力,增进食欲,是治疗肝炎和肝硬化必须注意的问题。但只健运脾胃是不行的,肝病日久不愈,必有郁热和湿邪,由于郁热可以耗伤肝肾之阴,湿邪又易损伤脾肾之阳,故为正虚邪实之候。必须采用扶正除邪之法,健运脾胃是扶正,舒肝清热是除邪;扶正还必须注意到先后天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乃生命之源,所以治疗必须兼顾脾肾,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若见舌红,口干,心嘈,齿衄,小便赤少,脉弦细而数等阴虚之证,可用养阴利水之法;若见神倦,食少,腹胀但按之不坚,下肢或有水肿,小便清长,大便溏而不爽,次数多量少,怕冷,面色萎黄或苍白,舌质淡或嫩红,苔薄白滑,脉沉细弱等阳虚之证,可用温阳行水之法;若见阳痿,遗精,多梦失眠等神衰之证,可用补肾安神之法,等等。因此,在治疗上要辨证施治。如治疗急性肝炎重点放在清热解毒,以祛邪为主;治疗慢性肝炎既要除邪,又要扶正,也可以说除邪为主,扶正为辅;治疗肝硬化必须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如果只用红花、桃仁、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祛瘀破血药和甘遂、大戟、芫花、商陆等峻泻逐水药,也可能暂时取效,但用后正气愈损,后果不堪设想。

3. 要善于辨别病人体质之属寒、属热、属虚、属实,这对立法用药很重要。

我在治疗肝炎和肝硬化的病例中,有年近七旬而体质偏热的,投以舒肝清热之剂,疗效亦甚佳者;有的虽是青年人,而体质偏寒的用辛温之剂,亦屡投屡效;有的须大补气血;有的须升清降浊;有偏于湿者(又有湿热和寒湿之分);有痰饮偏盛者;有瘀血久留者;有上热下寒、或上实下虚者;不一而足。为医者必须注意兼杂之证,细心研究,辨证施治,才不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4. 凡患肝病之人,往往容易忧郁善怒,情绪紧张,顾虑重重。

故为医者必须解除病家思想顾虑,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也就是说,当医生的不只是用药治病,还要做思想工作,从病人整体考虑,照顾全面,使患者解除思想顾虑,精神愉快,与医生配合得好,安心治疗,这对疾病的疗效和健康的恢复有很大的关系。

 

 

 

 

 

龚志贤论杂病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