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验方

小儿久热验案

董廷瑶

[文章下载]

【摘要】  

【关键字】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小儿久热验案

董师于小儿热病临证,处方不囿成法,寓意幽邃。这里选介其治疗小儿久热的验案三则,以供参考。

1. 李某,男,5岁。门诊号: 52493

19841229日初诊: 高热以后,低热不清已有月余,面色苍黄,寝汗淋漓,纳食不开,二便尚调。两脉濡弱,舌淡花剥。表虚阳弱,营分亦耗,治以温阳和营。

桂枝3克,白芍9克,生姜二片,红枣五枚,炙甘草3克,黄厚附片45克,白薇、青蒿、花粉各9克。四剂。

198512日二诊: 低热已退,汗出亦减,面色萎黄,胃口不开,营热已除,表虚未复。以上方去青蒿、白薇,加川石斛10克,炒谷芽9克,麻黄根6克。六剂。

此后胃口转好,二便通调,续以桂枝汤加太子参益气扶表,徐进调补。

按: 该患儿之病为高热邪甚,耗伤正气,以致出现余热不清,汗出淋漓,舌淡花剥诸候。病系卫阳虚弱之营分有热证,一般退热药,殊难收效。董师选用桂枝加附子汤以调卫护阳,参入青蒿、白薇、花粉以清热,一诊后即见功效,再以原法加减,调治而愈。

2. 王某,女,2岁。门诊号: 10737

1985613日初诊: 发热不退已有半月,热势朝重暮轻,汗出较多,心烦眠扰,口渴喜饮,胃纳尚可,大便干结,小溲清长,舌尖红苔薄润,寒热错杂,治以连附六一汤加味。

川连3克,黄厚附片45克,青蒿、白薇、花粉、地骨皮、炒桑叶各9克,生甘草3克,淡竹叶、知母各6克。四剂。

616日二诊: 热势下降,汗出亦减,口渴喜饮,眠扰不安,小溲清长,舌尖尚红。前法已合,原法为主。

川连15克,黄厚附片3克,青蒿、白薇、花粉、地骨皮各9克,陈皮45克,茯苓9克,知母45克,生甘草3克。四剂。

其后即以清心和营之剂巩固疗效。

按: 小儿脏腑娇嫩,阴阳柔弱,机体调节未臻完善,症情变化亦常虚中挟实,寒热错杂。该患儿发热之时,虽未进入夏令,但因气温较高,有时令未至而至之象,且其体温亦随昼夜气温而升降,形成了朝重暮轻之势。其时邪热在上而心烦眠扰,营液已伤而渴饮便干,元阳虚弱而小溲清长。形成了上盛下虚,寒热错杂之候。因之既要清热又须温下,寒热并用。方中黄厚附片温运肾阳,川连、淡竹叶、桑叶清上焦之热,配以青蒿、白薇、花粉、地骨皮生津和营,药后热势即见下降。二诊时川连、黄厚附片酌情减量,四剂后疗效明显,续以调理而安。

3. 叶某,男,12岁。门诊号: 812

1985620日一诊: 寒热往来始终不退已有一月,热度在3839℃之间,颈核肿大,胸胁苦满,便坚不畅,小溲短赤。两脉弦滑,舌红苔薄。(西医检查血沉增高,白血球减少)证属少阳邪结,痰热阻络。先拟软坚清化,和解少阳。

柴胡6克,牡蛎(先煎)30克,白芍、淡黄芩各6克,青蒿、白薇、党参各9克,元明粉(冲入)6克。六剂。

627日二诊: 寒热渐和,胃气稍动,大便已调,胸胁苦满,颈核未退,舌苔薄润。原方去元明粉、黄芩,续六剂。

74日三诊: 寒热初退,低热时有,胃纳正常,便通溲黄,颈核尚肿,按之较坚,两脉细数,舌红苔薄,痰结阻络,再以软坚化痰散结。

党参10克,草果6克,常山苗、白芍各9克,牡蛎(先煎)30克,海藻、昆布、夏枯草、象贝母、白薇各9克。七剂,后又连服七剂。

713日五诊: 昨热升高,颈核增大,纳可便调,两脉弦滑,舌边尖红苔根见腻,痰热交结未解,再以原法加减。

象贝母、海藻、昆布、夏枯草各10克,陈皮5克,竹沥半夏10克,杏仁6克,连翘9克,白薇10克,皂角刺3克。七剂。

药下其热渐次退净,颈核亦柔而小。其后连服原方,及吞服芋艿丸,两周而愈。

按: 本例之见证为久热不退,寒热往来,兼见颈核肿大,便结不畅,显系痰热阻结,少阳之邪未解。董师所拟之初方,系由“柴胡加芒硝汤”与“柴胡桂姜汤”复合增损而成。盖柴胡桂姜汤适于少阳未解,痰饮阻结者,而柴胡加芒硝汤则为小柴胡证兼有实热者而设。本例既见少阳见证而又兼夹实热痰结,故取两方之意,出入化裁复合投之。内以柴胡、黄芩和解少阳,而以牡蛎软坚消结,芒硝润肠泄热,再参入白芍、青蒿、白薇和营退热,党参扶正达邪。两周以后,仅余低热,但颈核尚坚,痰结犹重。故三诊改予软坚散结之剂,其间之常山苗即蜀漆,乃有宣泄郁邪之能,而草果则善于辟秽燥湿。五诊时虽见热升,原法进退,以连翘透泄,皂角刺托邪,其症势随之而平,热净症愈矣。

 

(陈辽泓整理)

 

 

 

 

董廷瑶论儿科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友情链接