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医案

白带证治及病案举例

龚志贤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白带证治及病案举例

带下有二种含义: 一种是指妇科经、带、胎、产等病,因这些病都发生在束带以下的部位,故古代称妇科医生为“带下医”。一种是指从阴道内流出的一种粘腻的液体,如涕如唾,绵绵而下,一般称为“白带”。《女科证治约旨》说:“阴中有物,淋漓不断,绵绵而下,即所谓带下也。”《傅青主女科·带下》:“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余所论述的则属于后者。

妇女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在经期前后,或妊娠初期,阴道亦可排出少量分泌物,无色透明,常感湿润。如王孟英说:“带下乃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这是属于生理现象,不作病论。

产生带下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脾虚肝郁,湿热下注;或肾气不足,下元亏损所致,亦有因感受湿毒而起者。《诸病源候论》曰:“劳伤血气,损动冲脉任脉……若经脉伤损,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则血与秽液相兼,而成带下。”《傅青主女科·带下》:“夫带下俱是湿证……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巢氏、傅氏的这些论述说明了中医早就对此病有所认识了。

本病以健脾除湿、活血祛瘀为治疗之大法。根据症状加减用药。《傅青主女科·带下》云:“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

【临床症状】妇女阴道时时下白色液体如涕如唾,少腹疼痛,或腰部痠痛,或头昏痛,或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或大小便不畅,舌苔白腻或淡黄而润,左脉细弱,右脉濡滞,或关脉涩而尺候不足。

【病因病机】白带之成因是多种多样的,总以脾虚湿盛及肾虚为主。因湿盛火衰,肝郁气弱,脾土受伤,脾气下陷,水谷精微不能化生为精血,血虚则瘀滞久郁,变生湿热,而发为白带,或因肾气不足,下元亏损所致。

【治则】健脾除湿,活血祛瘀。

【方药】川芎12克,当归10克,知母12克,苡仁30克,芡实20克,乌贼骨15克,桑螵蛸10克,茜草10克。

加减法: 腰痛甚者可选加川断12克、补骨脂12克、菟丝子10克、桑寄生15克,腰不痛者去桑螵蛸,气虚倦怠无力者加黄芪15克、党参15克,热胜于湿,带色黄者加黄柏。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补血活血,知母滋阴清热、补肾,芡实、苡仁健脾补肾、除湿,乌贼骨止带固精,桑螵蛸补肾助阳,茜草行血,合奏健脾补肾,活血祛瘀,清热除湿之功。

【病案】余某某,女,34岁,已婚,职员。1963年春诊治。

患者自诉每月经期衍后,量少色淡,少腹作痛,腰酸腿软,头昏眼花,神疲肢倦,平时白带清稀如涕,每日必换内裤,纳谷量少,大便溏稀,小便清长。余见其面色不华,形体瘦小,查其脉细弱,两尺均不足,舌质淡苔薄白。辨为脾虚湿盛,兼有肾亏之证。投以健脾补肾,活血祛瘀,清热除湿之剂。处方: 苡仁30克,芡实2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乌贼骨10克,桑螵蛸10克,桑寄生15克,杜仲10克,菟丝子10克,茜草10克,党参12克,五剂,水煎服。

二诊: 服五剂后,纳食大增,精神好转,头昏减轻,白带大减,脉较前有力。方已对证,守方再服五剂。

三诊: 药后诸证大减,白带几无,惟头昏、腰痠痛明显,再用八珍汤加杜仲、桑寄生,以善其后。

 

龚志贤论杂病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