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验方

咽关及悬雍生疮方

耿鉴庭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咽关及悬雍生疮方

一、 升麻牛蒡汤

【主治】咽关生泡,呈赤痘(假痘)形,疼痛流涎,发热初起宜用此方。近代谓之疱疹性咽炎。

【药物】绿升麻4克,牛蒡子10克,薄荷5克,蝉衣6克,大青叶12克,紫草6克,玄参10克,甘草4克。

【用法】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待稍凉,频频服。

【方解】此方以升麻、牛蒡子为主,排毒以向上,透毒以出外;薄荷、蝉衣为辅,清凉解热,清宣托毒;大青叶、紫草为佐,凉血解毒,能匡主药之不逮(若便秘者,用紫草更宜),元参、甘草为使,清咽和中,且使药力群趋于咽部。此为余家治咽中疱疹初起之法,若透之及时,则病程可平坦缩短而顺利,然此方仅可一二服,若至后期,可改投加味导赤汤。

【加减法】若热重而头痛口渴者,可加葛根。若心烦者,可加山栀子。若痰多,可加僵蚕、桔梗。若小便少,可加淡竹叶、灯芯。

二、 鸭跖导赤汤

【主治】咽中粟疮(即开锭如粟米者)或雪花疮(即散在如雪片者)热重于湿,心烦溲少者。

【药物】鸭跖草12克,淡竹叶10克,木通5克,生地黄10克,生甘草4克,朱染灯芯1克。

【用法】加水400毫升,煎成200毫升,去渣,挤尽其汁,待稍凉,徐徐呷服。

【方解】此方以鸭跖草为主,除热利水,清咽解毒;淡竹叶、木通为辅,清心而兼分利;生地黄、甘草为佐,凉心血,解热毒;灯芯为使,清心火及小肠火,引诸药入二经,以正本清原。此方即钱乙导赤散加鸭跖草、灯芯以成方也。《医方集解》中曾云:“生地凉心血,竹叶清心气,木通降心火,入小肠……以共导丙丁之火。由小水而出也。”又云:“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心热泄小肠,釜底抽薪之法也。”余家治疗“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者,有二法,热重于湿者用此方,主在泄热;湿多热少者,用酸浆滑石汤,主在渗湿。辨证而施,确可得心应手。

 

【加减法】若心烦懊者,可加山栀子。若心烦而慌者,可加莲子心。若皮肤及黏膜干燥或在暑月者,可加绿豆皮。若口渴少津,可加柿霜。

三、 酸浆滑石汤

【主治】湿蕴于中,热蒸于上,咽关或口舌生有雪花疮,即白块如雪花,亦称口糜咽糜,又称鹅口疮(案: 有许多慢性病的末期,已频于危者,往往亦有此现象,纵用之,虽能缓解一时,终不能挽其败局)。

【药物】酸浆(即锦灯笼)6克,飞滑石(布包)10克,绵茵陈10克,生甘草4克,马齿苋12克,淡竹叶10克。

【用法】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待稍凉,分数次,徐徐服。

【方解】此方以酸浆为主,清热利湿,以治咽疮;滑石、茵陈为辅,协助主药,以清热利湿;(按: 《和剂局方》甘露饮中用茵陈,汪昂于《医方集解》中谓此方“治胃中湿热、喉疮,齿龈宣露,及齿血等症”,其用茵陈,则是“折热而去湿也”。)甘草、马齿苋为佐,既矫味,又解毒;淡竹叶为使,引诸药入水道,收正本清源之效。《素问》有云:“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盖仍使其湿热由膀胱出也。

【加减法】若舌苔厚腻,纳差者,可加藿香。若口中有腥秽之气者,可加薄荷、蔷薇花瓣等。若心烦者,可加栀子。若兼下利,可加黄连,或再加黄芩。

 

耿鉴庭论五官科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