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医案

肠痈证治及病案举例

龚志贤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肠痈证治及病案举例

肠痈是指肠内产生痈脓而出现右少腹部疼痛拒按的一类病证而言。

痈脓的产生,乃气血凝滞不通之故。如《灵枢·痈疽》篇“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此为寒邪入侵经络,血滞不通,卫气不能反复循行,聚集不散而成痈肿。痈肿积久不散,可化热腐肉成脓。肠痈乃生于肠内之痈脓,此痈脓可因寒温不调,喜怒不常,饮食不节,跌仆伤损,劳伤过度等因素皆可致大肠传化痞塞,湿热蕴积,气滞血瘀,聚积于肠管而发痈脓。肠痈者,肠生痈脓也。

“府气以通为贵”,肠痈之治,当以通为主。仲景治肠痈以痈已成脓或未成脓而定当下不当下。《金匮·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肠痈者……脓未成,可下之……脓已成,不可下也。”

后世医家又从脓已成和脓已溃而定轻重。如《外科正宗》:“已成,小腹肿而坚硬,小便数而不利,六脉洪数者险。已溃,时时下脓,里急后重,日夜无度,疼痛不减者重。”

余在临床中运用理气活血,除湿清热法,选仲景“四逆散”方加减治肠痈,取得良好效果,予以介绍如下。

【临床症状】开始时上腹或脐周围隐痛,伴胃脘部不适,恶心呕吐,在数小时至一二天后,疼痛逐渐转向右下腹,此时右下腹有压痛或轻度反跳痛,热重则体温升高,腹痛较剧,口干渴、便秘、尿黄而少,舌苔微黄;湿重则身热不扬,头昏重,胸闷,恶心欲呕,腹胀,大便溏而不爽,尿黄而浊,舌苔白腻或微黄;气滞甚者则疼痛绕脐,恶心呕吐,痛点固定,有明显压痛,甚或可触及包块,大便正常或便秘,舌质正常或现紫色有瘀点。脉象,热甚则洪数,湿甚则濡数,气滞血瘀则弦涩。

【治则】理气活血,清热除湿。

【方药】柴胡30克,白芍30克,炒枳壳12克,生甘草6克,广木香10克,黄连6克,炒川楝18克。

加减法: 热重者加败酱草30克,红藤30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9克;湿甚者加苡米30克,冬瓜仁30克。

【方解】此方治肠痈(阑尾炎)无论急性慢性均可服。急性者日一二剂,昼夜服,连服57天可痊愈;慢性者每日一剂,服57剂,症状可以完全缓解,但难根除,日后易复发,复发时仍可再服此方。本方系仲景“四逆散”加味而成。“四逆散”主治阳症热厥。《伤寒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此方主之。”“热厥”是由热邪入里,阳气被郁而致手足厥逆,同时还可能出现脘腹疼痛,或泄利不畅,里急后重等症状,皆因于气机不畅所致。因此,当用和解表里,疏理气机,调和肝脾之剂疗之。四逆散重用柴胡透热解郁,枳壳()下气泄热,一升一降,相互配合以和解表里,升清阳,降浊阴,重用白芍敛阴柔肝止痛,甘草和中益气,互相配合是仲景芍甘汤以缓急舒挛,和肝脾,解疼痛。四药配合,能达解热止厥止痛之目的,四药皆性味平和无毒,乃舒肝理脾之平剂。再加败酱草,红藤等清热解毒之品增强其清解之力,为治肠痈之效方。

【病案】1969年秋我参加巡回医疗队到四川省武隆县江口区文复公社。当时该公社炊事员何某某,男,45岁,突然脐周疼痛拒按,伴胃脘不适,恶心呕吐。数小时后,疼痛转向右下腹,并逐渐加剧,右下腹有明显压痛和反跳痛,体温高达39℃,口干口渴,尿黄量少,踡卧于床,当日大便未行,舌苔黄腻,脉象弦数。医疗队西医们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主张立即手术治疗,但患者及家属坚决拒绝,要求用中药治疗。余以疏肝理气、活血、除湿清热之法,用四逆散加味。柴胡30克,白芍30克,炒枳壳12克,生甘草5克,黄连6克,广木香12克,川楝子18克,败酱草30克,苡仁25克,冬瓜仁30克,急煎,日二剂,昼夜服。第二天疼痛大减,中药改为每日一剂,续二剂。三天后疼痛完全消失,尚食欲欠佳,疲乏无力。第四天拟以柴芍六君子汤三剂善其后,一星期病愈。我在该地工作半年期间,未见其病复发。

 

 

 

 

 

龚志贤论杂病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