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医案

痹证证治及病案举例

龚志贤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痹证证治及病案举例

痹者,闭也,塞也,不通为闭,闭塞不通之为痹。

痹证是因素体虚,腠理疏松,营卫不固,加之汗出当风,或汗出涉水,或坐卧湿地,导致风寒湿三气杂至,侵袭经络,凝滞气血,壅蔽关节而致肌肉、关节、筋骨痠楚,疼痛,重着,麻木等一类病证而言。此病证或局限于某些大、小关节,或在四肢,或客于腰背,或遍历周身,或其痛游走不定。正如《素问·痹论》所言:“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又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风善行数变),“寒气胜者为痛痹”(寒收引凝滞),“湿气胜者为着痹”(湿重浊不移)。此外,《素问·痹论》还有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痹之分,并言五痹日久不愈,复感于邪,可以内舍五脏,“内舍者邪入而居之也”,邪由经络筋骨而内舍于脏为难治之患矣!除《内经》行痹、痛痹、着痹及五痹说之外,后世医家又有“周痹”、“历节”、“痛风”、“白虎历节”、“鹤膝风”、“走注”等许多种名称。此类痹证,大抵以知痛知痒者为病轻,不痛不仁者为病重。痹证虽有许多种名目,但历代医家尚遵《素问》痹论,行痹、痛痹、着痹之说,一直沿用至今仍为辨治痹证之准绳。

1. 行痹

一名“走注”,又称“流火”。其证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日夜不已。风气最胜者,每见关节红肿不仁,或筋屈不伸,或伸而乏力,以上半身痛时为多,亦可下半身痛,脉多浮缓。

2. 痛痹

又名“痛风”,或称“历节”、“白虎历节”等。其证腰背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固着不移,白天痛轻,夜晚痛剧,遇热痛缓,遇寒痛增,脉多紧大兼涩。

3. 着痹

其疼痛多留着一定部位(多在下肢),皮肤麻木重着不移,痛所或左或右,或臀或腿,阴湿天痛加剧,兼夹身重,四肢乏力,胸闷纳呆等湿重现象,苔多白厚腻,脉多濡缓。

此外,体虚而风寒湿三气俱盛入侵,可遍攻肢体关节,则周身掣痛,麻木并作,名为“周痹”。又有邪郁病久,风化为火,寒化为热,或素体阴虚阳亢,或本湿痰阴火内滞经络,感邪之后,则关节焮热红肿疼痛,并可有发热,溲赤、口渴、舌赤、脉数等症状,名曰“热痹”。

行痹、痛痹、着痹皆为风寒湿邪杂至入侵,不过风寒湿三气各有偏盛而已,皆可归入阴寒证类;热痹则证属阳热类。两类证其脉证大不相同,治法各异,不可混同。

痹证是临床上极多发而常见之病,地不分南北,人不论男女,皆可罹患此病,故历代医家都很重视探讨痹病。痹证的治法有内外中西,方有成百上千,可谓多矣!余在临床工作中亦曾常诊治痹证,并以中医痹证之理,辨证诊治西医谓之“坐骨神经痛”取得较佳的效果,特书之于下。

坐骨神经痛系指坐骨神经行经及其分布区,如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部外侧等处的疼痛而言。其病一般以单侧为多,常见于中年男女。中医归入痹证范畴论治。

【临床症状】患者常先有背部酸痛和腰部强直感,几天后臀部、髋部向下扩散到小腿外侧和足背,此乃坐骨神经之通路也。其疼痛剧烈,痛如针刺,或有麻木感,少数患者发作频繁,疼痛可经年不愈。

注: 检查法,坐骨神经沿途有触痛点,特别是臀中部、腘窝、小腿中部等处。移动肢体时其神经牵引疼痛,直腿高举试验阳性(将患肢膝关节伸直后慢慢抬高,离床面3040°即感疼痛)。

【病因病机】坐骨神经痛的主要症状是沿坐骨神经通路有剧烈疼痛,由臀部、髋部向下扩散到小腿外侧和足背。以中医的痹证归类法来划分,其痛剧烈,应归属为痛痹。但从部位来看主要痛在下部,并有窜走麻木感,“风伤于上,湿伤于下”,此证必兼挟风湿之邪。乃风寒湿邪侵及下部,流注经络关节,凝滞气血,经脉不通则重麻疼痛。

【治则】祛风散寒除湿。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12克,防风12克,白芍12克,麻黄6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生姜15克,甘草6克,制附片(先煎一小时)30克。

另外,疼痛剧烈者可辅之以药外治。药用: 生川乌30克,生草乌30克,吴萸10克,共为粗末,入食盐125克,炒至盐变深黄色和少许白酒,立即用布包熨患外,日二三次,可散寒止痛。

【方解】本方乃《金匮·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方用附片、白术温阳除湿散寒为主;以桂枝、麻黄、防风、生姜等助其温散之力;芍药配甘草缓急止痛,桂枝通阳化气,行十二经,走而不守,配麻黄疏散风寒,配芍药养血活血,配白术除湿;知母清热除虚烦,兼制他药之燥性。共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之功。

【病案】卢某某,男,58岁,建筑工人。197011月初诊。

患者右侧坐骨神经疼痛剧烈,从右侧臀部、髋部,向下扩散到小腿外侧和足背均感剧烈疼痛不可触摸,白天疼痛较轻,入夜疼痛加剧,甚则彻夜疼痛难眠,肢体移动时更觉牵引疼痛,且有困重感,胃纳不佳,舌苔白滑,脉象紧涩。辨为痛痹,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今患者临床表现以疼痛为主,痛为寒甚,寒为阴邪,伤人之阳气,收引经脉,凝滞气血,疼痛剧烈,其痛的地点比较固定,而且又有困重感,外症恶寒无汗,为兼有风湿之象。治以温阳散寒为主,兼祛风除湿之剂,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

制附片(先煎二小时)60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知母12克,麻黄10克,苍白术各10克,生姜12克,防风12克,甘草6克。

每日一剂,水煎温服,每剂三煎,分三次服,连服10剂,疼痛大减。

二诊: 改用四逆汤加桂枝。

处方: 制附片(先煎二小时)60克,干姜12克,桂枝24克,炙甘草12克,水煎,每剂煎服三次,日一剂,连服10剂,病即告愈。

注: 附片先多加冷水泡半小时后,武火煎二小时。若中途水不够只能加沸水,切不可再加冷水,免煎煮不够毒性难以散发,然后再入它药煎半小时,药汤以一次服200~300毫升为宜。第二、三煎,每次煎半小时即可。

在临床实践中,余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急慢性坐骨神经痛屡获奇效。

 

 

 

 

 

龚志贤论杂病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